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绝大多数勤恳工作的普通干部,他们的“获得感”更加直接,那就是工资待遇。
除了按规定发放的基本工资,还有各种合理的补贴、绩效、年终奖。
谷山县干部每月到手的收入,稳稳高出保康市同级别干部百分之五十以上。
这就是经济强县的底气和魄力。
李仕山常说:“干部也是人,是谷山百姓的一员,他们要养家糊口,我们不能只讲奉献,不讲回报。”
“只有他们待遇好了,在家里的腰杆挺直了,生活无忧了,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这番话,他说到了,也做到了。
文件宣读后,袁学民、郭永华、那言依次讲话。
他们的发言基本上大同小异,都是对李仕山工作的高度肯定。
袁学民称赞他是“开拓者”,郭永华誉他为“标杆”,那言评价他是“谷山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好书记”。
最后,轮到了李仕山发音。
他缓缓站起身,没有立刻开口。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台下每一张面孔,从前排的班子成员,到后排年轻的办事员,眼神里充满了不舍。
“同志们……”李仕山的声音因为情绪过于起伏变得有些沙哑,但很快就恢复了过来。
“今天站在这里,心情很复杂。首先,是感谢。感谢组织的培养和信任,感谢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更要感谢在座的每一位战友,和谷山几万父老乡亲!”
说到这里,李仕山弯腰鞠躬,台下瞬间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刚才领导们对我的评价,我愧不敢当。谷山能有今天,不是我李仕山一个人的功劳,是在座诸位,是全县干部群众,我们一滴汗、一滴泪,拼出来、干出来的!”
或许是不舍,或许是留念,李仕山一改往日开会言简意赅、直奔主题的风格,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他似乎有太多的话想说。
他开始了漫长的“讲故事”。
没有讲大道理,而是讲起了这几年来,谷山发展路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凝聚着人心与汗水的小事。
李仕山讲起刚来时,那个大雪封山的冬天。
他和交通局的同志们一起连夜撒盐除冰,保障道路畅通,一位老股长把手套给了他,自己的手却冻得裂开了口子;
他讲起引进影视城项目时,招商局的小王连续一个月蹲守在对方公司门口,磨破了嘴皮子,最终用诚意打动了客商。
他讲起推行新的考核制度时,遭到不少非议,是一位即将退休的老同志第一个站出来支持他,说“书记,我相信你是真心为谷山好”。
他讲起看到年底工资报表上,普通科员工资大幅提升时,他内心那份欣慰,“我知道,大家家里的饭桌能多两个菜了,孩子的学费不用愁了,这就是我们奋斗的意义”……
李仕山的话语平实,却打开了每个人记忆的闸门。
台下,被他点到名的干部,眼眶瞬间就红了,激动地攥紧拳头,胸膛剧烈起伏;
更多没有被点名的人,也仿佛在他的叙述中,看到了那个曾经拼搏的自己。
看到了谷山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的每一步,无数往事涌上心头,热泪盈眶。
讲到动情处,李仕山的声音也有些哽咽,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这一次,李仕山讲了足足一个多小时。
这可能是他在谷山最长的一次讲话,却没有人觉得冗长,每个人都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一个字。
最后,李仕山再次站直身体,用尽全身的力气,饱含深情地说道:“同志们,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无论我走到哪里,谷山,永远是我的第二故乡!你们,永远是我的战友和亲人!请大家继续努力,让谷山的明天,更加美好!谢谢大家!”
话音落下的瞬间——
“轰!!!”
全场所有人再次齐刷刷地起立!
掌声如同积蓄了所有情感,经久不息,一浪高过一浪,仿佛要将礼堂的屋顶掀翻!
许多人的脸上挂着泪水,却依旧用力地鼓掌,目光紧紧追随着那个缓缓鞠躬的年轻身影。
离任仪式在经久不息的掌声和许多干部含泪的目光中落下帷幕。
按照行程,李仕山需即刻随袁学民部长等人返回保康市。
尽管谷山举行了隆重的离任仪式,但他毕竟是市领导,市里还安排了一个小范围的饯行宴。
一行人寒暄着走出礼堂,李仕山和谷山县领导班子一一握手惜别。
车辆缓缓启动,驶向县委大院门口。
可车子即将驶出大院门口时,却不得不又停了下来。
车内,原本还在低声交谈的领导们,也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被车窗外的景象牢牢吸住。
只见县委大院门外,以及门前的整条街,已然被人潮淹没。
黑压压的人群,从门口一直延伸到视线尽头,摩肩接踵,水泄不通。
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抱着孩子的妇女,有穿着工装的工人,有沿街店铺的商户,有面带稚气的学生……
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没有喧哗,没有骚动,只是默默地注视着这辆即将载走他们书记的车辆。
阳光洒在无数张朴实的脸上,映照出他们眼中的不舍和感激。
不知道是谁先看到了车子后,喊了一声:“李书记!”
这一声,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
下一刻,“李书记!”、“李书记,您别走!”、“李书记,保重啊!”……
千百个声音骤然爆发,汇聚成一片真挚而滚烫的声浪,扑面而来。
“开门。”李仕山的声音有些发颤。
车门“嗤”地一声打开。
当李仕山的身影出现在车门口时,人群瞬间激动起来,向前涌动着,却依然保持着最后的克制。
李仕山一步跨下车,袁学民、郭永华等人也默默地跟了下来,站在他身后,被这场面深深震撼。
“乡亲们!同志们!大家快回去吧!”李仕山看着眼前这望不到头的人海,声音哽咽了。
他努力想保持微笑,眼圈却不受控制地迅速泛红。
离别的场景再次上演。
不知过了多久,在工作人员的再三劝说和引导下,人群才极不情愿地、缓缓地让开了一条通道。
李仕山在无数双泪眼的注视下,一步三回头,重新登上了考斯特。
车辆再次缓缓启动,以比步行快不了多少的速度。
人群跟随着车辆,缓缓移动着,挥舞着手,呼喊着“李书记保重”。
李仕山将身子探出车窗,用力地向外挥手,视线早已被泪水模糊。
车辆渐行渐远,身后的百姓们依旧停留在县委门口,停留在街上,久久,久久不愿散去。
这条路,李仕山走了几年,从未觉得如此漫长,也从未觉得如此短暂。
窗外那一片黑压压的人群、那一张张不舍的面孔,牢牢的被烙印在心中。
李仕山有些明悟,有些东西,比任何政绩、任何头衔都更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