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大军北撤的烟尘尚未在陇右的地平线上完全消散,一场远比军事征服更为复杂、艰巨的战役已然悄然开始。征服土地靠的是锋刃与雷霆,而征服人心、巩固统治,则需要的是制度、秩序与时间。
南郑行宫,气氛庄重而热烈。虽不似成都未央宫那般煌煌大气,但在此刻,作为季汉北伐的前进指挥中枢,它凝聚着整个国家的目光与期望。
刘禅端坐于临时设置却威仪不减的龙椅之上,下方文武百官分列。与以往不同的是,队列中多了许多风尘仆仆、刚从陇右前线或新附郡县赶回来的将领与官员。他们的脸上带着征战的疲惫,更闪烁着建功立业的兴奋。
“众卿,”刘禅的声音清朗,回荡在殿中,“略阳之围已解,司马昭败退陈仓。此乃我将士用命,百姓输诚,上天庇佑之果!然,此非终点。陇右之地,乃我先帝、丞相屡次北伐所欲得之战略要冲,今浴血而得,断不可复失于敌手!得其地,需治其民;有其民,需固其疆。今日之议,便在于此!”
他目光扫过全场,最终落在姜维、王平等人身上。
“大将军姜维。”
“臣在!”姜维出列,甲胄铿锵。虽面容憔悴,但身姿依旧挺拔如松。
“着你即刻拟定详册,将我军现已实际控制之陇右城池、关隘、户口、田亩,绘图造册,火速报来。凡有羌胡部落归附者,录其首领姓名、部落人口、牧地范围,一并呈报。”
“臣,遵旨!”姜维洪声应道。这是进行有效行政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镇北大将军王平。”
“老臣在!”王平踏步而出,声若洪钟。
“略阳乃我军心血所铸,陇右之锁钥。着你总督略阳防务,并在渭水、陇山一线,择险要处增筑营垒烽燧,构建永久防线。所需民夫,可就地征募,以工代赈;所需匠作物料,报由尚书台,优先调拨。”
“老臣领旨!必使我陇右防线,固若金汤!”王平慨然应诺。
安排完军事防务,刘禅的目光转向文官队列。
“尚书令董允,侍中费祎。”
“臣在!”董允、费祎齐齐出列。
“着尚书台会同吏曹、户曹,即刻从朝中及益州、汉中各级府衙,遴选干练官员。要求:通晓律法,熟知农事,品行刚正,不畏艰辛。准备派驻陇右新附各郡县,出任太守、县令、丞、尉等职!”
刘禅的语气斩钉截铁:“告诉他们,此去非为享乐,乃为拓荒!朕予他们三年之期,若能安抚地方,推行新政,使户口滋生,仓廪充实,三年后考绩最优者,朕不吝封侯之赏!若贪墨枉法,或是无能怯懦,致使地方生乱,朕之宝剑,亦不吝染血!”
“臣等遵旨!”董允、费祎神色凛然,深知此事关系重大,关乎陇右能否真正成为季汉之土。
最后,刘禅缓缓站起身,从内侍手中接过早已准备好的两份诏书。所有人的呼吸都为之一滞,知道最重要的时刻来临了。
“宣诏!”
内侍高声唱喏,展开第一份明黄色的绢帛诏书:
“诏曰:自逆魏篡汉,天下崩离,朕承继大统,夙夜忧叹,唯思克复旧疆,还于旧都。今赖将士忠勇,昊天护佑,陇右之地,次第克复。为固疆域,安黎庶,承汉祚,兹令:
于故汉陇西郡、南安郡地,并新抚羌胡之地,设‘陇西都督府’!总辖陇右诸军事,镇抚地方,都督羌胡。辖下置狄道、襄武、鄣县、临洮等县,一应官吏,由尚书台铨选派驻。
特进大将军姜维,忠勤体国,智勇兼备,累建功勋。加封为‘凉州刺史’,假节,领‘陇西都督’!总览陇右一应军政要务,开府治事,便宜行事!”
诏书宣读完毕,殿内响起一片低低的惊叹声。凉州刺史!这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职位。自曹操击败马超、韩遂,夺取凉州以来,此职一直由魏国委任。如今刘禅将此职授予姜维,无异于向天下宣告,季汉不仅要占有陇右,更要以此为基,光复整个凉州! 而“开府治事”之权,更是赋予了姜维在陇右极大的自主权,地位尊崇无比。
“臣,姜维!谢陛下隆恩!必竭股肱之力,克复凉土,以报陛下!”姜维激动得声音微颤,撩起战袍,单膝跪地,重重叩首。这份信任与重托,沉甸甸地压在他的肩上,也点燃了他心中更炽烈的火焰。
内侍随即展开第二份诏书:
“诏曰:西海之地,水草丰美,乃良驹所出,亦为西陲屏藩。今既归化,宜加抚恤。
于西海之地(即青海湖周边),设‘西海都督府’! 辖湟中、临羌等地,主管屯田牧马,抚慰羌戎,联通西域。
擢升鹰扬将军句安为‘西海都督’!暂领其职,望其勤勉王事,勿负朕望!”
句安在略阳保卫战和后续的机动作战中表现出色,尤其善于与羌人打交道,此任命可谓人尽其才。他本人此刻或许还在前线清剿残敌,但这份荣耀与责任,已然加身。
两份诏书的宣布,如同在沸腾的油锅中又投入了两把猛火,将朝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这意味着季汉的版图正式向外扩张,国家机器开始向新领土延伸!
“陛下圣明!”群臣齐声高颂。
然而,刘禅并未就此结束。他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目光变得深沉。
“置郡设府,非徒有虚名。欲使其地真正为我所有,需行我之法,施我之政。”他看向新任的“凉州刺史”姜维和尚书台官员,“董允、费祎、姜维听真!”
“臣在!”
“朕令:自即日起,在陇西都督府、西海都督府所辖之地,全面推行《季汉律》(以汉律为基础,融合刘禅新政思想修订而成)、《九章税律》及《垦荒令》!”
“凡新附之民,无论汉羌,登记造册后,皆按《垦荒令》授田!三年之内,赋税减半!官府提供种子、农具,助其安家立业!”
“原有豪强、羌酋,凡愿归附,遵守汉法,其原有财产、地位,朕予以承认。并可依其贡献,授以官爵。但若有欺压百姓、抗法不遵、阴结魏虏者…”刘禅语气转冷,“《季汉律》具在,龙渊卫之剑,亦不迟钝!”
“谨遵陛下旨意!”三人齐声应道。他们明白,这是要将季汉的统治模式,彻底根植于这片土地。
“还有一事,”刘禅补充道,目光扫过那些即将奔赴陇右的官员,“尔等赴任,非仅行政。需大力兴办官学,延聘儒生,教授汉字汉礼,传播忠君爱国、汉贼不两立之思想。朕要让陇右之地,不仅是我大汉之疆土,更要成为我大汉民心之长城!”
“臣等必夙夜匪懈,宣陛下仁德,播大汉文教!”
朝会在一片激昂的氛围中结束。各项命令如同插上翅膀,迅速向四方传递。
接下来的日子里,整个季汉的官僚机器围绕着“消化陇右”这个核心目标高速运转起来。
一队队精心挑选的官员,在军队的护卫下,携带着印信、律法文书、账册和少量的启动资金,告别成都或南郑,满怀憧憬又心存忐忑地奔赴陇右各个陌生的城池。
在略阳、上邽、西县等地,临时设立的官府开始挂牌办公。小吏们敲着锣鼓,用半生不熟的羌语和当地方言,向好奇围观的百姓宣读着《垦荒令》和减免赋税的皇恩。登记户口、丈量土地的工作艰难却坚定地开展起来。
与此同时,姜维以“凉州刺史”、“陇西都督”的名义开府,设立幕僚机构,从军队和文官中选拔人才,开始处理繁复无比的军政事务:分配防区、协调粮草、安抚部落、处理诉讼…
而在更遥远的西海之地,句安接到了皇帝的任命诏书和兵符印信。他在一片临时清理出的草地上,设下香案,拜受了都督之职。随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麾下骑兵分散出去,拿着盖有“西海都督府”大印的安民告示,前往各个羌人部落,宣布季汉的统治,并邀请各部首领前来赴宴商议“茶马互市”及共同防御魏国残兵事宜。
刘禅本人则坐镇南郑,如同一个高明的棋手,不断地接收着来自各方的信息,发出各种指令,协调着各方资源。他深知,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制度的建立易,人心的归附难。魏国的威胁仍在,东吴的态度暧昧,内部的整合也远未到高枕无忧的地步。
但他站在南郑城头,北望陇山,仿佛能看到那片广阔的土地上,正开始播下季汉的种子。
他低声自语,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更多的却是无可动摇的坚定:
“设府置郡,方为吾土。司马昭,你退得的只是一支军队,朕要得到的,却是一个…新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