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婵聆听着师尊这环环相扣、算尽各方无上存在心思的深远谋划,
只觉得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更有一种难以置信的震撼萦绕心头。
原来,师尊早在不知多少岁月之前,就已经开始默默为其铺就道途,
甚至连世尊、燃灯古佛这等屹立于三界顶峰存在的,都早已被纳入算计,成为这盘大棋中的一环!
这份深谋远虑,这份护犊之情,如何不让其心绪激荡?
这就是有一位明师指引的莫大益处。
正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一位真正明师的点睛提携,关键时刻的精准指引,胜过独自千年、万年在黑暗中茫然摸索。
杨婵能得金灵这般悉心栽培,连寄托三尸之物此等关乎道途根本的难题,都为其一一谋划,
这等近乎“保姆级”的周全指点,让杨婵在即将踏上的证道之路上,已然避开了无数前人曾栽倒的陷阱、走过的弯路。
相较于那些全靠自身摸索、不得真法,以至于根基或有瑕疵、前路已然受限的老牌准圣,
杨婵或许在岁月的积累、法力的浑厚程度上稍逊半分,
但其道基之纯粹、前路之宽广、潜力之深厚,已然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金灵此举亦是师徒气运相连,相互成就的绝佳体现。
弟子道途顺畅,境界高深,自然能反哺师门,增益师长之气运与道境感悟;
而师长用心栽培,倾囊相授,见证弟子成才,亦是对其自身道法传承的最佳印证与弘扬,更能借此完善自身的道。
这便是玄门正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承精髓所在,亦是杨婵此生莫大的福缘与际遇。
“师尊……”
杨婵声音有些哽咽,胸中有万语千言,却不知该如何表达。
金灵却只是摆了摆手,神色淡然:
“大道独行,机缘自争。为师能为你谋划至此,点明前路,已是极限。前方道路已为你指引,但能否真正取得三灯,顺利斩却三尸,最终仍需看你自身的缘法、毅力与智慧。切记,法宝终究是外物助力,明心见性,洞彻本来,方是修行之正道,混元之根基。”
杨婵再也抑制不住心中激荡,当即跪拜道:
“多谢恩师!为弟子劳心如此!弟子…弟子一定谨记老师教诲,勤修不辍,砥砺前行,绝不辜负老师今日之期望!”
“休作这般小女儿姿态,”
金灵语气依旧平淡,却带着一丝几不可察的柔和,
“此间事了……你且去吧。”
杨婵抬起头,美眸中已隐现泪光。
“……待…待弟子诸事已了,定再回仙山,看望恩师……”
金灵看着跪伏在地,真情流露的弟子,心湖亦不免泛起一丝微澜。
轻轻挥了挥衣袖:
“去吧,去吧。身在佛门,心念苍生即可。多行善举,度化世人,常颂《道德》真言,持守本心。这便是对为师最好的回报与敬师之道了。”
杨婵再次恭敬地行了三拜大礼,这才缓缓起身离去。
出了仙岛禁制,重回那茫茫东海之上。
杨婵回首望去,但见瀛洲仙岛依旧笼罩在无尽的云雾之中,缥缈神秘,如同师尊那深不可测的胸怀。
心中不由生出无限怅惘,
“今日一别,再想回归师门,静听教诲,又不知是何年何月了……”
杨婵立于云端,深深吸了一口气,定了定有些激荡的心神。
周身那属于“杨婵”的些许感性与柔和渐渐收敛,取而代之的是无量慈悲、庄严圣洁的佛门气息。
金光流转间,杨婵已恢复了那尊贵雍容、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法相。
不再迟疑,驾起祥云,化作一道璀璨的流光,径直朝着西天灵山的方向而去。
须臾间,灵山胜境已在眼前。
依旧是金光万道,瑞霭千条,但观音的心境却与离去时大不相同。
径直来到大雷音寺外,大雄宝殿之上,如来佛祖依旧端坐九品莲台,
诸佛菩萨、罗汉金刚皆在座下,仿佛她离去这段时间,法会并未中断,又或是专门在等候她的回音。
观音菩萨上前,于莲台之下躬身行礼:
“启禀我佛,弟子奉法旨前往瀛洲仙岛,现已归来复命。”
如来佛祖慧眼如常,声音平和恢弘:
“尊者辛苦了。瀛洲之行,结果如何?那真假行者,可曾辨明?”
“回我佛,”
观音恭敬答道,
“承蒙圣母施展无上慧眼,已然辨明。那假行者,确系六耳猕猴无疑。其根脚来历,神通变化,皆被圣母洞察无遗。”
菩萨略一停顿,继续禀报后续:
“那六耳猕猴见根脚被识破,惊惧之下,竟不惜自爆肉身,试图搅乱气机,其一点核心真灵趁机遁走,不知所踪。圣母言,此獠肉身已毁,道基大损,真灵虽遁却元气大伤,短期内已难成气候,其背后因果牵连甚广,强留恐生更大变数,故未予深追。孙悟空已明真相,返回取经队伍护持唐僧西去。”
如来佛祖听罢,微微颔首,面上无喜无悲,仿佛一切皆在预料之中。
“阿弥陀佛。尊师慧眼如炬,明辨真假,解我灵山之惑,贫僧在此谢过。那六耳猕猴自爆真灵遁走,虽是变数,然既已重创,且因果未绝,便容他再多行些时日,待缘法到时,自有报应。悟空既归,取经路可续,此乃善果。”
如来目光扫过殿内众圣,声音传遍宝刹:
“今真假已明,妖邪暂退,此一难,亦是定数。诸位当知,修行路上,外魔易除,心魔难伏。这二心竞斗之象,亦是我等修行之鉴戒。当常守一心,清净无染,方得究竟涅盘。”
众佛菩萨闻言,皆合掌称善:
“南无阿弥陀佛!谨遵我佛教诲!”
如来又对观音道:
“尊者此行奔波,有功于取经大业。且稍作歇息,后续诸事,仍需尊者劳心。”
观音躬身应道:
“此乃弟子分内之事,义不容辞。”
“如此甚好。”
如来不再多言,闭上双目,似乎重新入定。
殿内众圣也各归其位,梵唱再起,一切又回到了之前的庄严肃穆。
观音菩萨复命已毕,再次躬身一礼,悄然退出大雄宝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