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之策,或可再用。然,此次之‘赵’,在何方?”
江雨桐急笺上的寥寥数语,如同黑夜中的一道闪电,瞬间劈开了林锋然因瓦剌最后通牒而焦灼的心绪。对啊!也先倾巢而出,其老巢必然空虚!上次奔袭草料场只是小试牛刀,这次若能直捣黄龙,威胁其根本,大同之围自解!但……这次的目标应该选在哪里?瓦剌王庭远在漠北,深入风险太大;袭击哪个部落才能让也先感到切肤之痛?而且,锡伯部异动频繁,他们是想趁火打劫,还是……另有所图?
巨大的战略机遇与未知的风险交织,让林锋然心潮澎湃,又倍感压力。他必须尽快做出决断!
就在这时,内阁辅臣、兵部、户部尚书等人已匆匆赶到乾清宫,人人面色凝重。瓦剌十日通牒的消息,如同乌云压顶。
“众卿,也先欺人太甚!战端恐难避免!然,敌强我弱,不宜硬拼。朕有一策……”林锋然将“围魏救赵”的想法抛了出来,但隐去了江雨桐的提示,只说是自己的考量。
众臣闻言,先是震惊,继而激烈争论起来。兵部尚书认为孤军深入漠北太过冒险,粮草不继,恐有去无回;户部尚书担忧巨额军费难以筹措;内阁首辅则顾虑此举会彻底激怒也先,导致全面战争。
面对重重质疑,林锋然没有退缩,他深知这是打破僵局的唯一希望。但他需要数据支撑,需要精确的计算来说服众人,更需要一个可行的方案!
“冒险与否,不能空谈!”林锋然斩钉截铁地说道,“需算!算清楚需要多少兵马?多少粮草?行军路线?可能遭遇的敌军?成功几率几何?舒良!”
“奴婢在!”舒良连忙上前。
“你即刻会同户部、兵部能员,以最快速度,核算若派一支精锐骑兵,轻装简从,长途奔袭瓦剌后方的几个可能目标(如某个重要部落聚居地、粮草囤积点),所需兵马、粮秣、银钱几何?每日消耗多少?极限支撑多少日?各种可能遭遇下的胜算概率,给朕拿出一个详尽的预算和风险评估来!要快!朕给你们……一天时间!”
“奴婢(臣)遵旨!”舒良和几位尚书心中凛然,知道这是关乎国运的算计,不敢怠慢,立刻领命而去。
安排完这件最紧要的事,林锋然又看向翰林院侍读学士:“徐光启可在?”
“回陛下,徐编修正在文渊阁当值。”
“传他过来!朕有话问他。”
不多时,徐光启匆匆赶到,躬身听命。林锋然没有直接问策,而是将一份关于锡伯部近期异常调动、以及与瓦剌联络迹象的密报递给他,问道:“徐卿,你通晓边情,依你之见,锡伯部此时异动,意欲何为?若我军实施‘围魏救赵’之策,锡伯部会作何反应?是否会成为隐患?该如何应对?”
徐光启接过密报,仔细阅读,沉吟片刻,方谨慎答道:“陛下,锡伯部素来桀骜,与瓦剌若即若离。此时异动,无非两种可能:一是受也先胁迫或利诱,欲趁火打劫,袭扰我辽东;二是观望风向,待价而沽。若我军奔袭瓦剌成功,锡伯部见也先势颓,或会倒戈,甚至趁机抢夺瓦剌草场人口;若我军失利,其必落井下石。故,对此部,当以威慑为主,怀柔为辅。可密令辽东镇守,增兵示形,使其不敢妄动,同时,可遣密使接触其内部与建州左卫交好之头人,许以边市之利,进行分化瓦解。”
他的分析条理清晰,考虑周全,既看到了风险,也提出了对策,尤其是“威慑”与“分化”并举的思路,深合林锋然之意。
“嗯,此言有理。”林锋然点点头,“那你再说说,这‘围魏救赵’之策,目标选在何处最为适宜?又如何确保奔袭成功?”
徐光启略一思索,答道:“陛下,漠北辽阔,王庭难寻。臣以为,目标当选在也先必救之处,且我军力所能及之处。或可选其秋冬草场、重要盐池、或与其它蒙古部落交界之战略要地。成功之要,在于‘奇’、‘快’、‘准’三字。需选派熟知漠北地理、与瓦剌有隙之部落向导,精骑轻装,昼夜兼程,一击即走,焚其粮草,掠其牲畜,散其部众,而不求占地。如此,方可震动也先,迫其回援。”
“奇、快、准……”林锋然咀嚼着这三个字,眼中精光闪烁。徐光启果然没有让他失望,其建议务实而具操作性。
“好!徐卿见解深刻。你即刻根据方才所言,草拟一份详细的‘奇袭方略’,包括目标选择、兵力配置、行军路线、后勤保障、联络信号、应变措施等,越详细越好!明日此时,朕要看到初稿!”
“臣遵旨!”徐光启感受到皇帝的重托,激动地躬身领命。
将最重要的两件任务分派下去后,林锋然心中稍定。他相信舒良的算盘和徐光启的笔杆子,能为他提供决策的关键依据。
接下来的十几个时辰,乾清宫侧殿和户部、兵部的值房内,灯火彻夜通明。舒良带着几个精于计算的户部主事和兵部职方司官员,埋首于堆积如山的舆图、档案和算盘之间,紧张地进行着各种复杂的推演和计算。马蹄消耗、粮草配给、银钱折算、风险概率……每一项都需要精确到毫厘。舒良展现出了惊人的组织能力和心算天赋,将繁杂的数据梳理得井井有条。
而文渊阁内,徐光启更是奋笔疾书,查阅大量边关舆图、前人笔记和军志,结合自己对蒙古各部的情报了解,精心构想着奇袭的每一个细节。他的方案,不仅考虑了军事行动本身,还涉及了情报侦察、外交欺骗、战后影响等方方面面,显示出超越普通翰林的战略眼光。
在此期间,林锋然一边处理其他紧急政务,应对周廷儒等人依旧不停歇的琐碎攻击,一边密切关注着这两处的进展。他通过舒良,将一些计算中的关键难题和徐光启方案中的部分设想,以“请教算术原理”或“探讨边地风物”为名,悄悄送去西暖阁。
江雨桐的批注很快送回。在舒良遇到的关于长途奔袭粮草极限补给天数的复杂计算难题旁,她批注道:“可参考《梦溪笔谈》中‘行军运粮’之法,考虑就食于敌,以战养战。另,漠北多湖泊,可留意水源补给点,减少携水负重。” 而在徐光启方案中关于如何选择“也先必救”目标的论述旁,她批注道:“蛇打七寸。瓦剌以畜为生,秋冬草场、种马群、盐铁来源,皆为其命脉。亦可虑及其内部矛盾,择其与鞑靼或有隙部落相邻之地行动,或可收挑拨之效。”
这些批注,角度刁钻,切中要害,为舒良的计算和徐光启的策划提供了宝贵的思路补充。林锋然将这些建议悄然融入自己的思考中。
次日傍晚,舒良和徐光启几乎同时将他们的成果呈报上来。
舒良的预算和风险评估报告厚厚一叠,数据详实,条分缕析,清晰地列出了不同规模、不同目标、不同路线的奇袭方案所需的兵力、钱粮、时间以及成功概率,甚至模拟了几种意外情况下的应对成本和风险等级。报告结论指出,一支五千人左右的精锐骑兵,选择距离适中、价值较高的目标(如瓦剌一个重要部落的越冬地),采取轻装快袭、以战养战的策略,有六成以上把握可以成功实施并安全返回,所需钱粮也在可承受范围内。
而徐光启的“奇袭方略”则更像一份完整的作战计划书,目标明确(选择了瓦剌西南方向一个水草丰美、且与鞑靼部接壤的重要草场),路线迂回隐蔽,行动步骤清晰,甚至连如何伪装、如何联络、如何散布谣言动摇瓦剌军心等都想到了。他还特别强调,行动前需派死士联络与瓦剌有仇的鞑靼小部落,许以重利,让其佯动配合,牵制也先兵力。
看着这两份凝聚了心血的报告,林锋然心中激动不已。有了这些扎实的数据和周密的计划,他对于实施“围魏救赵”之策,信心大增!
“好!太好了!”林锋然击节赞叹,“舒良,徐光启,你二人此次立下大功!朕心甚慰!”
他当即召集核心重臣,将舒良的报告和徐光启的方案(略去敏感细节)向众人展示。详实的数据和可行的方案,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大臣们的疑虑。经过一番讨论,最终决议:采纳“围魏救赵”之策!命大同总兵秘密挑选五千精锐骑兵,由一名骁勇善谋的副总兵率领,依徐光启方案准备,待命出击!同时,按舒良预算,紧急调拨钱粮,并密令辽东方向对锡伯部施加压力并进行分化。
战略既定,整个朝廷机器再次高速运转起来。林锋然亲自督战,一道道密令发出,边关紧张备战。
然而,就在奇袭计划紧锣密鼓准备之时,舒良在最后核对一笔由山西藩库调拨的军饷账目时,却发现了一丝极其隐秘的不寻常之处——账目显示,有三千两银子,名义上是用于“购置急用药材”,拨付给了大同军中的一个郎中药局,但该药局近期的采购记录却完全对不上这笔巨款!而且,经手此事的,是户部山西清吏司一名与周廷儒颇有渊源的郎中!
舒良察觉有异,立刻秘密禀报了林锋然。
军饷账目出现不明缺口?还与周廷儒的人有关?林锋然闻报,心中警铃大作!这绝不是简单的贪腐!在备战的关键时刻,有人想在军需上做手脚?是想拖延出兵?还是想……资敌?!
(第84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