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光攻破龟兹后,将鸠摩罗什掳至凉州(今武威),途中苻坚在淝水之战败亡,吕光遂割据凉州自立为后凉太祖,鸠摩罗什成为其“战利品”。??时为公元396年,是东晋太元二十一年。
晋安帝即位,朝廷下诏内外事务皆要咨询司马道子,行辅政之责。因为孝武帝突然死亡,故此未及写下遗诏,安置朝中王珣和王雅都没有实权,故司马道子掌握权力,并且宠信王国宝及王绪,让他们参与朝权。
青兖二州刺史王恭一直厌恶王国宝弄权,常直言斥责,令司马道子既怨惮亦忿恨他。隆安元年(397年),王恭不能再忍受王国宝弄权,于是联结殷仲堪起兵讨伐王国宝。司马道子畏惧王恭,但求了事,于是将罪责推向王国宝,并命谯王司马尚之收捕王国宝到廷尉,及后赐死王国宝并处死王绪,又遣使向王恭道歉。王恭于是撤回京口。
司马道子此后忌惮王恭和殷仲堪以军事相逼,于是以司马尚之与司马休之有才略而引其为腹心,又听从司马尚之所说树立外藩,于是出司马王愉为江州刺史。不过,此举招来豫州刺史庾楷不满,因为司马道子割原本由他都督的豫州四郡交给了王愉都督。庾楷上表抗议不果后就鼓动王恭讨伐司马尚之,王恭终在隆安元年(398年)与庾楷及殷仲堪、桓玄举兵讨伐王愉及司马尚之兄弟。司马道子曾试图劝止庾楷,但遭庾楷拒绝。司马道子面对王恭诸军举兵,不知所措,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则力主讨伐王恭,朝廷加司马道子黄钺,以司马元显为征讨都督,统王珣、谢琰等人抵抗。司马道子将军事都委托给司马元显,自己则终日饮酒。及后司马尚之大败给桓玄,进至石头城,司马道子守中堂以备桓玄进攻,但期间却发生小插曲,有一匹马在军中乱走,士兵扰乱不安,竟令不少士兵掉进长江江水中溺死。
司马元显及后成功策反王恭手下北府军将领刘牢之,王恭兵败被处死,但殷仲堪、杨佺期和桓玄等军仍在建康附近的蔡洲。左卫将军桓修此时向司马道子进言,建议司马道子以利益诱使桓玄和杨佺期二人,令二人反抗殷仲堪。司马道子于是分别让桓玄任江州刺史及雍州刺史,并以桓修为荆州刺史,又贬殷仲堪为广州刺史。不过,此举未能瓦解殷仲堪军团,反令三人移镇寻阳,联合抗拒朝命,对抗朝廷。最终司马道子唯有以朝廷之名下诏慰问殷仲堪等人请求和解,又让殷仲堪复任荆州刺史,危机才得以解决。
397年,东晋隆安元年,中国处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北魏皇始二年,后燕永康二年,北方多个政权并存并发生重大变动。
北魏拓跋珪率军攻陷后燕都城中山,慕容详、慕容麟先后自立为帝,十月北魏军破城,后燕灭亡。同年河西地区出现政权更迭:后凉将领沮渠蒙逊反叛,拥立段业建立北凉政权;鲜卑贵族秃发乌孤在廉川堡自称西平王,建立南凉政权,并击败后凉军队。东晋发生王恭联合殷仲堪的军事叛乱。
北魏通过攻占中山及周边战役,控制今山西、河北全境,奠定华北统一基础。后燕残余势力慕容德南迁建立南燕政权,慕容宝逃亡龙城引发后续内乱。河西地区政治格局因南凉、北凉崛起发生重大变动。
(公元397年),鲜卑秃发部首领秃发乌孤起兵反叛,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后又改称武威王),在后凉南部的廉川(治今青海民和)建立政权,史称南凉。
时吕光年老,常听信谗言,不辨忠奸。后凉尚书沮渠罗仇曾随从后凉主吕光进攻西秦,吕光弟吕延因贸然追击兵败被杀。四月,吕光听信谗言,以败军之罪冤杀沮渠罗仇及其弟三河太守沮渠麹粥。沮渠部众万余人为沮渠罗仇发丧时,罗仇之侄沮渠蒙逊痛斥吕光昏庸无道,滥杀无辜,表示要向后凉兴兵雪恨。蒙逊随即召集部众,起兵反凉,迅速攻克临松郡,十日之内,聚军万人屯据金山。
五月,吕光遣太原公吕纂率军进讨沮渠蒙逊于忽谷,沮渠蒙逊兵败,逃入山中。沮渠蒙逊从兄沮渠男成响应蒙逊,起兵数千于乐涫。后凉酒泉太守垒澄率步骑万人攻讨沮渠男成,垒澄战败被杀。沮渠男成顺势进攻建康,遣人说服建康太守段业反后凉,并推举其为大都督、龙骧大将军、凉州牧、建康公,建元神玺。以沮渠男成为辅国将军,委以军国之任。沮渠蒙逊率众投奔段业,被任镇西将军。吕光命吕纂转兵进讨段业,不克。沮渠蒙逊乘机进攻临洮,支援段业,与吕纂战于合离,吕纂军大败。
东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燕范阳王慕容德带着数万百姓从邺城东逃,进入山东,打败了各种反对势力,在广固称帝,国号仍为燕,史称南燕。南燕的地盘不大,差不多相当于今日山东的大部,但军事实力还算强大。
后来慕容德打算南下攻晋的时候,可以征集三十七万步兵,一万七千乘战车、五万铁骑,这样的家底不算薄,这也是慕容德割据的本钱。
慕容德在名垂青史的四兄弟中,名声最不响亮,这并非他的能力不行,只是他的三位哥哥太有本事,掩住了慕容德的光芒。如果拓跋面对的是慕容德,谁胜谁负实在难以预料。慕容德虽然可以保住慕容氏的江山,但慕容德有两大先天劣势,一是他称帝时已经六十三岁了,行将老朽。比这更加让慕容德忧心的是他没有儿子,身边甚至连个嫡亲侄子都没有。任你田万顷,钱万贯,这些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没有后代,这些浮物终将为他人所有。不过正当慕容德痛苦无状的时候,天下突然掉下个侄子来。
慕容德的哥哥北海王慕容纳有一个儿子叫慕容超,后来慕容垂趁苻坚淝水兵败时造反,苻坚一怒之下,杀掉了慕容纳和慕容德的所有儿子。而慕容纳的老婆段氏正在怀孕期间,号称史上最贤的秦王苻坚一时心软,便留段氏不杀,后来慕容纳的老娘公孙氏带着段氏逃向关中,生下了慕容超。慕容超十岁的时候,祖母公孙氏将死,死前将慕容德曾经留下的一柄金刀交给慕容超,告诉孙子:“此刀是汝叔所留,日后有幸东归,可执此刀见汝叔。”后来西边军阀混战,慕容超在乱中逃到了长安。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孙泰见王恭举兵对抗朝廷,有感晋朝国祚将倾,于是打算作乱。会稽内史谢輶揭发孙泰造反的阴谋,孙泰遭司马道子诛杀。孙恩此时逃入海岛(或为今舟山群岛)。孙泰余众当时认为孙泰是“蝉蜕登仙”,到海岛中支持孙恩,孙恩于是聚集了百多人,伺机复仇。
隆安三年(399年),司马元显因司马道子有疾兼每天酒醉,知朝望已失,于是暗示朝廷解授司徒及扬州刺史,更由司马元显自任扬州刺史。司马道子酒醒后才知道,虽然大怒,但不能做什么。后司马元显加录尚书事,当时人以司马道子为东录;司马元显为西录。不过司马道子仍然酗酒,大小政事都由司马元显掌握,故此当时司马元显的西府有很多人拜访,而东府则门可罗雀。
隆安三年(399年),东晋执政者司马元显(司马道子之子)征调因三吴门阀免除官奴身份成为佃客的广大民众,进入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以充实兵员,称作“乐属”。此举激起当地门阀的愤怒不满;孙恩趁着人心不稳,率众乘机进攻上虞(今浙江上虞)并杀上虞县令,随后攻克会稽(今浙江绍兴),会稽内史王凝之被杀,孙恩部众增至数万人。当时会稽郡、吴郡、吴兴郡、义兴郡、临海郡、永嘉郡、东阳郡及新安郡皆有人响应孙恩叛变,三吴八郡于是一时皆叛,孙恩部众亦增至数十万人。
当时郡县官员大多不是被杀就是弃郡逃亡,孙恩于是据守会稽,自号征东将军,为其党众改了个称号为“长生人”,并宣令诛杀异己,连婴孩也不放过,于是大量人死亡。
朝廷内外戒严,遣徐州刺史谢琰与镇北将军刘牢之前往镇压,孙恩在得八郡响应下原打算攻陷建康推翻东晋,知道刘牢之兵临钱塘江时就打算割据会稽,以钱塘江与东晋分庭抗礼;不久刘牢之渡江,孙恩被逼率其所虏略的二十多万民众撤回海岛。当时孙恩在逃走时故意沿途留下掳劫得来的财宝器物以及年轻男女,争取刘牢之追军争相抢夺的时间以便逃亡。
后凉的龙飞四年,中国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后凉王吕光患病,后因病逝沉重,于当年十二月(400年年初)册立太子吕绍为天王,自称太上皇帝。他自感“开基既难,守成不易”,临终之时交代吕绍以庶兄吕纂、吕弘分掌军政大权,并嘱咐他们要兄弟和睦以共同应对当时国家“外有强寇,人心未宁”的困难局势。随后,吕光病逝,终年六十三岁。
吕绍秘不发丧,因畏惧吕纂之势,欲让位于吕纂。但吕纂却联合吕弘发动政变,逼死吕绍,自立为大凉天王。他将吕光葬于高陵,上庙号太祖,追谥为懿武皇帝。
隆安四年(400年)五月,孙恩率部众攻浃口(今镇海口),入余姚,破上虞,抵山阴县北之邢浦,被谢琰参军刘宣之击退后不久再度进军邢浦,并逼近会稽,守城的谢琰出战但战死。孙恩及后转攻临海。谢琰战死令朝廷大惊,派了桓不才、孙无终和高雅之领兵镇压。十一月,孙恩在余姚大败高雅之,但刘牢之及后却击败孙恩,孙恩再度逃入海岛。
隆安五年(401年)二月,孙恩率众第三次登陆,又攻浃口,进攻句章,但不能攻下并受刘牢之进击,于是撤回海岛。三月,孙恩第四度登陆,转攻海盐,但白天攻城遭刘裕击退,夜间试图进攻又被刘裕设计击败,孙恩于是转攻吴国内史袁山松守的沪渎。五月孙恩攻沪渎并杀袁山松,又从海路进至京口(今镇江),图取东晋京师建康,刘裕追孙恩至丹徒,以少胜多,大量孙恩部众堕海或堕崖,令孙恩狼狈登船逃走。不过孙恩仍自恃人多,不久就重整兵力再进建康,司马元显率兵拒战亦屡战不利。孙恩渐渐逼近,不过此时朝廷已经陈兵待战,豫州刺史司马尚之亦入援建康,孙恩趁虚掩袭建康的图谋失败,于是至新洲后就撤退,北走郁州。孙恩在郁州曾击败来攻的高雅之并俘虏他,但及后刘裕来讨,多场战事后孙恩大败,实力锐减,于是沿海南逃。南逃期间刘裕仍然一直追击,于是在沪渎又大败孙恩,孙恩于是在浃口再逃入海中。
第二年,晋朝廷改年号元兴,元兴元年(402年),司马元显讨伐桓玄,司马道子获授侍中、太傅,并将骠骑将军府中幕僚都移到太傅府。不过桓玄顺江南下抵抗,击败了司马尚之,刘牢之又背叛了司马元显,令司马元显兵众溃败。司马元显随后问计于司马道子,但司马道子唯有对其哭泣。桓玄随后掌握朝政,杀司马元显及其党羽,又流放司马道子到安成郡。
元兴元年(402年)三月,桓玄消灭司马道子父子的势力,执掌朝政,孙恩乘时再度来攻,但进攻临海郡时被太守辛昺击败,孙恩屡次来侵所掳掠的三吴士民经上年大败给刘裕和此战后,至此死亡殆尽,仅余数千人。孙恩害怕被朝廷俘获,于是投海自尽,数百名他的妓妾和信奉他的部众皆随之而死,孙恩更被其信众称为“水仙”。孙恩死后,其妹夫卢循率领余众坚持斗争。
同年十二月庚申日,守卫司马道子的御史杜竹林因桓玄的指示以毒酒杀死司马道子,享年三十九岁。晋安帝闻讯在西堂为其哭丧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