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buy”的突然介入和其开出的高价,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原本趋于平静的湖面,让“blossom”的融资局势瞬间变得波澜云诡,复杂无比。陈俊和陈琳的态度不可避免地开始变得犹豫和摇摆不定。他们内心深知,“风华”带来的战略资源、运营经验和本地化支持,是解决公司当前痛点的对症良药,是着眼于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但另一边,“Globalbuy”给出的高出近30%的估值,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全球性品牌光环、庞大的国际流量和供应链资源,对于正渴求资金和品牌背书的创业者来说,无疑是难以抗拒的巨大诱惑,这关乎到他们个人和团队短期内所能获得的巨大财务回报。
助手林晓有些焦急地向方婷汇报最新动态:“方总,情况有变。‘Globalbuy’这次来势汹汹,他们资本雄厚,在全球范围内都以激进投资着称,这次开出的估值比我们的初步方案高了将近30%!陈总和他们团队的态度明显产生了动摇,几次沟通都开始有些含糊其辞。方总,我们要不要也立刻调整策略,跟着提高报价?否则这个项目很可能就要被截胡了。”
方婷站在下榻酒店房间的落地窗前,望着窗外雅加达傍晚时分那望不到头的、缓慢移动的车流长龙,霓虹灯在潮湿的空气中晕染开一片迷离的光晕。她眉头微蹙,心中快速盘算。这显然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市场竞争或价高者得的游戏,更像是一场有针对性的、精准的资本狙击。“Globalbuy”或许并非真心实意地看好“blossom”的长期发展,其战略目的,很可能只是为了阻止“风华”这个来自东方的强劲对手顺利切入东南亚市场,或者至少是通过抬高估值,极大增加“风华”的进入成本和投资风险。
“不,我们暂时不跟风加价。”方婷在短暂的思考后,冷静地做出了一个反常规的决定,语气斩钉截铁,“盲目的、情绪化的价格战是最低效也最低级的竞争方式,不仅会破坏市场的理性估值体系,更会为我们未来的投资树立一个恶劣的先例。林晓,你立刻去准备两份材料:第一份,详细对比分析我们‘风华’的投资方案与‘Globalbuy’可能给出的方案的本质区别,重点突出我们的‘战略赋能’价值、长期伙伴定位以及对团队独立运营权的尊重,做成清晰的对比图表;第二份,搜集整理‘Globalbuy’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亚洲和其他新兴市场进行投资后,过度干预甚至完全接管本地团队运营、最终将收购公司彻底融入其全球体系,导致创始团队出局、品牌消亡的典型案例,要真实具体,有据可查。”
她猛地转过身,目光锐利如鹰隼,透出一种在商界摸爬滚打历练出的决断力:“立刻安排一次和陈俊、陈琳的私下会面,不要带太多人,就我们三方核心人物。我需要和他们进行一次开诚布公的、关乎‘blossom’最终命运和长远未来的关键对话。”
在方婷的要求下,一次小范围的、气氛凝重的私下会议很快在“blossom”办公室附近的一间安静咖啡馆包间里举行。方婷没有浪费任何寒暄的时间,也没有纠缠于估值数字的高低,而是直指问题的核心,语气严肃而恳切。
“陈总,陈小姐,‘Globalbuy’能够给你们开出更高的估值,这一点我毫不怀疑。他们有这个资本实力。但是,在此刻,我希望二位能够冷静下来,思考几个更为根本的问题:他们投资之后,是会像他们口头承诺的那样,全力支持你们独立发展,帮助‘blossom’成长为东南亚本土的‘阿慧’或‘千讯’,还是最终仅仅将你们视为其全球化战略在东南亚的一个附庸、一个渠道补充?当‘blossom’的本地化策略与‘Globalbuy’的全球统一战略部署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时,在董事会里,谁将拥有最终的话语权?是深刻理解本地市场的你们,还是远在万里之外、追求标准化和规模效应的总部?‘风华’带来的,不仅仅是钱,是帮助你们建立属于自己的、难以复制的物流和支付护城河,是尊重并全力强化你们的本土化优势和创业初心。而‘Globalbuy’带来的,可能是账面上短暂的财富增值,但也极有可能是‘blossom’这个品牌、这个你们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孩子的最终消亡。这个选择权,现在,就在你们二位手中。”
她示意林晓将准备好的、详实的案例材料递给陈俊兄妹。白纸黑字,记录着那些曾经在各自区域市场雄心万丈、最终却被巨头收购后逐渐边缘化、创始人黯然离场的真实商业故事。陈俊和陈琳一页页翻看着,两人的脸色逐渐变得凝重起来,之前的兴奋和犹豫被深深的思考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