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访了十几个村落、踏遍了镇上大半片山林后,沈清姿很快发现了青石镇藏在 “穷” 背后的优势。
这里的生态环境,好得让人心颤。
站在海拔八百多米的望云峰茶园,她伸手就能摸到带着晨露的茶叶。
叶片肥厚,透着深绿的光泽 —— 老茶农说,这些茶树大多长了二三十年,从没施过化肥,喝起来有股山泉水的清甜。
往山坳里走,还能看到村民晾晒的香菇,伞盖厚实,闻着满是菌香;秋天结的野生猕猴桃,虽然个头小,咬一口却酸甜多汁,是城里超市见不到的味道。
可劣势也像山雾一样,绕不开。
交通太不便了 —— 从镇上往深山里的村子送一趟货,得绕着盘山公路开两个多小时,遇上雨天路滑,车轮陷进泥里,还得下来推着走。
信息更闭塞,有老乡种了好木耳,不知道怎么卖,只能等着收购商上门,对方给多少就拿多少,连讨价还价的底气都没有。
更别说品牌和营销了 —— 茶叶都用塑料袋装着,连个像样的标签都没有;有人问起 “这是什么茶”,老乡们只能含糊说 “青石的茶”,说不出半点特色。
好东西卖不出好价钱,看着老乡们满是期待又无奈的脸,沈清姿心里不是滋味。
她决定从最基础也最关键的事情做起。
第一步,就是建镇级的农产品品质标准和溯源体系。
她翻出通讯录,找到以前在省直机关认识的省农科院专家。
打了好几个电话,软磨硬泡,终于说动对方来青石镇看看。
专家来的那天,她陪着走了三个茶园,手把手教老乡怎么测土壤肥力,怎么控制采茶时间:“上午九点前采的芽头,水分足,口感最好,不能等太阳晒热了再采。”
溯源体系是她一点点琢磨出来的。
给每个茶园编了号,每批茶叶都记着采摘时间、加工师傅;她还请人做了个简单的二维码,买家扫码就能看到茶叶的 “成长故事”—— 从哪片山采的,是谁炒的,让人买得放心。
第二步,是找销路。
她想起自己过去的人脉,却没提 “周太太” 的身份。
只在电话里说:“我是青石镇的沈清姿,我们这儿有原生态的好茶,想跟您聊聊合作。”
第一次跟省城最大的电商平台对接时,对方一口回绝:“你们这儿太远了,运费比茶叶还贵,不划算。”
她没放弃,第二天又打过去,跟对方算细账:“我们的茶叶不用打广告,光‘原生态’这一点就能吸引客户。您要是愿意合作,我们先少发点货试试,运费我们镇上承担一部分。”
挂了电话,她又赶紧整理茶叶的检测报告、茶园的照片,一条条发给对方,连着发了三天,终于让对方松了口:“先试两百斤吧。”
这个过程,比她想的难多了。
有老乡固守老办法,不愿意改。
红星村的张大爷就直摆手:“我种了一辈子茶,凭啥要按你说的来?以前这么种也能卖钱。”
沈清姿不生气,天天去张大爷家坐。
拿着计算器跟他算:“您现在一斤茶卖五十块,按新标准种,能卖到一百二。一年采一千斤,就能多赚七万,孩子的学费、家里的医药费,不就都松快了?”
她还找了村里最先愿意尝试的李婶,让李婶先按新标准种。
等李婶的茶叶卖了好价钱,拿着一沓钱跟大家说 “真能多赚钱”,老乡们才慢慢松了口。
合作商那边也不顺利。
有商超嫌包装太简单,说 “摆不上货架”;有电商觉得宣传不够,要她加钱做推广。
她一次次修改方案:包装改成牛皮纸的,印上茶园的照片;宣传文案她自己写,没写空话,就写茶农凌晨五点上山采茶的样子,写炒茶师傅守着铁锅炒了三十年 ——“这茶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山里的树,山里的人,慢慢种,慢慢炒,喝着放心。”
镇里的老干部也有意见。
党委会上,分管农业的王副镇长皱着眉说:“小沈啊,你这‘新官上任三把火’,烧得太急了。咱们镇没干过这事儿,万一赔了,谁担责任?”
沈清姿早有准备,把半个月走访的笔记、专家的建议、电商平台的初步意向都摆出来。
她翻着笔记里记的茶农收入数据,语气坚定:“王镇长,我算过了,试点只需要五个茶园,就算卖得不好,损失也不大。但要是成了,能带动多少老乡增收啊?咱们不能因为怕赔,就错过机会。”
她的话,加上手里扎实的资料,慢慢让几个干部点了头。
日子一天天过,她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效。
第一批按新标准包装的 “青石云雾茶” 上线那天,沈清姿守在镇办公室的电脑前。
看着订单一点点涨 —— 上午十点上线,下午三点就卖完了两百斤。
没几天,电商平台又找过来:“再发五百斤,客户催着要呢!”
张大爷拿到货款时,手都在抖。
数了两遍钱,拉着沈清姿的手,笑得皱纹都挤在一起:“沈书记,真卖了一百二一斤!比以前多了一倍还多!”
他还特意装了一小袋新茶,硬塞给她:“您尝尝,这是按您说的时间采的,比以前好喝多了。”
消息传开,原本观望的老乡们都主动找上门来,希望加入。
“沈书记,我家的茶园也想按新标准种。”
“我家有香菇,能帮着卖卖吗?”
镇里那些怀疑的目光,也慢慢变成了信服和支持。
王副镇长见了她,还主动说:“小沈,你要是需要帮忙协调村里的事,跟我说。”
沈清姿趁热打铁,又有了新想法。
她去看了镇里的老槐树村。
村里有好几栋明清时候的老房子,青砖黛瓦,门口挂着红灯笼,墙根下还长着青苔,特别有味道。
她想,要是把茶园和老村落连起来,让游客来采茶、炒茶,再住老房子、吃山里的菜,肯定能行。
她开始写乡村旅游的规划:春天采茶,夏天避暑,秋天摘猕猴桃,冬天烤火吃腊肉,一年都有得玩。
她还跟村里商量,把老房子修一修,保留原来的样子,再请村民当导游,既能赚钱,又能留住乡愁。
忙碌的日子,填满了她所有的时间。
白天跑村、对接合作商,晚上在宿舍改规划、写文案,有时候忙到后半夜,趴在书桌上就能睡着。
山区的清苦,磨掉了她身上的娇气 —— 皮肤被山风吹得有些粗糙,手背沾了茶渍,洗都洗不掉;以前爱穿的裙子,现在压在箱子底,天天穿的都是运动服和平底鞋。
可她一点都不觉得累,反而觉得踏实。
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偶尔会想起周聿。
有时候加班到深夜,抬头看到窗外的月亮,会突然想起以前在省城的日子 —— 周聿坐在客厅看报纸,她递一杯茶过去,两人没什么话,空气里都是冷清。
心口会传来细微的刺痛,像细针轻轻戳了一下。
但她很快会摇摇头,把思绪拉回来。
她拿起桌上的茶农收入表,看着上面越来越多的数字,想着张大爷、李婶的笑容,那点痛就淡了。
她不再允许自己沉溺在过去的婚姻里,那些伤痛和不甘,都成了她前进的动力。
她现在找到了更有价值的事。
看着老乡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看着青石镇的茶叶慢慢有了名气,看着老槐树村的房子一点点修好 —— 这些,比那段无望的婚姻,让她更有成就感。
她的眼神,越来越清澈明亮。
里面没有了过去的委屈和迷茫,只燃烧着两样东西:一样是独立生活的火焰,一样是为青石镇创造价值的渴望。
她知道,自己再也不是那个活在 “周太太” 光环下的人了。
她是沈清姿,是能为青石镇做事的沈书记,是能靠自己活得精彩的沈清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