岗仁村村口的老桑树据说已有千年树龄,盘根错节的树干上缠满了经幡,在夜风中轻轻摇曳。周远站在树下,不断看表——老村长约定的时间已经过了二十分钟。
也许改变主意了。周远呼出的白气在月光中消散。他正打算离开,远处突然出现一点晃动的灯光。
老村长多吉次仁独自走来,手中提着一盏老式油灯。灯光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投下跳动的阴影,使他的表情更加难以捉摸。
周工程师,老人声音低沉,跟我来。
没有多余的解释,老村长转身向村后的小路走去。周远犹豫片刻,跟了上去。小路逐渐变陡,蜿蜒通向那座被称为的山峰。夜很静,只有两人的脚步声和远处偶尔传来的犬吠。
村长,能告诉我为什么要深夜上山吗?周远终于打破沉默。
老村长没有回头:有些事只能在特定的时间看到。今天满月,是地脉最活跃的时候。
地脉?
你们汉人叫它地质结构。老村长停下脚步,指向山腰一处不起眼的岩缝,那里,进去。
岩缝很窄,勉强容一人侧身通过。周远打开手机电筒,跟着老村长钻了进去。岩壁湿冷,散发着淡淡的硫磺味。前行约二十米后,空间突然开阔,周远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他们站在一个巨大的地下洞窟边缘。洞窟呈完美的球形,直径约五十米,四壁布满六边形结晶,在手机光照射下折射出彩虹般的光芒。更惊人的是,这些晶体正在发出微弱的脉动荧光,如同有生命一般。
这是...
地脉晶洞。老村长轻声说,山神的心脏。
周远作为一名工程师,本能地开始科学分析:应该是某种稀有矿物沉积形成的特殊地质结构...这种荧光可能是生物发光细菌或矿物本身的磷光特性...
随便你怎么称呼它。老村长蹲下身,从地上捡起一块小石子,轻轻扔向洞窟中央。
石子落地的瞬间,整个洞窟的晶体突然同时亮起,强烈的蓝绿色光芒如波浪般从撞击点扩散开来,照亮了整个空间。同时,地面传来一阵微弱的震动,细小的碎石从洞顶簌簌落下。
周远震惊得说不出话来。这种现象超出了他的地质学知识范围——某种压电效应?共振反应?
你们的电线震动会唤醒地脉。老村长严肃地说,二十年前,地质队在这里钻探取样,引发了山体滑坡,埋掉了山下半个村子。
周远突然想起卓玛说过她父亲曾是筑路工人,在事故中丧生。难道...
那次事故死了多少人?
十八个。老村长的眼中闪过一丝痛苦,包括我儿子和卓玛的父亲。
周远如遭雷击。卓玛的父亲死在岗仁村?她从未提起过这个细节。为什么隐瞒?
卓玛...知道这个晶洞吗?
老村长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她母亲临终前告诉了她。去年她带大学的地质教授来看过,教授说这是全国罕见的活性压电晶体洞穴,对研究板块运动有重要价值。
周远的大脑飞速运转。如果这个晶洞真的如此敏感,那么架设高压线路确实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但改线的成本...不,人命更重要。只是如何向公司解释?说山神发怒吗?
我需要带专家来评估。周远最终说,如果有风险,我们会改变线路。
老村长摇摇头:外人不能进来。地脉讨厌打扰。他指着仍在缓缓脉动的晶壁,但你可以拍些照片带回去。足够证明我不是迷信的老头子了。
周远谨慎地拍了几段视频和照片,特别注意记录了石子引发的反应。离开时,他最后看了一眼这个神奇的洞窟,晶体已经恢复了缓慢的脉动,如同沉睡巨人的心跳。
回营地的路上,周远心事重重。技术问题、安全隐患、巨额成本...这些都可以想办法解决。但卓玛的隐瞒像一根刺扎在心头。她明明知道神山的秘密,为什么不告诉他?是不信任他吗?
营地静悄悄的,只有值班室的灯还亮着。周远本想直接去找卓玛问个明白,但看了看时间——凌晨两点半——又改变了主意。明天吧,等冷静下来再谈。
然而第二天一早,还没等周远去找卓玛,紧急情况就先找上了他。
周工!出事了!林涛急匆匆地闯进办公室,7号塔的节点断裂了!
周远立刻放下手中的资料:什么时候的事?
凌晨巡逻队发现的。最奇怪的是,断裂的不是受力最大的节点,而是理论上最稳定的东北侧连接处。
周远抓起安全帽就往外走:天气记录查了吗?昨晚有什么异常?
温度骤降,达到今年最低值,零下三十一度。
越野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前行。周远翻看着平板电脑上的结构图,眉头紧锁。7号塔使用的是德国进口的记忆合金连接件,理论上能承受零下四十度的低温。为什么会在零下三十一度断裂?
现场情况比想象的还要糟糕。十米高的塔身上,一个关键连接节点完全断裂,导致整个塔体微微倾斜。幸好动态适应系统及时检测到异常,自动切断了这一段线路的电力,避免了更大事故。
周远戴上手套,检查断裂面。断面呈现出典型的脆性断裂特征,与记忆合金应有的韧性完全不同。
取样送检。他对林涛说,同时检查所有同批次连接件。
回实验室后,周远调出了德国供应商提供的材料性能表,与实测数据一一对比。所有指标都符合标准,至少在纸面上是这样。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正当他百思不得其解时,张明打来电话:周远,总公司看到你发的神山照片了。副总裁很感兴趣,明天亲自带专家组过来。
周远揉了揉太阳穴:正好,我们还有个材料断裂问题需要解决。
什么材料断裂?张明的声音立刻紧张起来。
周远简要说明了情况,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
周远,张明最终开口,声音异常严肃,施密特教授今早发来一封邮件,说那批记忆合金在特定湿度和温度组合下可能出现低温脆化现象。他们正在实验室复现,但已经确认这是一个未公开的缺陷。
周远握紧了电话:为什么不早说?
他们也是刚刚发现。听着,这事千万保密,等副总裁来了再讨论解决方案。如果媒体知道德国技术有问题...
挂断电话,周远感到一阵眩晕。神山危机、材料缺陷、卓玛的隐瞒...所有问题同时爆发,像一场完美风暴。
他需要找卓玛谈谈,现在就要。
卓玛不在环保组的办公室,同事说她一早就去岗仁村了。周远驱车前往,心中五味杂陈。村口的老桑树下,几个孩子正在玩耍。他们指着周远叽叽喳喳,显然认出了这个电线工程师。
请问卓玛在哪里?周远用藏语问道。
孩子们指向村子后方的小路——正是昨晚老村长带他走的那条路。周远的心沉了下去。她果然知道晶洞的事。
沿着熟悉的小路向上走,周远在岩缝前看到了卓玛的背影。她正弯腰在入口处摆放着什么——是一盏酥油灯和几朵野花。
纪念你父亲?周远出声问道。
卓玛猛地转身,眼中闪过一丝惊慌,随即恢复平静:你知道了。
老村长告诉我的。周远尽量保持语气平稳,为什么不早说?如果你一开始就说明神山的真实风险...
我说了你会相信吗?卓玛打断他,在亲眼看到之前,你会相信一座会发怒的山
周远哑口无言。她说的有道理——在亲眼目睹晶洞的反应前,他确实可能将这种警告视为迷信。
我本打算今天告诉你一切。卓玛的声音软了下来,昨晚村长告诉我他带你看了晶洞。我...我只是需要先来这里,独自面对一些记忆。
周远看着酥油灯微弱的光芒,突然理解了卓玛的矛盾:你父亲死于山体滑坡,而你却帮助建设可能再次引发滑坡的工程...
我更害怕的是重蹈他的覆辙。卓玛轻声说,他当年明知钻探有风险,还是服从了命令。结果...她的声音哽咽了。
两人沉默地站在岩缝前,山风呼啸而过,如同过往魂灵的叹息。
记忆合金出了问题。周远突然说,德国那边刚确认存在未公开的缺陷。
卓玛睁大了眼睛:所有塔都用的这种材料?
不只是一座塔的问题。周远苦笑,现在是神山危机加上全线质量隐患。副总裁明天带专家组来,媒体很快会嗅到风声。
你需要解决方案。卓玛立刻明白了情况的严重性,关于神山,我有个想法...
她详细解释了大学地质教授的建议——如果能精确测定晶洞的共振频率,或许可以调整输电线路的振动特性,避开危险区间。这需要大量测试和计算,但是不改线的唯一希望。
至于记忆合金,卓玛犹豫了一下,藏族传统金属工艺中有一种古老的技术,能增强金属的低温韧性。也许可以结合现代方法...
周远眼前一亮:临时加固!给我们争取时间更换所有问题部件!卓玛,你简直...他情不自禁地抓住她的手,你简直太棒了。
卓玛却抽回了手,表情复杂:周远,这次危机解决后,我们需要好好谈谈...关于我们。
周远的心突然揪紧了:什么意思?
我是环保工作者,你是工程师。我们的立场注定会有冲突。卓玛看向远处的输电塔,就像这次,如果不是老村长带你看到晶洞,我可能又一次为了不干扰你工作而保持沉默。这样的关系...
可以学习。周远急切地说,我已经学会了倾听你的观点,不是吗?从藏羚羊迁徙到神山晶洞...
但每次都需要一场危机来推动。卓玛苦笑,周远,我需要时间思考。等这一切结束后。
她转身走向岩缝深处,背影在黑暗中渐渐模糊。周远站在原地,手中仿佛还残留着她手腕的温度。他突然意识到,比起技术危机,更让他恐惧的是失去卓玛的可能性。
回营地的路上,周远的手机不断响起。林涛报告又发现两处有裂纹的连接件;张明通知副总裁的行程提前了;公关部询问如何应对媒体咨询...世界仿佛在一天之内天翻地覆。
但此刻,周远脑海中只有卓玛那句我需要时间思考和她离去的背影。作为一名工程师,他习惯解决问题,找出最优解。但感情没有公式可循,没有标准答案,这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助。
夜幕降临,周远独自坐在办公室里,面前摊开着晶洞的照片、材料检测报告和线路图纸。三个看似独立的问题——神山敏感度、材料缺陷、与卓玛的关系——其实有着相同的根源:沟通的缺失,理解的不足。
他拿起那块卓玛送给他的呼吸石,轻轻握在手心。石头的温度渐渐与体温一致,仿佛有生命般微微颤动。周远突然明白了什么——
真正的工程智慧不在于对抗自然规律,而在于理解并顺应它;同样,真正的人际关系也不在于说服或妥协,而在于深刻的相互理解。
明天副总裁就要来了,技术危机亟待解决。但此刻,周远决定先做一件更紧迫的事——他拿起笔,开始给卓玛写信。不是工程方案,不是数据论证,而是一封纯粹的个人信件,关于他的恐惧、希望和不成熟的爱情。
无论结果如何,至少这一次,他选择先敞开心扉,而非等到危机逼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