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流萤立于殿中,目光扫过满朝文武,声音沉稳而有力:“陛下,诸位大人,臣并非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金国近年来南征北战,攻克我大宋多座城池,从燕山府到淮水沿岸,他们的铁蹄踏遍了我大宋的土地。常年的征战,让金国士兵个个凶悍善战,士气更是高涨到了极点,这是不争的事实。”
她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在主战派大臣心头。兵部尚书刚想反驳,却被梁流萤的眼神制止。“臣曾亲自和金兵在战场上厮杀过,亲眼见过金兵的体格。他们自幼在草原长大,骑射娴熟,体力远非我大宋将士可比。我方将士虽个个都是不怕牺牲的好汉,愿为家国抛头颅、洒热血,但在硬碰硬的体力对抗上,确实存在差距。”
皇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梁流萤的话句句属实,这些年大宋与金国交战,败多胜少,很大程度上便是因为金兵的凶悍与体力优势。主和派大臣们纷纷点头,秦相更是趁机说道:“陛下,王妃所言极是。金人实力远胜我朝,若强行对抗,只会让百姓陷入更深的战乱之中,和谈才是唯一的出路啊!”
“秦相此言差矣!” 梁流萤厉声反驳,语气中满是坚定,“臣承认金国兵强马壮,但这绝不意味着我大宋就要俯首称臣!”
她向前一步,目光灼灼地看向皇帝:“陛下,自太祖皇帝开国以来,我大宋便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当年靖康之耻,宗室被俘,百姓流离失所,可即便如此,仍有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反抗,从未有过屈服之心。如今金人以和亲为要挟,妄图折辱我大宋国体,若我们就此答应,如何面对列祖列宗?如何面对天下百姓?”
这番话掷地有声,让主和派大臣们哑口无言。临安王眼中闪过赞许的光芒,他没想到妻子不仅有谋略,更有这般坚定的气节。殿内的气氛瞬间转变,原本倾向和谈的大臣们,也不禁被梁流萤的话语触动,脸上露出羞愧之色。
“我大宋子民,万万不会答应俯首称臣!” 梁流萤的声音响彻大殿,“他们或许没有金兵那般强健的体魄,但他们有一颗热爱家国的心,有不屈不挠的意志。”
“可仅凭意志,难以抵挡金兵的铁蹄啊!” 有大臣忧心忡忡地说道。
梁流萤闻言,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笑容:“大人所言不无道理,但大人似乎忘了,我大宋子民,比金国人更聪明!”
她转向皇帝,躬身道:“陛下,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金兵虽勇,却多有鲁莽之气,不善谋略。而我大宋人才辈出,谋士如云,凭借计谋,我们完全可以战胜金兵!”
“臣以为,金人此次提出和亲,看似强势,实则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据安国军密报,金国内部主战与主和两派矛盾尖锐,此次和谈,主和派虽占上风,但主战派仍在暗中积蓄力量。我们可利用这一点,假意答应和谈,却暗中挑拨金人两派关系,让他们自相残杀。”
梁流萤停顿片刻,继续说道:“同时,我们可加强边境防御,训练新兵,尤其是要训练擅长游击战术的队伍。金兵擅长正面冲锋,我们便避开其锋芒,利用地形优势,采取游击战术,不断骚扰金兵,消耗他们的粮草与体力。待他们疲惫不堪、内部混乱之时,我们再集中兵力,一举破敌!”
她的话语条理清晰,计谋环环相扣,让满朝文武眼前一亮。皇帝眼中的忧虑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振奋与期待:“王妃,你所言当真可行?若真能如此,你便是我大宋的功臣!”
梁流萤自信点头:“陛下放心,臣已有初步计划,只需陛下与诸位大人支持,再加上安国军的兵力配合,定能挫败金兵的阴谋,保全我大宋国体!”
殿内响起阵阵赞同之声,原本争论不休的朝堂,此刻终于达成了共识。所有人都明白,梁流萤提出的,不仅是一条破局之路,更是一条能让大宋重拾尊严、击退强敌的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