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的“土豆发电”直播录屏,尤其是最后那块写着关键参数的白板特写,在“直播间办公室”内部被反复播放、放大、分析,其受重视程度远超之前的“脸盆接卫星”和“唢呐聚变”。
原因无他——前两者虽然震撼,技术层级高得离谱,但多少带着点“星辰大海”的遥远感。而“土豆发电”所代表的【生物能高效转化技术】,却散发着一种近乎接地气的、 immediate(即时)的实用性诱惑。
“办公室”下属的能源组、材料组、生物组专家们彻夜未眠,双眼通红地盯着数据和模拟结果。当他们将林墨“无意”泄露的那些关键参数输入实验室原型机后,得到的效率曲线让所有见多识广的专家都差点把眼珠子瞪出来。
“奇迹!这简直是生物学和电化学的完美联姻!”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数据报告,“看这个能量密度!看这个转化率!几乎将生物质本身蕴含的化学能榨取到了理论极限值!内阻低到可以忽略不计!这根本不是‘电池’,这几乎是‘生物质能直接释放器’!”
“不仅仅是土豆!”另一位年轻的研究员补充道,他面前的屏幕上滚动着各种有机物的模拟数据,“蔗糖、淀粉、纤维素…甚至是一些有机废弃物…只要按照这个原理和参数调整催化剂和电解液成分,都能产生稳定且高效的电能输出!这技术的普适性太可怕了!”
“成本呢?”首席能源专家更关心实际应用。
“低得令人发指!”材料组的负责人立刻回答,“催化剂是几种常见金属的特定比例合金,电解液的主要成分是…呃,说出来您可能不信,是某种改良版的食用级凝胶和几种极其便宜的盐类。林墨直播里那个蓝色模块,核心可能就是这东西。大规模生产的话,成本可以压到比现有任何化学电池都低!”
分析室内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比化学电池成本低,能量来源几乎是无限的生物质(植物、农作物废弃物、甚至生活垃圾),转化效率高得吓人,过程清洁无污染(除了可能有点加热产生的淡淡焦糊味)…
这已不仅仅是技术突破,这是一场即将席卷全球能源格局的海啸!
报告被迅速整理,加密等级提到最高,通过特殊渠道,在第一时间就被送到了几个最关键的国家部门首长的案头。
其中一份报告,尤其引起了军方后勤部门的强烈关注。
……
北部战区,某后勤装备研发基地。
深夜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刘建国大校,后勤装备部的资深技术军官,正皱着眉头看着屏幕上来自“直播间办公室”共享过来的部分技术摘要和验证数据。他旁边,站着几位同样军衔不低的技术军官和文职专家。
“老刘,这东西…靠谱吗?”一位戴着眼镜的技术大校推了推眼镜,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一个主播…用土豆…搞出了这玩意儿?这能量密度数据,都快赶上我们给特种部队配发的高能密度电池了!而且这原料…土豆?!”
也难怪他怀疑。军用的东西,讲究的是可靠、稳定、高效、皮实。能源更是重中之重。单兵装备的信息化、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对电力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电池的重量和续航能力,一直是制约单兵作战效能提升的瓶颈之一。他们研发部门绞尽脑汁,投入巨大,每年能提升几个百分点的能量密度都值得开庆功会。
现在突然有人告诉他,几个土豆就能解决一个班的单兵通讯设备充电问题?这听起来比天方夜谭还天方夜谭。
刘建国大校沉默地看着数据,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他收到了更高级别的指示和“直播间办公室”的初步接触建议,知道这事虽然荒诞,但背后牵扯极大,且真实性极高。
“总部转来的初步验证数据在这里,‘那边’的实验室已经成功复现了基础效果,效率提升显着。”刘建国点了点屏幕,“原理…据说源自一次直播事故。”
“直播事故…”眼镜大校嘴角抽了抽,“这事故可真是…撞大运撞到总参和科工局的心坎里了。”
“是不是大运,试试就知道了。”刘建国站起身,雷厉风行地说道,“命令:立刻成立‘蒲公英’项目小组,我任组长。调集基地内生物、化学、能源、机械领域的技术骨干。目标:以最快速度,基于这份技术摘要,吃透原理,制造出可供单兵使用的实战化样机!”
他目光扫过在场所有人,语气严肃:“同志们,不要被它的来源迷惑。如果这项技术是真的,哪怕只能实现数据上一半的效果,意味着什么?”
实验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军官和专家的表情都变得凝重而兴奋。
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前线士兵再也不用为电台、单兵电脑、夜视仪、小型无人机等设备的电量发愁。随便挖点野菜根茎,甚至啃剩下的压缩饼干渣滓(含有淀粉和糖分),塞进这个“生物电池”里,就能获得持续电力。 意味着后勤补给线的压力将极大减轻。运送土豆、糖块、甚至处理过的有机垃圾,远比运送沉重且危险的传统电池要安全、便捷、成本低得多。 意味着在极端环境下,部队的自我维持能力将得到质的飞跃。丛林、高原、海岛…只要有生物质的地方,就有能源。 这甚至可能改变未来战场的能源供应模式!
“干了!”眼镜大校猛地一拍大腿,眼神火热,“就算真是土豆驱动的,只要能让咱们的战士少背几公斤电池,多几分战斗力,我这老脸不要了,天天蹲实验室啃土豆都行!”
整个基地的高效机器立刻被调动起来。“蒲公英”项目小组迅速组建,最好的实验室和设备被启用。由于有“直播间办公室”提供的、源自林墨直播“失误”的核心参数,他们省去了最耗时的基础探索阶段,直接进入了工程化应用。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将实验室原理变成皮实耐造的军用装备,需要解决无数问题:体积小型化、结构坚固化、输出稳定性、环境适应性(高温、低温、潮湿、沙尘)、傻瓜式操作(不能让士兵在战场上还研究化学配比)…
但方向明确,技术底层坚实,军队科研人员的执行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顶级的。
他们改进了催化剂涂层,将其附着在更坚固耐用的复合金属板上;优化了电解凝胶的配方,使其在不同温度下都能保持最佳活性和物理状态,不会轻易泄漏或凝固;设计了巧妙的一次性生物质填装仓和废料排出机构;加入了简单的电压稳定和输出控制模块…
仅仅一周多的时间,在消耗了成吨的土豆、红薯、玉米棒子甚至蔬菜叶之后,第一代军用单兵生物电池的实用化样机,诞生了。
它的大小和一个老式军用水壶类似,重量更轻,外壳是军绿色的高强度工程塑料,结构紧凑,正面有几个简单的指示灯和一个标准军用电源输出接口。上方有一个可开启的填料口,侧面有一个废料排出仓。
看起来…其貌不扬,甚至有点土气。
测试场地上,刘建国大校和一众军官专家神情严肃地围观。
一名士兵按照培训,将几个切块的土豆(甚至没去皮)塞进填料口,关闭仓门。另一名士兵将一台电量耗尽的单兵战术电台的电源线,接在了这个“土豆电池”上。
几乎是瞬间,战术电台的屏幕亮了起来,显示正在充电!而那个“军用水壶”只是发出极其轻微的、类似发酵的嗡嗡声,用手摸上去,只有一点温热的触感。
“报告!电台充电正常!输出功率稳定!”
“记录续航时间!测试极限负载!”刘建国命令道。
接着,他们又连接了单兵电脑、夜视仪、甚至一个小型的单兵无人机地面控制站…这个看似简陋的设备,稳定地输出着电能,默默地将一块块电池充满。
最终测试结果出来:仅仅使用不到两公斤的土豆(普通品种,市场随意购买),这个初代样机就持续提供了超过5度电的能量!足够满足一个标准步兵班所有单兵电子设备高强度使用一整天的需求!而排出的废料,只有一些被彻底榨干能量、变得干瘪无害的有机残渣。
整个测试场地鸦雀无声,只剩下仪器运行的轻微嗡鸣和…空气中那若有若无的、烤土豆的香气。
成功了! 真的成功了! 用土豆!驱动了现代化的钢铁洪流!
“咕咚…”不知是谁,艰难地咽下了一口口水,在这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
刘建国大校走上前,亲手触摸着那台还在微微发热、默默工作的样机。它的外壳还是温的,仿佛真的有生命在其中流淌。
他沉默了几秒钟,然后猛地转身,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斩钉截铁:
“立刻撰写详细测试报告,上报总部和‘直播间办公室’!” “项目等级提升至最高!启动小批量试生产流程!” “优先配发给高原边防部队和丛林侦察部队进行实战环境测试!” “给它命名…就叫‘堡垒-1型’单兵自持能源系统!”
“堡垒”…寓意着如同大地般可靠、取之不尽的能源支撑。
命令被迅速执行。整个后勤装备基地都沉浸在一种巨大的、略带荒诞感的喜悦之中。食堂当晚甚至应景地提供了无限量供应的烤土豆、土豆泥、醋溜土豆丝…科研人员们吃着土豆,讨论着如何进一步优化“堡垒”的功率和体积,气氛热烈又诡异。
几天后,西部高原某边防哨所。 这里海拔高,气候恶劣,补给不易。电力主要依靠太阳能板和柴油发电机,但冬季日照弱,柴油运送困难且危险。官兵们的用电一直捉襟见肘。
一辆运输车艰难地驶入哨所,除了常规补给,还带来了几个密封的箱子,以及一名技术员。
“这是什么?新装备?”哨所班长好奇地看着箱子里那些军绿色的“水壶”。
技术员笑了笑,没有过多解释,只是简单演示了如何填装切块的土豆(哨所食堂最不缺的就是耐储存的土豆),如何连接设备充电。
起初,士兵们还将信将疑,觉得这像是某种玩笑。但当他们亲眼看到几个土豆就让好几台冻得快要开不了机的电台和夜视仪重新焕发生机,并且持续工作了整整一天一夜后,所有人的表情都从怀疑变成了震惊,再到狂喜!
“班长!这玩意儿神了!比发电机安静,比太阳板可靠!” “我再也不用晚上趴窝时担心夜视仪没电了!” “以后巡逻带上几个土豆就行?这太方便了!”
哨所里,一群最可爱的士兵,围着几个军绿色的“水壶”,像看着什么宝贝。甚至有个小战士开玩笑地把自己舍不得吃的巧克力棒掰了一小块塞进去,发现指示灯居然也亮了!虽然很快就被技术员哭笑不得地制止了(糖分太高可能影响催化剂寿命),但这无疑增添了更多的欢乐。
当晚,哨所的灯光似乎都比往常更亮了一些。连长在例行通讯中,异常激动地向上级汇报:“…‘堡垒-1型’效果远超预期!极大缓解了我哨所用电压力,提升了执勤效能和官兵士气!感谢上级!感谢科学家们!这…这真是雪中送炭!”
消息一层层反馈回去。
刘建国大校看着前线发回来的高度评价报告,脸上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又欣慰的笑容。他看向窗外,仿佛能穿透时空,看到那个在直播间里装傻充愣、用土豆捣鼓出惊世骇俗技术的年轻人。
他拿起内部保密电话,接通了与“直播间办公室”的专线。
“赵主任吗?我是后勤部的刘建国。”他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感慨,“‘蒲公英’项目…哦,就是基于上次‘土豆’技术开发的单兵能源系统,初步实战测试反馈极好!我代表一线官兵,感谢你们…以及你们那位‘特殊顾问’。”
电话那头的赵青似乎轻笑了一下:“刘大校客气了。能帮到前线将士,是最好不过的结果。‘顾问’他…嗯,应该只是觉得自己‘运气真好’。”
两人心照不宣地沉默了片刻。
“下一步,”刘建国语气重新变得严肃,“我们计划开发更大功率的型号,用于班排级的小型指挥所、通讯枢纽、甚至单兵外骨骼的供电测试。希望‘办公室’能继续提供技术支持。”
“没问题,‘顾问’他…应该很快就会进行新的‘整活’。”赵青回答道,语气意味深长,“我们会密切关注,确保所有‘有用的运气’,都不会被浪费。”
通话结束。
刘建国坐回椅子上,从抽屉里拿出一包战友送的、他一直舍不得吃的特供香烟,破例点上了一根。烟雾缭绕中,他再次拿起那份来自高原哨所的报告。
报告末尾,那位连长用朴实的文字写道:“…战士们都说,有了‘土豆电池’,心里踏实多了,感觉身后祖国的力量,更加具体了。甚至吃饭时看到土豆,都觉得格外亲切……”
刘建国看着这句话,久久不语。
他想起技术员汇报的那个试图用巧克力棒供电的小战士,嘴角忍不住又向上弯了弯。
也许,未来的战场上,钢铁洪流的底色,真的会多出一抹来自田野的、朴素的温暖。而这一切的起点,竟是那个年轻人直播间里一次看似荒诞的、“冒烟”的失败实验。
他将烟蒂摁灭,目光落在办公室一角那个被精心保管起来的、第一代“堡垒-1型”样机上。
“运气真好…”他低声重复了一遍赵青的话,笑着摇了摇头,“这运气,但愿能源源不断。”
他并不知道,就在他感叹的时候,林墨正对着系统发布的第四个任务目瞪口呆,然后骂骂咧咧地开始搜索:“请问,哪里可以批发买到一千个闹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