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计划带来的高效蓝图,让第四天的清晨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干劲。简单的晨练和早餐后,四人带上工具,再次来到东山坳的坡地。那座昨日新建的砖窑静静地立在晨光中,泥坯表面已经开始泛白,水分正在缓慢蒸发。
无需过多言语,按照既定分工,两组人马立刻投入工作。
林远和阿伦的任务是建造另外两座砖窑。选址就在第一座窑的旁边,呈三角形分布,预留出足够的操作和堆放空间。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两人的动作熟练了许多。阿伦挥舞石镐挖掘燃烧室,动作更加精准有力;林远垒砌窑室基墙时,对泥坯的厚度和垂直度的把控也更为到位。他们甚至改进了和泥的程序,林远负责取土加水初步混合,阿伦则用他那双有力的脚进行反复踩踏,效率提高不少。工作中,两人交流简洁而有效:
“这边泥再厚点,对,压实在!”林远指挥着。
“放心,这次保准比第一个结实!”阿伦一边用力踩泥,一边信心满满地回应。
汗水浸湿了他们的后背,但节奏明快,第二座窑的基座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地而起。
另一边,凯拉和小敏开始了木炭的制备工作。凯拉选择了一处离砖窑稍远、地势略低、通风良好的背风坡,以避免炭窑的火星影响砖窑。她先用石锹挖了一个直径约一米、深约半米的浅坑作为炭化池。
“木炭的关键是隔绝空气闷烧,”凯拉一边工作,一边向小敏解释,“我们要用湿泥密封,让木头在缺氧环境下慢慢炭化,而不是直接烧成灰。”
小敏仔细听着,负责收集合适的木材。凯拉指导她挑选碗口粗细、质地坚硬的枯木或砍伐后的硬木枝干,将其砍成约半米长的木段。“松木和栎木最好,燃烧值高,烟少。”凯拉补充道。
收集到足够木段后,凯拉在炭化池底铺一层干草和细枝作为引火物,然后将木段竖直紧密地排列在池中,中间留出些许缝隙。接着,她用和好的湿泥仔细地涂抹在垒好的木堆上,封成一个隆起的土包,只在最顶部留下一个拳头大小的通气孔,并在土包底部四周挖了几个更小的进气孔。
“点火时,从顶部通气孔投入炭火,引燃里面的干草。等烟冒得差不多了,就把所有孔道用泥封死,让它在里面闷烧一两天。”凯拉演示着关键步骤。小敏专注地看着,努力记住每一个细节。
下午,当太阳升到头顶时,林远和阿伦已经完成了第二座窑的主体结构,开始搭建穹顶框架。而凯拉和小敏也成功点燃了第一窑木炭,看着浓烈的青烟从通气孔中涌出,随后按照计划用泥块小心地封堵了大部分孔道,只留细微缝隙控制燃烧。
午后稍事休息,四人汇合,开始共同制作砖坯。凯拉已经提前和好了一大池稠度适中的泥料。她拿出事先用硬木刻好的长方形砖模(内尺寸约为长25厘米、宽12厘米、厚6厘米)。
“泥要摔打进模子里,填满每个角落,刮平表面,然后小心脱模。”凯拉示范着,将砖模在干土上蘸一下防粘,然后铲入泥料,用力摔打压实,最后用木片刮去多余泥料,将成型的砖坯轻轻磕在平整的晾晒场上。
动作看似简单,却需要巧劲。阿伦一开始用力过猛,砖坯边缘容易开裂;林远则掌握得很快,做出的砖坯方正结实;小敏心细手稳,砖坯表面光滑平整;凯拉的动作最为熟练标准,效率很高。
四人排成一条简单的流水线:林远和阿伦负责取泥、运泥,凯拉和小敏主要负责脱模和摆放。晾晒场选在向阳通风的平地,砖坯之间留出缝隙以便干燥。一时间,空气中充满了泥土的气息和砖坯磕碰的闷响。
“嘿,这活儿比砍树轻松点儿,就是费腰。”阿伦一边吭哧吭哧地铲泥,一边调侃道。
“慢工出细活,砖坯的质量直接影响烧出来的成败。”凯拉不忘提醒,仔细检查着每一块脱模的砖坯。
小敏默默地将砖坯摆放整齐,时不时用手调整一下位置,确保通风。
夕阳西下时,第二座砖窑已然矗立,与第一座窑并肩而立,第三座窑的基座也已初具雏形。第一窑木炭在封密的土包下静静闷烧。而平整的晾晒场上,已经整齐地排列了近百块初具雏形的泥砖坯,在余晖中泛着湿润的光泽。
收工时,四人看着一天的成果,疲惫中带着巨大的满足。分工协作的优势显现无疑,各项工作并行不悖,进度远超预期。
“照这个速度,”林远抹了把汗,望着成排的砖坯和两座新窑,“再过几天,等第一批砖坯干透,木炭出炉,我们就能点火试烧了。”
“三个窑一起烧,那场面肯定带劲!”阿伦兴奋地想象着。
凯拉则已经开始思考下一步:“砖坯需要至少晾晒三五天,看天气。明天我们继续制坯,同时要准备大量干柴和引火物,为烧窑做准备。”
小敏看着逐渐成型的砖坯和窑群,轻声道:“真好,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
夜幕降临,东山坳坡地上,新的生产设施静静矗立,孕育着改变这片土地面貌的力量。希望,如同那些在夜色中慢慢失去水分的砖坯,在时间的沉淀和耐心的等待中,逐渐变得坚实。明天,循环生产的齿轮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