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章武七年(公元268年)岁末,南中之地迎来了一场罕见的冬雨。雨水洗刷着永昌不韦城的宫阙街巷,也仿佛涤荡着去岁一年的征尘与波澜。北疆鹰愁涧,在经历了“断魂谷”之战的淬炼后,转入深冬的僵持,大将军姜维依托天险,整军备武,军心士气因小胜而愈发凝练。内地蜀锦南传初见成效,第一批南锦经楪榆港换回的海外物资正源源入库;兴汉学宫培养的吏员渐次充实郡县;而经费承一案后,朝野上下北伐之志更为坚定。尤其重要的是,皇帝刘禅自表态后,虽未亲理细务,但每日临朝听政,精神明显振作,使得朝廷权威得以重树。这一切都昭示着这个流亡政权不仅站稳了脚跟,更呈现出一种向内巩固、向外蓄势的蓬勃气象。值此辞旧迎新之际,一场旨在总结过往、宣誓正统、凝聚人心、展望未来的盛大典礼,在永昌不韦城隆重举行,其意义远超寻常年节。
这一日,雨歇云开,冬阳暖人。永昌城中心新修葺的广场上,旌旗招展,甲胄鲜明。文武百官依序肃立,外围是受邀观礼的士绅、学宫学子及部分有功将士代表。广场北端,新筑的高台之上,皇帝刘禅身着十二章纹冕服,头戴旒冕,在北地王刘谌、卫将军诸葛瞻、安南将军霍弋、秘书令郤正等重臣的簇拥下,首次在如此盛大的场合公开亮相。尽管面容仍显清瘦,但他的眼神中已褪去了往日的颓唐,多了几分沉静与威仪。台下,万民翘首,气氛庄严肃穆。此次典礼,并非简单的元会,而是经过诸葛瞻、郤正等人精心策划的“章武大阅暨祭天誓师”大典。
典礼伊始,秘书令郤正手持玉笏,朗声宣读由他草拟、经刘禅朱批的《章武七年罪己诏与绍续诏》。诏书前半部分,刘禅以沉痛而坦诚的语气,再次深切追思“成都失守,社稷倾覆”之过,承担“朕之暗弱,信谗误国”的责任,告慰诸葛亮、姜维等忠臣及无数死难将士的在天之灵。此举并非削弱权威,而是以帝王之尊进行的历史总结,彰显了痛改前非的决心。诏书后半部分,则气势磅礴地阐述了“绍续汉统,开基南中”的合法性与必要性,盛赞北地王刘谌、卫将军诸葛瞻、大将军姜维及全体军民“临危受命,砥柱中流”之功,历数南迁以来垦殖、治军、通海、兴文之成就,并明确宣示:“汉祚未绝,正统在南!扫除奸凶,克复中原,乃朕与臣民不容推卸之天命!” 诏书宣读完毕,台下群臣百姓无不感动,多有泣下者,山呼“万岁”之声,响彻云霄。
紧接着,是庄严的祭天仪式与阅兵。刘禅亲自主祭,告祭皇天后土,列祖列宗。随后,号角长鸣,战鼓擂动。由安南将军霍弋亲自指挥,精选的永昌、楪榆劲卒组成的步骑方阵,披坚执锐,步伐铿锵地通过阅台。士卒们精神抖擞,兵器在冬日下闪着寒光,虽人数不及鼎盛时期,然阵容严整,杀气盈野,充分展示了南中汉军经过整训后的崭新面貌。尤其当一支身披轻甲、背负强弩的“无当飞军”分队和来自牂柯郡、面容黝黑、身手矫健的夷汉义从方阵走过时更引来了阵阵惊叹。这不仅是一次武力展示,更是向天下宣告:汉军骨干犹存,且已融合南中力量,焕发出新的生机。
阅兵之后,卫将军诸葛瞻代表文武百官,步上高台,向刘禅呈上《请进玺绶疏》。此举乃是遵循古制,在政权取得阶段性稳固后,由重臣奏请皇帝使用更完备的仪仗玺绶,以正名分。疏中高度肯定了刘禅近年来的励精图治,并言“今根基稍固,正宜彰显汉德,以系四海之望”。刘禅依礼再三辞让,最终“勉从其请”,接受了由宫中尚方监精心仿制、象征最高权力的皇帝玺绶。这一刻,标志着南明政权在法统仪式上完成了从流亡朝廷到区域性正统王朝的蜕变。虽然疆土狭小,但礼仪不缺,旗帜鲜明。
然而盛典的欢腾之下,暗流依旧涌动。就在大典进行之时,一骑快马自东北方向驰入永昌,带来了一份由镇守牂柯东部边境的罗宪发出的紧急军情。情报迅速被送至阅台之上的诸葛瞻手中。诸葛瞻展阅后,面色微凝,随即恢复如常,低声向身旁的刘禅及刘谌禀报:“陛下,殿下。东吴交州方面有异动。吴将陶璜所部水师,近日于边境频繁操演,数股吴军斥候越境滋扰,似有试探之意。”
刘禅闻言,眉头微蹙,但并未慌乱,而是看向诸葛瞻,低声道:“卫将军以为如何?”
诸葛瞻从容应答:“陛下勿忧。此乃孙皓吴交州守将见我今日之举,心生忌惮,故行试探。彼意在掣肘,未必敢大举来犯。臣已命霍将军加强戒备,并遣使携礼,重申盟好,示以无害。然此亦警示我等,东吴终非善邻,海陆两防,不可松懈。”
刘禅颔首:“便依卿言。今日盛典,不可因此扰攘。一切事宜,典后详议。”
这一插曲,虽未公开,却让核心决策层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外部环境的复杂性。盛典继续按仪程进行。最后,刘禅登上高台最高处,亲手将一面硕大的玄色“汉”字龙旗,升上旗杆顶端。龙旗在冬日的寒风中猎猎作响,舒展飘扬。刘禅面向万民,朗声道:“朕,承高祖、世祖之基业,继昭烈、丞相之遗志,必与尔等文武臣工,四海忠义之士,同心戮力,扫荡腥膻,复我汉家山河!此旗所向,即为大汉疆土!此旗所立,即为华夏正统!”
“万岁!万岁!万岁!” 广场上再次爆发出震天动地的欢呼声,群情激昂。许多从益州流亡而来的旧臣百姓,望着那面久违的汉旗,热泪纵横。
大典之后,皇帝刘禅在宫中设宴,犒赏群臣。席间,刘禅特意召诸葛瞻、霍弋近前,感慨道:“今日见旌旗飞扬,将士用命,朕心甚慰。然适才东吴之事,亦提醒朕,居安思危之理。恢复大业,道阻且长。日后军政要务,犹需赖卫将军、安南将军及伯约等,同心辅弼。”
诸葛瞻、霍弋避席顿首:“臣等必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是夜,诸葛瞻回到府中,犹自心潮难平。他提笔给北疆的姜维写信,详细告知大典盛况及东吴异动,最后写道:“……今日汉帜高扬,人心振奋。然亮帜易,守帜难;聚心易,恒心难。北疆压力未减,东吴又生觊觎。未来之路,必更多艰。愿与大将军及诸公,谨守臣节,善保此土,外御其侮,内修其政,待天时而动,则汉室中兴,庶几可期。”
与此同时,有关永昌大典及汉旗飘扬的消息,也通过各种渠道,迅速向四方传播。北地司的细作设法将消息带入益州,在心向汉室的遗民中秘密流传;楪榆港的蕃商,也将“汉皇帝威仪甚盛”的见闻带往海上。这面飘扬的汉旗,如同一粒火种,在晋、吴两大强权的夹缝中,顽强地昭示着一个政权的不屈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