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行动甫一开始,“风华地产”团队便真切地体会到了韩风所说的“复杂”二字的含义。这远非一手交钱、一手交房那么简单,他们仿佛闯入了一个由历史、政策、人情和利益交织而成的巨大迷宫。
在后海北沿那处大杂院,住着八户人家。有祖上就是房主的后人,也有解放后不同时期通过各种关系搬进来的住户,还有两户是房管所安排进来的困难户。产权证上的名字是一个早已过世多年的老人,他的子女分散在各地,对于卖房意见不一。有的子女愿意卖,有的觉得价格低了,还有两个远在边疆的子女根本联系不上。而院里的住户们,态度更是迥异:有的盼着拿钱搬走改善条件;有的则是住了几十年的老人,死活不愿意离开;还有的趁机狮子大开口,索要高额的“搬迁补偿费”。
胡师傅勘察完后直摇头:“院子是好院子,位置没得说,但里头搭的棚子都快把正房挡住了,排水也不行,整体结构得大修。”
赵科长则拿着厚厚的卷宗,眉头紧锁:“这产权,捋顺了至少得半年。还得看那些继承人愿不愿意配合,万一有个把死活不签字,这交易就悬。”
在南锣鼓巷那个临街铺面,情况同样棘手。房子是发还了,但里面还住着原租户——一家开了几十年理发店的老夫妇。根据当年的租赁协议,他们享有“永久居住权”(一种历史遗留的特殊权利),除非他们自愿搬离,否则新房主也无法收回。老夫妇对这老店感情极深,给再多补偿也不愿意搬。
“这叫‘所有权’和‘居住权’分离,”法律顾问解释道,“我们买了房子,但没权力赶走他们。除非我们能满足他们提出的,比如在附近给他们找个合适的门面继续开店之类的条件,但这谈何容易?”
还有一处位于西城的小院,产权倒是清晰,只有一个海外继承人。但对方远在美国,沟通不便,对国内房产市场不了解,要价奇高,而且对交易流程充满疑虑,进展缓慢。
团队成员们开始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这不仅仅是商业谈判,更是对耐心、智慧和沟通能力的极限考验。他们每天奔波于各个胡同之间,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听他们讲述家族的变迁、生活的艰辛、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调解纠纷、解释政策、安抚情绪上,真正落到实处的收购合同,寥寥无几。
“韩总,这……这比我们想象中难太多了。”一位负责具体跑腿的年轻员工忍不住向韩风抱怨,“感觉像是在泥潭里走路,使不上劲。”
韩风看着桌上堆积如山的产权资料和谈判记录,脸上却没有丝毫急躁。
“很正常。”他平静地说,“我们是在捡拾历史的碎片,自然要付出清理尘垢的代价。如果那么容易,这些黄金地段的资产,也轮不到我们来了。”
他鼓励团队:“不要只看眼前签了几份合同。我们现在做的每一份调查,每一次沟通,都是在为未来打基础。理顺一处复杂的产权,其经验和模式,可以复制到更多类似的项目上。耐心,是我们现在最强大的武器。”
尽管进展缓慢,但“风华地产”这艘小船,依然在产权迷雾的惊涛骇浪中,坚定不移地向着既定目标,一寸一寸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