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复兴社总部的办公室里,阳光透过百叶窗,在陈默面前的汇报纸上投下细碎的光影。
他捏着钢笔的手指悬在纸面,目光落在“西线伏击成效”几个字上——笔尖顿了顿,终究没有写下“仅毁三车粮”,而是换成了“成功阻滞敌军补给三日,延缓堡垒推进进度”。
桌角堆着前线带回的战报和数据,最上面一份是西线补给车队的损耗记录,“损失粮食三车、轻伤五人”的原始记录被他用铅笔轻轻划去,旁边添上“苏区部队利用地形优势突袭,我军沉着反击,有效遏制其破坏意图”。
这不是篡改,是“修饰”——既要弱化情报延误导致的伏击失利,又要符合戴笠对“堡垒战术成效”的期待。
陈默深吸一口气,笔尖重新落下,开始撰写汇报的核心部分。
他将“堡垒推进战术”的成效拆解成三点:一是“边界封锁成型”,320座堡垒已完成九成,形成对苏区的半合围;二是“补给线基本稳固”,虽偶有袭扰,但未影响主力物资输送;三是“侦察体系完善”,前线日均传回50条有效情报,为战术调整提供依据。
每一条都配着具体数据:“兴国县堡垒日均拦截苏区探子三人”“中线补给车队准时率达八成五”“侦察覆盖范围扩大至苏区外围20里”。
这些数据一半来自真实战报,一半是他根据日常记录推算,既详实可信,又巧妙避开了伏击失利的关键细节。
写到“伏击失利原因”时,陈默笔锋一转,将责任引向客观因素:“苏区部队机动性极强,善用山区地形游击,伏击后迅速撤离,我军难以追击;且其情报获取渠道隐蔽,常能精准掌握补给车队动向,非我军防御疏漏。”
他刻意不提“情报延误”,只强调敌军的“灵活”与“狡猾”,既保住了自己和前线部队的颜面,又暗合戴笠对“苏区情报网”的忌惮。
写完战术成效,陈默开始构思建议部分。
这是汇报的关键,既要贴合戴笠的心思,又要为自己铺垫后路。
他想起戴笠在福建事变后反复强调的“内鬼隐患”,心里有了主意——提出“加强后方情报筛查”的建议,既能顺戴笠的意,又能巧妙掩盖自己之前的行踪疑点。
他在纸上写下三条建议:
第一,“建立情报人员政审机制”,所有接触核心情报的人员,需每月提交亲属关系证明,防止日伪或苏区渗透;
第二,“规范情报传递流程”,前线情报需经双人核对、加密传递,避免单人经手导致泄密;
第三,“增设后方反谍小组”,专门核查可疑情报来源,重点监控与日伪、苏区有贸易往来的商贩(暗指周万霖这类接头人,用“监控”的名义,反而让自己的接头行为更隐蔽)。
这三条建议看似针对“内鬼”,实则处处为自己设防:
政审机制可证明自己“身家清白”;双人核对能解释自己之前传递情报时的“谨慎”;反谍监控商贩,反而让周万霖的盐商身份更安全——没人会怀疑一个被重点监控的商贩,会是情报传递的关键节点。
汇报写好后,陈默反复通读了三遍,调整语句逻辑,确保每一句话都经得起推敲。
他将战报数据整理成表格附在文末,用红笔标注“关键指标”,让汇报看起来更专业、更有说服力。最后,他在落款处写下“复兴社前线情报官 陈默”,字迹工整,没有丝毫涂改。
下午三点,陈默拿着汇报,敲响了戴笠办公室的门。
“进来。”戴笠的声音传来,带着惯有的威严。陈默推门进去,见戴笠正坐在巨大的办公桌后,手里拿着份电报,脸色不算难看。
“老师,这是学生写的前线工作汇报,请您审阅。”
陈默将汇报递过去,微微低头,姿态恭敬。戴笠放下电报,接过汇报,指尖夹着钢笔,一边看一边在纸上划圈。
办公室里静得能听见钢笔划过纸页的沙沙声,陈默的心跳渐渐加快,却强迫自己保持镇定——他对这份汇报有信心,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精心设计。
戴笠看得很慢,尤其在“堡垒成效”和“失利原因”部分,停留了许久。
陈默屏住呼吸,假装整理衣角,余光却留意着戴笠的表情——见他眉头舒展,偶尔点头,心里的石头慢慢落地。
“嗯,写得不错。”
戴笠终于开口,将汇报放在桌上,“堡垒推进的成效很清晰,数据也详实,看来你在前线确实用了心。”
他顿了顿,指着“伏击失利”部分,“苏区机动性强这个点说得对,那帮人就像泥鳅,滑得很,不是你们的问题。”
陈默连忙道:“多谢老师理解。学生认为,虽然战术成效显着,但后方情报安全仍需重视。福建事变后,日伪和苏区都在试图渗透咱们的情报网,要是出了内鬼,后果不堪设想。”
戴笠眼睛一亮,拿起汇报翻到建议部分:“你提的这三条建议很好,尤其是政审机制和反谍小组,正合我意。就按你说的办,下周开始推行,你负责牵头落实。”
“是!学生一定办好!”
陈默心里一喜,这正是他想要的结果——既获得了戴笠的认可,又拿到了“牵头落实”的权力,以后在情报筛查和反谍工作中,更能掌握主动权,为自己和组织提供便利。
戴笠又问了些前线的细节,陈默都答得流利而克制,只说战术和数据,不提个人行踪,更不涉及与周万霖、苏晴的联系。
戴笠越听越满意,最后拍了拍他的肩:“陈默,好好干。后方情报统筹这个岗位很重要,我信得过你。以后有什么想法,直接跟我说。”
“谢戴老师信任!学生卑职定不辱使命!”陈默立正站好,语气坚定。
走出戴笠办公室时,他后背已经沁出了薄汗,却忍不住嘴角上扬——这份汇报,不仅化解了伏击失利的危机,还为自己争取到了更有利的位置,算是走对了一步。
回到自己的办公室,陈默将戴笠圈注过的汇报复制了一份,原件锁进铁皮柜,复制件放进抽屉——这是他的“护身符”,证明戴笠对他的认可,也能在日后应对质疑时作为凭证。
他拿起笔,在复制件上写下“建议落实进度:1. 政审机制本周拟初稿;2. 反谍小组人员筛选;3. 情报传递流程修订”,作为接下来的工作重点。
傍晚,陈默接到老周的电话,说周万霖已经安全返回江西,最后那份追剿路线情报顺利送到苏区,苏区主力已彻底跳出敌军包围圈。
陈默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走到窗边,望着南京的街景——夕阳正慢慢落下,将天空染成温暖的橘红色。
他摸了摸胸前的怀表,表盖内侧的“晴”字清晰可见。
这份汇报的成功,不仅是他个人的胜利,更是情报传递工作的重要一步——只有在敌人的心脏里站稳脚跟,才能更好地为组织服务,为革命胜利铺路。他知道,接下来的工作会更难,戴笠的信任背后是更严格的考验,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第二天一早,陈默开始落实汇报中的建议。
他先拟定了情报人员政审机制的初稿,规定“直系亲属在日伪或苏区任职者,不得接触核心情报”“每月提交一次无犯罪记录证明”,这些条款看似严格,实则为自己量身定做——他的亲属都在上海,与日伪、苏区无任何关联,完全符合要求。
然后是反谍小组的人员筛选,他故意挑选了几个资历浅、背景简单的年轻人,既便于管理,又能避免被老油条察觉异常。
最后,他修订了情报传递流程,规定“前线情报需经情报科、反谍小组双重核对,方可上报”,这看似增加了流程,实则为自己传递情报提供了“合理借口”——核对过程中,他可以名正言顺地接触、筛选情报。
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戴笠偶尔来视察,见陈默落实得认真,愈发满意。
陈默知道,这只是开始,他需要用更多的“成效”来巩固自己的位置,为组织传递更多有价值的情报。
傍晚时分,陈默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窗外亮起的灯火,心里充满了力量。
他知道,每一份情报,每一次汇报,每一个建议,都是在为革命胜利添砖加瓦。只要坚持下去,只要守住初心,就能等到光明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