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缓缓驶入清河市站,林晓拎着简约的行李箱,随着人流走出出站口。
这里靠海,湿润的空气里夹杂着淡淡的咸腥味,吸一口便能感受到海风独有的清冽与厚重。
“是林市长吧?我是市委组织部的张明,奉命来接您。”一个穿着挺括西装、面带谦和笑容的中年男人快步迎上来,主动接过林晓手中的行李箱,态度恭敬又周到。
“张科长客气了,叫我林晓就好,以后还要多麻烦你。”林晓温和回应,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笑意。
“您太谦虚了,为领导服务是我的职责。”张明一边引着林晓往停车场走,一边笑着说道,“市里早就盼着您来,李部长本来想亲自来接,临时有个紧急会议脱不开身,特意交代我一定要把您照顾好。”
车子平稳地驶上通往市委市政府的主干道,张明趁着这个间隙,简要向林晓介绍起清河市的情况:“林市长,咱们清河是全省的经济排头兵,Gdp总量连续五年稳居全省前三,民营经济特别活跃,全市有近万家民营企业,贡献了六成以上的税收和七成以上的就业岗位。外贸依存度也高,去年进出口总额突破了三千亿,拥有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两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制造这两大产业在全国都有影响力。”
说到这里,张明的语气略微顿了顿,补充道:“不过发展快了,问题也随之而来。近年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少老企业面临技术瓶颈和市场萎缩的双重困境;土地、能源这些要素资源也越来越紧缺,制约了新项目落地;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沿海县区和内陆县区的发展差距还不小;还有随着城市人口增多,社会治理方面的挑战也在增多,民生保障、安全生产这些领域都不能掉以轻心。”
林晓微微点头,目光落在车窗外飞速掠过的城市景观上。她轻声问道:“张科长在组织部工作多年,对清河的情况应该很熟悉,你觉得目前最亟待解决的是哪些问题?”
张明愣了一下,随即诚恳地回答:“林市长,这几年市里一直在推进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但说实话,积弊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就我个人感受,传统产业转型和要素保障这两块,确实是很多企业和基层反映最强烈的,不过具体情况还得您后续深入调研才能摸清。”
林晓“嗯”了一声,没有再追问,只是将这些信息默默记在心里。
接下来的几天,林晓的日程被排得满满当当,全是密集的见面和熟悉情况的工作。
第一天上午,她先到市委书记办公室向市委书记周明远报到。周明远是个身材高大、神情沉稳的中年男人,见到林晓,他起身伸手示意:“林晓同志,欢迎你来清河工作!你的情况我都了解,年轻有为,专业能力强,省里把你派过来,是对清河工作的重视,也是对你的信任。”
“周书记,感谢组织的信任和培养,我初到清河,很多情况都不熟悉,以后还请您多指导、多批评。”林晓恭敬地回答,态度谦逊而坚定。
“指导谈不上,咱们互相学习。”周明远笑着摆摆手,“清河现在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有新思路、新办法的干部来挑担子。你分管的都是核心领域,责任重大,放手去干,市委会做你坚强的后盾。”
随后,她又去见了市长赵建峰。赵建峰为人干练,说话开门见山:“林晓同志,欢迎加入市政府班子!你年轻,有闯劲,又有发改委的工作经历,正好能给咱们清河的发展改革工作注入新活力。后续工作中,有什么困难尽管提,市政府班子会全力支持你。”
“谢谢赵市长,我一定尽快熟悉情况,扎实开展工作,不辜负组织和同志们的期望。”林晓诚恳回应。
当天下午,市委召开常委会见面会。会议室里,常委们依次落座,目光纷纷投向这位年轻的女常务副市长。林晓站起身,做了简短的自我介绍:“各位领导,我叫林晓,今天正式到清河报到。我深知常务副市长这一岗位责任重大,而我对清河的情况还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今后的工作中,恳请各位领导多指点、多监督,我一定虚心学习,勤勉工作,为清河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分管工业的副市长王建军笑着说道:“林市长年轻有为,我们都很期待你的到来,以后发展改革和工业转型这两块,还要多向你请教。”
“王市长太客气了,您在工业领域经验丰富,我才要多向您学习。”林晓谦逊地回应。
接下来的几天,林晓陆续与市政府班子的各位副市长沟通交流,逐一走访了人大、政协机关。每一场会见,她都保持着谦逊学习的态度,认真倾听各位领导的意见建议,仔细观察他们的言谈举止,默默记下每个人的工作风格和关注重点。
她能清晰地感觉到四面八方投来的各种目光:有对她年纪轻轻就身居要职的好奇,有对她“空降”身份的审视,有对她能否胜任岗位的期待,或许也夹杂着一丝怀疑和疑虑。毕竟,一个三十出头的女性常务副市长,还是从省里“空降”而来,这在清河市的干部队伍中,无疑是个不小的新闻,足以引发无数的猜测和议论。
偶尔听到的议论声,林晓总是不动声色,依旧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她明白,口舌之争毫无意义,只有用实实在在的成绩,才能赢得真正的认可。
办公桌上,已经堆起了高高的一摞待阅文件和情况汇编,从政府工作报告、统计数据到专项工作方案,密密麻麻,涉及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
秘书小董是个细心周到的年轻姑娘,看着桌上的文件,有些担忧地说:“林市长,这些文件太多了,您要不要分批次看,别累着自己。”
林晓微微一笑,伸手翻了翻最上面的一份文件:“没事,这些都是了解清河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得抓紧时间看完。对了,小董,接下来一个月的调研日程,你帮我排得满一些,我想尽快跑遍所有的区县和主要功能区。”
“好的,林市长,我这就去安排。”小董应声答道。
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和繁重的任务,林晓没有急于烧“三把火”,甚至没有在任何场合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她深知,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尤其是在情况复杂的地方政府,“慎始”至关重要。任何不基于深入了解的轻率表态和决策,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不仅会影响工作推进,还可能动摇自己的根基。
为了尽快熟悉市情,林晓开始了疯狂的“恶补”。她调阅了清河市近五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统计年鉴、各项规划文件和专项工作总结。那些枯燥的数据、冗长的条文,在她眼里都是了解清河发展脉络的钥匙。
“林市长,都快十点了,您还没下班啊?”小董晚上来办公室送材料,看到林晓还在埋首文件堆,忍不住提醒道,“您已经连续加了好几天班了,得注意休息。”
林晓抬起头,揉了揉有些酸涩的眼睛,笑着说:“没事,再看一会儿。这些文件里藏着清河的过去和现在,多看懂一点,后续工作就能少走点弯路。对了,明天去开发区的调研,你把相关企业的最新情况再整理一下,尤其是那些面临转型压力的老企业。”
“好的,我已经整理好了,放在您桌上了。”小董指着桌角的一份文件夹说,“另外,市发改委的王主任刚才打电话,说想跟您汇报一下今年的重点项目推进情况,您看什么时候方便?”
“后天上午吧,让他带着相关材料过来。”林晓沉吟了一下说道。
除了研读文件,林晓深入企业、社区、乡村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她主动约谈了各部门、各条线的负责人,耐心听取他们的工作汇报和困难反映。
“李局长,咱们市的传统产业转型,目前最大的瓶颈是什么?是技术、资金还是人才?”在与市工信局局长李建国座谈时,林晓直截了当地问道。
李建国叹了口气,说道:“林市长,这几方面都有问题。技术上,很多老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研发投入不足;资金上,银行对传统产业的信贷支持收紧,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人才上,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引不来、留不住,这些都是制约转型的关键。”
“那咱们有没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效果怎么样?”林晓继续追问。
“有是有,但政策的精准度还不够,有些政策落地难,企业获得感不强。”李建国坦诚地回答,“您也知道,这些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解决起来需要时间和耐心。”
“我明白,”林晓点点头,认真记下李建国的话,“后续咱们可以一起研究一下,看看怎么优化政策,让政策真正发挥作用。”
林晓的调研,从来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听汇报、看亮点。她更喜欢不打招呼的随机走访,常常在调研途中临时改变路线,去菜市场感受物价走势,和摊主、市民聊聊家常;去老旧小区查看基础设施情况,问问居民的生活难题;去工业园区与企业主、一线工人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诉求。她总是带着问题下去,重点关注那些汇报材料里看不到的“死角”和“痛点”。
在这个过程中,林晓过往在数据治理、产业规划、项目管理等方面积累的专业能力,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她能很快地从繁杂的现象中抓住关键问题,能精准理解企业家口中的技术术语和转型困境,能敏锐看出项目规划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和不合理之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往往切中要害,让不少基层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刮目相看。
“林市长虽然年轻,但看问题真准,一下就点出了我们项目规划中的漏洞。”
“没想到林市长这么专业,对我们行业的情况这么了解,提出的建议很有操作性。”
“之前还以为她是来‘镀金’的,现在看来,是真的想做事、能做事。”
渐渐地,这些私下的议论多了起来,林晓的务实、专业和低调,也逐渐改变了一些人最初对她的“花瓶”或“镀金”的刻板印象。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真正的挑战很快就不请自来。
林晓分管的领域包括发展改革、财政、税务、统计、应急管理、政务服务等,都是政府运行的核心部门,也是矛盾和问题的集中焦点。她到任后不久,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一个历时数年、涉及多方利益、久拖不决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遗留问题。
这个项目是清河市几年前启动的跨区域交通枢纽工程,由于前期规划不够完善、资金筹措不到位、各方利益协调不畅等原因,工程建设中途停滞,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和资金,还影响了周边群众的正常生活,群众反映强烈,多次上访维权。前几任分管领导都曾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由于涉及的利益方太多,矛盾错综复杂,最终都没能彻底解决,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
这天上午,小董抱着厚厚的一摞卷宗,小心翼翼地走进林晓的办公室,将卷宗轻轻放在办公桌上,犹豫着说:“林市长,这是那个跨区域交通枢纽项目的相关材料,您要不要先看看?不过……这个问题确实比较复杂,涉及到投资方、施工方、周边群众还有几个县区,各方矛盾都很尖锐,前几任领导都没彻底解决,您刚到清河,是不是先放一放,等熟悉情况后再处理?”
林晓看着桌上那堆积如山的材料,封面已经有些磨损,能看出这份卷宗已经被翻阅过无数次。她伸手拿起最上面的一份材料,轻轻翻开,里面详细记录着项目的基本情况、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各方的诉求和争议焦点。她心里清楚,这是她无法回避的“见面礼”,也是她能否在清河市站稳脚跟、打开工作局面的第一次严峻考验。
如果回避这个问题,虽然能暂时避免麻烦,但会让群众和干部失望,自己的威信也难以树立;如果迎难而上,一旦处理不好,不仅会激化矛盾,还可能影响自己在清河的发展。
林晓沉默了片刻,目光变得坚定起来。她合上材料,平静地对小董说:“把所有材料留下,你现在通知相关单位,包括市发改委、财政局、住建局、自然资源局,还有涉及到的几个县区政府和项目投资方、施工方的负责人,明天上午九点在市政府三楼会议室开协调会,务必让相关负责人准时参加。”
“好的,林市长,我这就去通知。”小董见林晓态度坚决,不再多言,转身走出了办公室。
夜幕渐渐降临,清河市的万家灯火次第亮起,勾勒出城市美丽的轮廓。市政府大楼里大多办公室的灯都已熄灭,只有林晓办公室的灯光依然亮着,在夜色中显得格外醒目。
林晓坐在办公桌前,埋首于厚厚的卷宗之中,逐字逐句地研读着每一份材料,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在纸上写写画画,试图理清那团乱麻背后的脉络,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桌上的咖啡已经凉了,她却浑然不觉,全身心都投入到这份复杂的工作中。
这是一个全新的天地,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但林晓的目光坚定,心中没有丝毫畏惧,只有一种即将解开复杂谜题的专注与冷静。她知道,接下来的协调会将会是一场硬仗,各方利益的博弈、尖锐的矛盾冲突都在等着她去应对。
她的清河故事,刚刚翻开第一页,而第一个难关,已赫然摆在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