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在帝后二人春风化雨般的悉心教导下,太子宇文宸如同一块璞玉,被精心雕琢,日渐绽放出夺目的光华。他不仅将太傅所授的经典典籍融会贯通,更在宇文渊的实务熏陶与陈微儿的仁心点化下,培养出一种超越年龄的沉稳气度与敏锐洞察力。而真正让朝野上下为之侧目,让宇文渊与陈微儿倍感欣慰与惊异的,是他在一次突发危机中所展现出的、那份近乎天生的治国禀赋。
这一年夏末,江南及中原地区普降暴雨,黄河下游水位暴涨,多处堤岸告急,更糟的是,洪水冲毁了连接南北的漕运枢纽——淮安段的部分河道与闸口,导致漕运一度中断!漕运乃帝国命脉,承担着南粮北调、供给京师及北疆军需的重任。一旦中断日久,不仅京师百万军民口粮堪忧,更可能引发物价飞涨、民心浮动,甚至给北方虎视眈眈的残余势力以可乘之机!
消息传至京师,朝堂震动。宇文渊虽惊不乱,立刻召集重臣商议对策。然而,廷议之上,工部与户部官员就抢修方案、钱粮调度争执不下,有的主张不惜代价速修河道,有的则认为应即刻启用备用的陆路转运,虽成本高昂但更为稳妥,争论半日未有定论。
正值宇文渊眉头紧锁,欲要乾纲独断之际,一直静立在一旁观摩学习的太子宇文宸,在征得父皇默许后,手持一份连夜整理好的条陈,从容出列,朗声道:“父皇,儿臣于漕运之事,略有浅见,恳请父皇与诸位大人垂听。”
众臣目光齐集于这位年仅十四岁的太子身上,或好奇,或怀疑,或期待。宇文宸神色平静,目光清澈而坚定,他展开条陈,条分缕析地陈述己见:
“其一,关于抢修河道。工部速修之议虽急,然眼下洪水未全退,泥泞不堪,若强行征发民夫赶工,非但效率低下,更易酿成新的伤亡,有损父皇仁德之名。儿臣以为,当先遣精通水文之员,勘测水势与河道损毁实情,待水势稍退,再行精准施工,既可事半功倍,亦能保全民力。”
“其二,关于粮草供给。陆路转运确可解燃眉之急,然成本巨大,且正值秋粮未收之际,大量征调民夫车马,必严重影响地方农事,无异于饮鸩止渴。儿臣查近三年漕粮账册,发现因连年丰收,通州、临清等沿河大型粮仓储备尚足支应京师两月之用。当务之急,并非急于运粮,而是稳定人心!”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冷静:“请父皇即刻下旨,公告京师百姓,言明仓廪充实,漕运旬月可通,令其毋须惊慌抢购。同时,命京兆尹严密监控市场,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之辈,以定民心。此乃安定内部之要。”
“其三,”宇文宸目光扫过工部与户部官员,“儿臣以为,此次漕运中断,亦是契机。淮安段河道年久失修,隐患已久。何不借此机会,不仅修复,更依母后昔日治水之策,加固堤防,拓宽险要处河道,使其能抵御更大水患?所需钱粮,除国库拨付外,或可效仿当年以工代赈之法,招募流民灾户参与工程,既解决其生计,亦加快进度,更显朝廷恤民之心。”
“其四,为防万一,可密令山东、河南两地,就近筹措部分粮草,通过稳妥陆路,小批量、多批次秘密运京,作为战略储备,以备不时之需。如此,则漕运主脉修复与应急补给双管齐下,可保万无一失。”
一番言论,逻辑清晰,思虑周全,既考虑了工程实效,又顾及了民生安定;既有短期应急之策,又有长远治本之谋;更难得的是,其中运用了陈微儿推崇的“以工代赈”和宇文渊强调的“稳定为先”的执政理念,且数据准确,可见其平日用功之深。
朝堂之上一片寂静,方才争论不休的工部、户部尚书皆面露惭色,又带着难以置信的惊叹。几位阁老抚须颔首,眼中尽是激赏。
龙椅之上,宇文渊心中已是波澜壮阔!他强压着激动,目光灼灼地看向儿子,沉声问道:“太子所言,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众臣如梦初醒,纷纷跪拜:“太子殿下深谋远虑,臣等不及!”“殿下所策,老成谋国,臣附议!”
宇文渊朗声大笑,声震殿宇:“好!好!就依太子之策办理!相关各部,即刻依此拟定细则,不得有误!”
退朝后,宇文渊迫不及待地将此事告知陈微儿。陈微儿闻之,眸中异彩连连,拉着太子的手,细细问了他思考的整个过程,眼中满是骄傲与欣慰:“宸儿能如此周全,体恤民情,活用所学,母后心中甚喜。切记,为君者,心中常存‘仁’字,手段可灵活,但初心不可移。”
宇文宸恭敬受教:“儿臣谨记母后教诲。此次能想到以工代赈,亦是平日听母后与父皇议论政务时所得启发。”
宇文渊拍着儿子的肩膀,感慨万千:“朕心甚慰!宸儿,你已初具明君之相。这江山交到你手中,朕与你母后,可安心矣。”
经此一事,太子宇文宸的声望在朝野之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展现出的不仅是聪慧,更是那种心系天下、沉稳果决的领袖气质。朝臣们意识到,这位年轻的储君,早已不是需要呵护的幼苗,而是一棵正在快速成长、足以庇荫天下的参天大树。
帝后二人相视而笑,深知他们最杰出的“作品”,正在以超越他们预期的速度,崭露头角。盛世有了如此优秀的继承人,无疑是最令人安心的基石。然而,他们也明白,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未来的路,需要太子独自面对的风浪,绝不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