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浓,杜府书房内的烛火通明。
谯周侍立在杜琼榻前,看着老师枯槁的面容,心中百感交集。
他轻声道:“老师,李师兄只是一时激愤,并非存心忤逆。还请您保重身体要紧。”
杜琼缓缓睁眼,目光空洞地望着帐顶:“允南啊,你可知今日陛下赐下的‘特进’之位,在孝武皇帝时本是授予功德优盛的大臣,无固定职守,仅为加官。而光武皇帝中兴后,此职‘赐位特进,见礼如三公’……”
他声音沙哑,每个字都像是从胸腔里艰难挤出:“陛下以此殊荣加于我身,非为褒奖,实为樊笼。这便是《韩非子》所言‘赏罚者,利器也’的道理。”
谯周闻言肃然:“学生受教。只是如今之势,老师将何以自处?”
杜琼挣扎着坐起,目光渐渐凝聚:“李淳驽钝,却有一事说对了,陛下确实在走霸王道杂之的路子。然则他错了,这不是背离圣王之道,而是……时势使然。”
他示意谯周取来笔墨,枯瘦的手指在案几上轻轻划着:“汉宣帝曾言:‘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今日观之,何其真切!”
谯周研墨的手微微一顿:“老师的意思是?”
“老夫要上一道谢表。”杜琼的眼神突然变得清明,“不仅要谢恩,更要明志。”
他提笔蘸墨,手腕却不由自主地颤抖。一滴浓墨落在素绢上,迅速晕开,如个不祥的预兆。谯周正要代笔,却被杜琼摆手制止。
“此表必须亲笔。”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积蓄着全身的力气,缓缓落笔。
笔尖触绢的瞬间,他的手指因用力而泛白,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
每写几个字,他就不得不停下来喘息片刻,那专注的神情,仿佛每一次呼吸都是为了积蓄力气,好让笔尖能继续前行。
“老臣杜琼顿首:蒙陛下不弃,授以特进之荣,赐金帛,擢子嗣。臣本陋质,学不通方,年迫昏耄,智识短浅,岂敢谬膺殊宠……”
笔锋在纸上艰难地游走,字字恳切,却又暗藏玄机。
在表达感激之后,杜琼笔锋一转,他微微抬眼瞥了下谯周,似乎在观察学生的反应,然后才继续写道:
“然臣闻《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书》云‘满招损,谦受益’。陛下赐臣之荣已极,臣心之忧甚深。伏望陛下察臣愚诚,许臣以特进致仕,归老林泉,则陛下保全老臣之恩,与天地同寿矣。”
谯周在旁看得心惊。这道表文看似谦退,实则是以退为进。老师这是在试探陛下的真实意图!
“老师,这……”谯周欲言又止。
杜琼放下笔,长长舒了口气,整个人仿佛又苍老了几分:“允南,你以为老夫此举是畏惧吗?”
不等谯周回答,他自顾自说道:“非也。老夫是要告诉陛下,儒者并非不知变通。当年叔孙通为高祖制礼,群儒非之,然其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如今陛下欲图中兴,老夫……愿做叔孙通。”
谯周愕然,他从未见过老师如此直白地表明心迹。
翌日,这道浸透着杜琼心血的谢表被送入宫中。
刘禅在密殿阅罢,不由轻笑出声:“好个杜琼,果然老辣。”
随即,他将奏疏递给诸葛亮,“相父请看。”
诸葛亮欠身双手接过,目光扫过,已是了然于胸,随即便含笑将奏疏递予下首的董允。
待董允也阅览完毕,诸葛亮这才羽扇轻摇,从容问道:“杜公上书乞骸骨,不知陛下之意如何?”
“准了?”刘禅挑眉,见诸葛亮神色毫无变动,心中一动。
曾几何时,他在相父面前只有聆听教诲的份,如今竟也能在智谋上得到其些许默许,这让他心头涌起一丝难以言喻的畅快。
他随即笑道:“果然,相父经天纬地之能,什么都瞒不过相父!”
诸葛亮闻言,先是一怔,随即抚掌哈哈大笑,笑声中既有欣慰,也有一丝“雏凤清于老凤声”的复杂感慨。
刘禅起身踱至窗边,背着双手,智珠在握:“杜琼这是以退为进,他在告诉朕,他愿意退,但要看朕如何处置李淳。”
“不过,他想让朕表态,把难题踢给朕,却是打错了算盘。”
诸葛亮闻言,若有深意地问道:“那陛下的意思是?”
刘禅沉吟片刻,缓声道:“朕不直接表态,但须让他知道,李淳之言,朕已悉数听闻。余下的,就交由他自行斟酌。”
他目光幽深,似在权衡,片刻后又道:“不过,他既已服软,朕也不宜逼人太甚。”
语声一顿,刘扬声道:“传旨:杜琼忠勤体国,深得朕心,所谓致仕之请,不准。另赐安车驷马,许其朔望朝参即可。”
旨意传出,侍立一旁的董允却隐隐感到一股寒意顺着脊背爬升。
这道看似恩宠有加的旨意,实则是一道精妙的枷锁。
它既保全了杜琼的体面,又将他从权力核心悄然推开;
而那厚重的赏赐之下,更暗埋了“忘恩负义”的可能罪名。
陛下虽将处置之权交还杜琼,实则是在告诉他:你与你门下的一举一动,朕皆了然于心。今日朕可施恩,来日自然也可清算。
董允心中震动,不由暗忖:眼前这位谈笑间运筹帷幄的君王,还是三年之前,那个在宫门被他厉声斥责后面红耳赤的少年天子吗?
这念头令他背脊微微发寒。
他当即在心中默念:“陛下有此心术,乃汉室之福!又何惧之有?”
一番自我安慰,那点寒意竟渐渐化作更坚定的辅佐之志。
只是自今往后,面对陛下当时时警醒,再不能以旧日目光视之。
待心绪稍定,董允仍有一事不解,欲言又止。
刘禅早已看穿他的迟疑,含笑开口:“休昭,这可不是你直臣的性子。有话便说,何必作小儿女的扭捏之态?”
“臣愚钝,”董允顺势问道,“若杜琼处置李淳,未能合乎陛下心意……又当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