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元封侯之事,如巨石坠潭,激起的波澜远超众人想象,在三国政坛掀起了一场关于阶级与价值的惊天风暴。
其震波迅速蔓延至曹魏与东吴,引得三国之人心浮动,风气暗转,传统秩序的根基为之摇撼。
诏书甫下,远在外地的中都护李严竟特意上书,言辞激切,慨然直谏:“陛下!浦元之微末之功,赏以金帛足矣!关内侯之爵,乃酬军国柱石、社稷勋旧之至高荣誉,今轻授于卑贱匠吏,此例一开,无异于掘我大汉礼制之根基!恐寒了千万苦读士子之心,乱了我朝堂尊卑有序之纲常啊!”
大儒谯周亦上《礼制论》,痛心疾首,陈词更为尖锐:“百工之术,虽利于物,然终为奇技淫巧,小道耳!若操持贱业者可封侯拜爵,则那些浴血沙场的耕战之士、皓首穷经的经世之臣,其心何安?其志何存?礼崩乐坏,国之不国,自此始矣!”
然而刘禅心意已决。他看到这两封极具代表性的上书,不由得轻笑出声,原来历史上这些鼎鼎有名的人物,眼界亦被困于时代的牢笼之中,他知道这是旧势力的一次反扑试探,但他决定以最强硬的姿态置之不理。
丞相诸葛亮于朝堂之上,面对群臣质疑,羽扇轻摇,目光如电,直言驳斥,其声铿锵,掷地有声:
“能富国强兵、利国利民者,便是大道!公等若于此国难之际,亦能造得出元戎连弩、曲辕犁、陌刀等国之利器,亮,必当亲自为诸公请封,陛下亦绝不吝爵禄!”
此言一出,如惊雷炸响,那些原本准备附和李严、谯周的世家大族代表们,顿时面红耳赤,遽然语塞,在实实在在的功绩面前,一切迂阔的言论都显得苍白无力。
而清流寒门与无数工匠子弟则备受鼓舞,激动莫名。
成都、汉中各地作坊之中,无数匠人闻讯向着皇宫方向叩拜,许多人以额触地,泣不成声,感念陛下知遇之恩,千百年来,从未有君王如此看重他们这双操持贱业的手。
消息传至曹魏,洛阳宫中,魏帝曹丕览报后,先是纵声嗤笑,然而笑声渐歇,目光扫过案几上那堆积如山的、来自各大世族的奏章,无一不是对蜀主荒唐行径的讥讽与对魏国体统的维护。
他指尖轻叩奏章,沉默片刻,神色转为复杂,对左右近臣言道,语气中嘲弄依旧,却似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沉重:
“刘阿斗此儿,行事荒诞不经,竟以爵位轻付匠奴,如此自毁纲常,西蜀果真是气数已尽,无人可用矣!”
左右近臣皆附和称颂陛下明见,唯有曹丕自己心中了然,蜀汉此举背后那凌厉而务实的锋芒。
他看到了那“千金买马骨”的算计,亦感受到了那席卷天下匠人之心的潜在威胁。
退朝后,他独坐深宫,最终于一片沉寂中,对最亲信的内侍低声吩咐,令其暗中核查官营作坊工匠现状,酌情略增廪食、稍减役时,默许些许改善。
然此举杯水车薪,且谨小慎微,唯恐触动士族那敏感的神经。
深谙韬略的太傅司马懿,听闻陛下反应及那微不足道的“恩惠”,却是惊出一身冷汗。
当夜急召子司马师密议,面色无比凝重: “陛下虽稍作举措,然碍于大势,难竟全功。刘禅此子,或其背后之高人,狠辣远超我等预料!此绝非滥赏,实是直指天下人心之争!诸葛亮治国,务实至此,我等若再囿于陈规,必落后于人!”
他旋即再次上奏,言辞更为恳切,力陈利害,恳请于邺城设“工巧司”,广募良匠,厚给俸禄,许以官身。
然奏章再入宫闱,仍被曹丕以“士族体统乃国之根基,不可轻乱,岂可自降身份与黔首为伍,寒了天下士人之心?”为由,再次搁置,只是那驳回的语气,少了些许轻蔑,多了几分难以言说的疲惫。
魏国境内,朝堂对蜀汉新政的鄙夷与压制,并未能完全阻隔消息的流传。
关于浦元封侯、蜀主重工的传闻,通过南来北往的商旅、心怀感触的底层吏员,悄然在邺城、洛阳的坊间与工坊中扩散开来,虽不敢公开议论,却也在无数匠人间激荡起暗流。
一代巧匠马钧,终是从相熟的友人口中听闻了此讯。
他独坐于陋室之中,反复摩挲着自己那构思精巧、却屡遭上官漠视、最终被弃如敝履的指南车模型,心中百感交集。
想起曹丕陛下虽有改善之意,却终究破不了那士族高墙,念及自身抱负多年来的压抑,再对比蜀地工匠竟能获封侯之殊荣,两相对照,云泥之别。
他蓦地抬头,望向西方,长叹一声,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炽热与决绝光芒:“蜀主竟能如此重技重工!不拘一格,真乃吾辈明主!”
此番比较,彻底浇灭了他对魏廷残存的微弱期待。西向之心,遂坚如磐石,再无犹豫。
不仅是他,另有擅长机械的傅玄、精通建筑的裴秀等心怀革新思想的年轻才俊,亦通过各种渠道对此事暗加关注。
此事在他们心中激荡起层层波澜,促使他们开始深刻思虑技术的真正价值与自身的未来出路。
一股求变求通的暗涌,正在魏国年轻一代的才俊之中悄然滋生。……
东吴之反响同样强烈。孙权于朝会之上,先将蜀汉诏书传示群臣,放声大笑以掩饰内心震动:
“彼刘禅小儿,行事荒唐,竟以侯爵笼络匠户……孤若效此法,岂不令陆逊、张昭等擎天功臣齿冷心寒?”
然退朝后,却独留丞相顾雍与上大将军陆逊,神色转为前所未有的凝重:“蜀人重工械,其弩之锐、甲之坚,历次交战我军皆深有体会,莫非皆源于此重匠之策?浦元一侯,其所能催生之力,恐胜我十万甲士!”
陆逊沉吟良久,肃然道:“陛下明鉴,蜀国此举,剑指天下匠人之心,其志非小。我江东虽不必亦步亦趋,以爵位诱之,然亦当立刻厚待巧工,优给廪饩,万万不可使国之重器落后于人。”
此后,东吴虽悄然提升工匠俸秩,并于吴郡设“百工营”,却因士族偏见根深蒂固,待遇悬殊,仍难阻顶尖人才西流之势。
吴地知名造船匠郑泉、精于海盐提炼的姚氏家族核心子弟,皆暗中托付信得过的商队,携带秘传技艺图纸与名帖,欲投蜀中神农院一试身手,博个封妻荫子。
自此,天下凡自恃有一技之长者——无论是能造连弩的良工、善锻宝刀的大匠、精通水利的巧匠、亦或创新织机的织女,皆视蜀汉为心中圣地,眼中迸发出希望之火。
民间甚至迅速流传起“蜀道难,难不过技压浦元侯”的谚语。无数匠人变卖家产,携毕生钻研之技艺图纸,冒险穿越秦岭艰险古道,只求能于神农院中一展所长,博个青史留名。
刘禅以一人之封赏,不仅悍然撼动了天下积年之旧念,更以其无可匹敌的权威,悄然重塑着士农工商的千年格局,为后世千年重技重实之学,埋下了深长的伏笔。
并且他深知,曹魏与东吴绝无可能效仿此举。那盘根错节的世家势力,为维护自身利益,早已将一切触及根本的变革扼杀于萌芽之中。历史无数次证明,在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巨变何其艰难。
除了司马懿、陆逊等寥寥数人能窥见其中蕴含的恐怖战略价值,天下绝大多数人,只会视他为离经叛道的疯子、沉湎奇技淫巧的昏主。
刘禅能想象到那些嘲讽与诋毁,但他毫不在意——真理,往往先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他要做的,便是带领这少数人,在相父的鼎力支持下,以绝对的硬实力,碾碎一切愚见。
正如明太祖朱元璋,一位堪称历史级的军事天才,其最难得之处并非纳谏,而是在关键时刻做出那些堪称完美的生死抉择。
刘禅自问如今虽心有余悸,时常需相父的智慧来安定心神,但他明白,这条路注定孤独,却无可回头。
经此一事,他彻底悟了:争夺天下,奇谋妙计不过枝叶,真正的根基,在于全方位国力的比拼。唯有拥有绝对的实力,才握有争鼎天下的资本。……
年节在平淡中度过,没引起多少波澜,刘禅始终怀有提高硬实力的想法,度过了这个平淡的年节。
开春时节,台登铁矿优质的铁矿石终于在冰雪消融之后,得以大量运抵成都。
刘禅下令神农院除铸造必要军事武器外,集中全力生产曲辕犁,改良所有旧式农具。
因有优质铁矿,又蒙受陛下如此天恩,神农院上下众人一个个如打了鸡血,精神振奋昂扬,废寝忘食地投入工作。
标准化生产流程在蒋琬、费祎、浦元、郭达、何楮等人的全力推行下,日趋成熟,生产效率与良品率皆大幅度提升,短时间内便产出海量曲辕犁等新式农具!
这些饱含工匠心血与朝廷期望的新式农具,被迅速发放至平原乃至周边郡县的田间地头,使用新犁的农户耕作效率倍增,往年需要精壮劳力耗时耗力的深耕变得相对轻松,百姓欢欣鼓舞。
“陛下圣明!丞相恩德!”的呼声不再局限于朝堂,更在广阔的田野上如山呼海啸般回荡。
农夫们看着长势远胜从前的禾苗,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希望笑容,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民间对皇帝刘禅和丞相诸葛亮的拥护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以往征兵、征粮时常有的怨言与抵触情绪大大减少,青壮踊跃参军报效,缴纳粮赋也更加主动顺畅。
国家的凝聚力与战争潜力,在这场风波之后,于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涪城张氏的覆灭与皇帝“分产庶子”的处置方式,如同投入看似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各大世家门阀内部激起了千层巨浪,波澜久久难平,恐慌情绪蔓延。
有的世家大族如惊弓之鸟,严令族中子弟谨言慎行,收缩各项触角,暗中焚毁可能授人以柄的信件账目,试图韬光养晦,蛰伏自保。
有的则深感恐惧与彻骨寒意,皇帝的手段之酷烈、心思之缜密远超他们最坏的预料。
他们或在密室内咬牙切齿,诅咒连连;或开始以更隐蔽、更迂回的方式串联,试图寻找新的反抗途径,空气中弥漫着不安与怨恨。
而李敏,如同隐藏在最深暗处的猎手,带领着他凭借此功得以极大扩编强化的白毦暗卫,如同无比细密的蛛网般渗透、监察着这一切暗流涌动。
他的存在本身,就是悬在这些心怀叵测者头顶的一把无形却锋利无比的利剑,时刻提醒着他们天威莫测,法网难逃,任何异动都可能招致灭顶之灾。
朝堂之上,革新的道路已然扫清主要障碍,但前方的波澜与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酝酿。
蜀汉这艘承载着复兴希望的大船,在少年天子刘禅与千古贤相诸葛亮的合力驾驭下,正乘着这场雷霆风暴带来的强劲东风,破开重重暗流,驶向未知而充满挑战的深海,追寻那还于旧都的汉室荣光。
一切都向好,然而盘踞在刘禅心中的一件大事还没办完。
因涪城张氏倾覆之时,正值年节附近,为免冲淡喜庆且予其党羽串联之机,他与相父诸葛亮反复权衡之后,决定开春问斩,终于选定一日于成都东市进行。
此地历来是行刑决狱之地,煞气冲天。
这一日,万头攒动,人声鼎沸,几乎全城百姓皆来观刑。
张盈及其核心党羽十余人,被缚于高台之上,昔日煊赫权贵,如今已成待死囚徒,面色死灰。
监刑官蒋琬,面色沉毅,朗声宣读罪状。
每念一桩,台下百姓的怒吼与咒骂便高涨一分,群情激愤。
通敌、谋逆、刺臣、虐民……桩桩件件,骇人听闻,令人发指。 当“斩首示众,夷三族”的最终判决宣出时,全场爆发出震天动地的欢呼,声浪几乎要掀翻刑场。
“陛下万岁!”
“苍天有眼!”
“杀得好!”
行刑过程持续良久,但无人退却,百姓皆欲亲眼见证这大快人心的一幕。
血腥之气弥漫东市,却更似一种对旧日阴霾的彻底涤荡,一种对新秩序铁血无情的强大宣告。
与此同时,另几处刑场上,附逆骨干的人头亦纷纷落地,震慑四方。
曹魏秘使郄纬的首级,则被以特殊药水处理后装入木匣,由精干信使秘密送往北方。
这是一场对内的彻底整肃,亦是一场对外的强硬示威,宣示着蜀汉内部铁板一块,任何外来的阴谋都将被粉碎。
数日后,一场更为盛大、意义非凡的典礼在神农院举行。
刘禅携诸葛亮,率文武百官,亲临于此。
仪仗隆重,旌旗招展,与月前被围困污蔑时的冷清凄惶,已是云泥之别,场面恢宏。
浦元、郭达、何楮率全院工匠、学徒、护卫,跪迎圣驾,许多人激动得浑身颤抖,热泪盈眶,难以自持。
刘禅立于高台,目光扫过下方那些面色黝黑、手掌粗糙却眼神无比炽热的人们,声音清朗而充满力量,传遍全场:
“朕今日来,是为表彰诸位功绩,望大家再接再厉,共创盛世!”
“前时奸佞构陷,宵小鼓噪,尔等蒙冤受屈,乃至甘愿捐俸以明清白,其志坚贞,其节凛然,朕心甚慰,亦甚愧之!”
“然,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尔等之所为,非为私利,实为公心,非为一己之清白,实为国之重器不容玷污!”
“此功此志,当彪炳史册,为万世法!”
他当场宣布,于神农院门前立“忠义功德碑”,将此次所有捐俸明志者、坚守岗位者、乃至为此牺牲者之名,悉数镌刻其上,永世流传!让后人皆知,工匠于国有大功!
“凡于国有功者,朕必不负之!凡于技有精者,国必以士待之!”
此言一出,不仅神农院众人叩首不已,泣不成声,连不少随行官员亦为之深深动容。
这意味着皇帝为他们正式刻碑正名,工匠之地位,自此将彻底不同往日,获得了官方认可的崇高荣誉。
随后,刘禅与诸葛亮亲自为一批新式曲辕犁、改良的诸葛连弩、雪白坚韧的竹纸揭彩。
实物陈列,效能演示,观者无不惊叹称奇,为之震撼。
那些曾暗中非议“奇技淫巧”的官员,此刻在铁一般的成果与皇帝的权威面前,也只能将话咽回肚中,随众称颂,心中五味杂陈。
借着清算张氏的雷霆余威,朝廷的政令以前所未有的效率推行下去。
大批抄没自张氏及其党羽的家产、田亩、奴仆被登记造册。国库与神农院获得了巨额资金注入,各项研发与生产计划得以全力推进,势头迅猛。
更深远的影响则在地方, 《限荒令》的推行虽仍遇阻力,但在朝廷明确表示“敢有阻挠新政、隐匿田亩、欺压佃户者,视同张氏余孽,严惩不贷”的强硬态度下,阻力也化为无形。
因为刘禅还给他们准备了一份“厚礼”,那就是老太监的受贿名单,以及参与涪城张氏谋逆的各世家大族的代表们,可不是全杀了,除非罪大恶极者处死之外,其他的全在牢里关着呢!
这可是一件致命武器,到时候哪个世家大族敢阻拦《限荒令》,那就给哪个送去他们家族代表们的亲笔画押供词与详细贿赂清单……
不过此刻,刘禅觉得不宜操之过急,温水煮青蛙,效果更佳! 《限荒令》的施行还是取得了显着的效果。
董允总负责此事,诸葛亮统筹全局,蒋琬费祎辅助,选派各级官吏,尤其是蒋琬、董允所选拔的干才,迅速奔赴各地,清丈土地,核定户籍,雷厉风行。
无数被世家大族隐匿的田地被查出,无数失去土地的流民被重新登记,重现生机。 在涪城及周边郡县,是重中之重,由朝廷直接主导,将张氏霸占的良田,优先分发给那些原本依附于张家的佃农以及无地少地的百姓。
当地契递到那些颤抖的、长满老茧的手中时,许多人跪倒在地,泪流满面,向着成都方向叩头不止,高呼“皇帝万岁”、“诸葛丞相青天”。
他们世代为奴为佃,从未想过能真正拥有自己的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与此同时,抄没的部分资财被用于当地修葺水利、道路,并设立“官塾”,允农家子弟入学启蒙。
虽是初步尝试,却如春风化雨,悄然改变着积弊数百年的格局,播下了未来的种子。
风暴眼中的人物,各有归宿。李敏受封“洛阳亭侯”后,并未现身台前。
他的赏赐由内侍秘密送入其匿所。 当夜,他于阴影中入宫谢恩。
刘禅于偏殿见之,叹道:“文优之功,非爵禄可酬。朕许你永镇黑暗,为大汉扫除一切魑魅魍魉。”
李敏躬身,声音无波无澜,却透着冰冷决心:“臣,愿为陛下之影,国之利刃,斩尽奸邪。”
次日,他作为统领的麾下体系得到空前强化,触角更深更广,专注于监察世家动向与曹魏细作,成为悬在所有潜在敌人头顶的、一把无形却随时可能落下的利剑。
张老四因为勇猛无比,并且对世家大族格外仇恨,刘禅格外看重,特许进入龙骧储将营深造,享双倍军饷。
张老四入虎步储将营学习,其忠勇经历被作为典范在军中广泛宣扬,极大激励了士卒。
并且特赦他与陌刀队私自行动之事,刘禅着意把他培养成蜕变为为国家而战的先锋锐士,一把指向敌人的尖刀。
蒋琬、费祎、董允因在此事中展现出的沉稳、协调与非凡执行力,威望更上一层楼,彻底奠定了他们作为诸葛亮之后新一代领导核心的地位,朝野信服,无人再有异议。
浦元、郭达、何楮等人,虽加官进爵,仍一心扑在神农院的各种事务之上,毫无骄矜之气。
受封赏后,他们即刻投入新一轮研发。皇帝的尊重与认可,比千金重赏更让他们充满无穷动力,誓要研发出更多利国利民之神器。
一日夜里,丞相府书房,烛火通明。诸葛亮与刘禅对坐弈棋,开始闲聊。
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刘禅的那些在诸葛亮看起来都堪称惊世骇俗、却又成效卓着的举措上来!
诸葛亮落下棋子,缓缓道,语气中充满赞赏与欣慰:“陛下此番连环处置,恩威并济,宽严有度,深谙人心与权谋之道。”
“尤以‘分产庶子’一招,直击世家命门,其精妙狠辣,老臣亦佩服不已。”
刘禅为相父诸葛亮斟上一杯热茶,谦逊道:“若无相父于朝中运筹帷幄,稳定大局,禅亦难行此险事。世家之弊,积重难返,非雷霆手段不足以破局,非釜底抽薪不足以绝其后患。”
“然此役之后,彼等虽暂蛰伏,然怨恨必深,恐将由明转暗,今后之斗争,或将更为隐秘诡谲,防不胜防。”
诸葛亮目光深邃,看向远方,已预见未来的风浪。 刘禅点头,目光坚定:
“朕知之。故需外示以强军之威,内施以惠民之政,更借神农院之‘格物’伟力,富国强兵。待我大汉国力日盛,百姓归心,纵有宵小,亦难掀大浪。北伐中原,还于旧都,方为根本之图,亦是解决一切内部问题的终极之道。”
诸葛亮轻摇羽扇,脸上露出无比欣慰之色:“陛下见识之深远,格局之宏阔,已臻明君之境。大汉得此明主,复兴可期,汉室之光,必再现于天下。”
君臣相视,一切尽在不言中。过去的惊涛骇浪已成锤炼君臣的基石,未来的煌煌大业正在脚下延伸。
开春的风景总是充满希望,成都郊外。 沃野千里,春意盎然。
无数的曲辕犁在田间翻起黝黑肥沃的泥浪,耕作效率远超往年,一片繁忙兴旺景象。 农人们扶着犁,脸上洋溢着对丰收的期盼笑容,偶尔直起腰擦汗,望一眼那长势喜人的禾苗,眼中满是光彩与感激。
田埂上,几个总角小儿奔跑嬉戏,他们口中念着官塾新教的《三字经》里面的句子,虽不识几个字,却念得有腔有调,稚嫩的声音预示着文明的新生。
远方的官道上,烟尘微起,一队装备精良的精锐蜀军正开赴边防。
他们衣甲鲜明,腰佩改良环首刀,背负强劲连弩,步伐铿锵有力,阳光照在枪尖刃口,闪烁着令人心安的凛冽寒光,护卫着这一片欣欣向荣。
旧的阴霾已被彻底扫清,新的生机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勃发。
农业的根基、文化的星火、军力的獠牙,皆在革新中焕然一新,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蜀汉这艘航船,正鼓足风帆,乘着时代的东风,驶向那波澜壮阔、充满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