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的风带着燥热掠过苏城,老稻田里的抗寒小麦已彻底熟透,金黄的麦穗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风一吹,整片田地就像流动的金海,连空气里都裹着麦秆的清香。陈砚站在田埂上,指尖划过饱满的麦穗,战术终端屏幕自动弹出监测数据:“抗寒小麦亩产580kg,较普通小麦增产12%,符合四地联合种植预期,今日可启动跨基地联合收割。”
“老陈!洛城的收割机到了!”远处传来洛城队长的喊声,陈砚抬头望去,只见三辆橙红色的收割机顺着新修的公路驶来,车身上印着“苏洛江城联合收割队”的字样,车斗里还载着洛城的队员,每个人都戴着草帽,手里握着镰刀,脸上满是干劲。紧随其后的是江城的车队,队员们扛着捆麦用的绳索,还带来了刚熬好的绿豆汤,“天热,先喝点汤解解暑,咱们争取今天把苏城的麦子全收完,明天再去江城!”
田埂旁早已挤满了四地的伙伴。张大爷带着苏城的居民们检查收割机的传送带,时不时用抹布擦拭机器上的灰尘;舟山的科研人员拿着检测仪,在麦田里取样,记录小麦的品质数据,旁边还放着新研发的秸秆还田设备,准备收割后改良土壤;海洲来的老吴则带着孩子们,在打谷场边缘捡散落的麦穗,“一粒麦子都不能浪费,这是咱们四地一起种的第一茬抗寒小麦,得珍惜!”
“快来看!这麦穗多饱满!”张大爷举起一束麦子,兴奋地说,“比我年轻时种的任何一季都壮实,用这面蒸馒头、擀面条,肯定香!”围在旁边的洛城农民接过麦穗,仔细查看麦粒,点头赞同:“我们洛城的土地比苏城更平整,明年也种这种抗寒小麦,到时候请苏城的伙伴们去指导!”
陈砚刚要应声,通讯器突然震动,是舟山基地发来的实时画面。屏幕里,科研人员正围着一片绿油油的番茄田忙碌,挂满枝头的番茄泛着浅红,“我们的早熟番茄熟了!等苏城的小麦收完,就运一批过去,让大家尝尝鲜!另外,秸秆还田的配方我们已经优化好了,今天就把设备和肥料一起送过去!”
挂了通讯,陈砚注意到打谷场角落有个小小的身影——是南部来的双马尾小姑娘,正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土里画收割机。她的妈妈站在旁边,看着满田的麦子,眼里满是感慨:“我们以前在南部,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片的麦田,更别说这么先进的收割机了……”
“以后每年都能看到!”阿玲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用麦秆编的小兔子,递给小姑娘,“等收完麦子,姐姐教你编麦秆手工艺品,还能跟其他基地的伙伴交换礼物呢!”小姑娘接过小兔子,眼里立刻亮了起来,拉着妈妈的手,跑到田埂边,认真地看着收割机工作,小脸上满是好奇。
正午时分,收割机终于启动。轰鸣声打破了田野的宁静,金色的麦穗被卷入机身,很快就吐出整齐的麦秆,颗粒饱满的麦粒则顺着传送带落入麻袋,不一会儿就装满了好几袋。四地的队员们分工明确:有人跟着收割机搬运麦粒,有人在打谷场晾晒,有人则在田边准备秸秆还田设备,连孩子们都加入进来,帮着捡拾散落的麦穗,整个麦田里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歇会儿吧!喝点绿豆汤!”江城的队员推着小车,在田埂上穿梭,给每个人递上一碗清热解暑的绿豆汤。大家坐在田埂上,喝着汤,聊着收成——洛城的队长说要把苏城的抗寒小麦种子带回洛城,明年扩大种植面积;江城的队员则计划在稻田边种上舟山送来的番茄苗,搞“稻茄套种”;舟山的科研人员则提议,秋天举办一场“四地丰收节”,展示各地的农产品,交流种植技术。
“我举双手赞成!”陈砚放下汤碗,兴奋地说,“到时候咱们把苏城的海带、洛城的面粉、江城的柿子酱、舟山的番茄都摆出来,再搞个厨艺比赛,让大家尝尝四地的特色菜!”
大家纷纷点头赞同,笑声在田埂上回荡,盖过了蝉鸣的聒噪。陈砚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满是暖意——从最初的各自重建,到如今的联合收割,苏城、洛城、江城、舟山,早已像一家人一样,彼此扶持,共同发展。
傍晚时分,最后一片麦田终于收割完毕。夕阳将天空染成橘红色,打谷场上的麦粒堆成了小山,散发着温热的麦香。四地的伙伴们围坐在麦堆旁,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干粮——苏城的樱花酥、洛城的馒头、江城的柿子饼、舟山的番茄,简单的食物,却吃得格外香甜。
“明年咱们再联合种点玉米和大豆!”张大爷喝了口热茶,指着远处的空地,“舟山的科研人员说玉米和大豆能固氮,种在麦田旁边,还能改良土壤,一举两得!”
“我跟修配店的伙伴们商量好了,以后四地的农具坏了,都能寄到苏城来修,我们免费服务!”阿玲接着说,眼里闪着光,“还能定期举办农具维修培训,让每个基地都有会修农具的人!”
陈砚掏出战术终端,翻到之前的记录——从樱花节的四地相聚,到如今麦熟时的联合收割,每一步都见证着四地的协同与成长。他点开新的记录,指尖在屏幕上轻轻敲击:“第六十六个净化日,小麦熟了,四地同心,联合收割圆满完成。老周、阿凯、陈默,你们看,我们不仅让苏城活了过来,还连接起了更多土地,让希望在四地之间传递。”
终端屏幕的光映在脸上,风里传来麦秆的清香和大家的笑声。陈砚知道,这只是四地联合发展的开始。接下来,他们要进行秸秆还田,要种植舟山送来的番茄苗,要为秋天的丰收节做准备,还要让更多的基地加入进来,共同建设这片重生的土地。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秸秆还田设备就开始工作了。粉碎的麦秆均匀撒在田里,混合着舟山送来的有机肥,渐渐融入土壤,为下一季的种植积蓄力量。四地的伙伴们一起在麦田里播种番茄苗,嫩绿的幼苗在风中轻轻摇晃,像在跟这片土地打招呼。
远处的果林里,嫁接的樱桃苗已经抽出新枝,预计明年就能挂果;新住房区的第四栋楼已经封顶,工人正忙着安装窗户;修配店门口,阿玲已经挂起了“四地农具维修站”的木牌,旁边还放着各地寄来的待修农具。
陈砚站在高处,看着这生机勃勃的一切——金黄的麦粒在晒谷场晾晒,嫩绿的番茄苗在麦田边扎根,四地的伙伴们并肩劳作,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打闹。他掏出战术终端,拍下这一幕,发送给所有基地的伙伴,配文只有一句话:“苏城的麦浪,已连起四地的希望,未来可期。”
夜色渐深,晒谷场的灯亮了起来,温暖的光洒在麦粒上,泛着柔和的光。陈砚坐在田埂上,手里拿着一粒晒干的麦粒,轻轻摩挲着。风里传来远处孩子们的笑声,还有番茄苗生长的细微声响。他知道,四地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每一个为这片土地努力的人,都会成为故事里最动人的角色。
那些逝去的人,也从未真正离开。他们的精神,像这饱满的麦粒,像这新生的幼苗,像这四地的情谊,融入每一寸土地,守护着每一次丰收,每一次相聚,每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