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深思熟虑,郝玉米与先生进行了长时间的密谈,最终决定推动建立一个由阿华、阿苏、阿朝参与的“经济协作区”。
阿苏有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尖端技术。
阿华有庞大的人口、市场和初级工业基础。
阿朝……嗯,他是阿朝,有着重要的地缘位置。
郝玉米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合作诚意。
“从蘑菇弹到一颗螺丝钉的技术,只要你们需要,我们都可以教!”
“咱们一方有技术,一方有人力和市场。”
“我们家重点放在重工业支援上,你们家可以先从轻工业起步。”
“咱们优势互补,把生产出来的商品,卖到全球去!”
他甚至半开玩笑地对先生说:“要不,你们干脆承认了那个《中美商约》算了?”
“虽然你们现在科技、军事还差些火候,但有我们啊!”
“只要你点头,明天我们的航母和士兵就退役,集体入籍你们家!”
“咱们联手,反向解放阿妹家!”
《中美商约》内容极为宽泛,包括缔约方国民在彼方全境居住、旅行、经商、开矿、保有土地等权利,以及船舶(含军舰)在彼方任何口岸、领水自由航行和避难的权利。
条件看似“平等”,实则对当时积弱的华夏极为不利。
先生闻言,睿智的目光闪动,笑着回应:“你这个提议太跳跃了。”
“要不,咱们还是务实点,先把你未来心心念念的那个‘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搞起来?”
“虽然我们可能暂时吃点亏,但老祖宗说得好:吃亏是福。”
出乎意料的是,郝玉米在经过一番内心挣扎和利益权衡后,竟然同意了。
并且提出具体方案:阿苏提供技术,阿华负责建造和日常管理,主权归属阿华,双方在协商基础上共同使用。
先生听到这个答复,明显愣了一下,随后意味深长地笑道:“看来,后人提供的史料,也并非百分之百准确嘛。”
郝玉米叹了口气,语气带着几分自嘲和坦诚:“达瓦里希,你是知道的,政治有时候是肮脏的。”
“很多事情,后人看到的只是结果,或者是出于某种政治需要而被修饰过的‘史实’。”
更让先生感到震惊的是,郝玉米接下来透露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
他准备在即将召开的阿苏大会上,进行深刻的自我批评,并重新、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大胡子的功过是非。
这次大会,他打算广邀全世界赤色组织和工农组织参加,搞成开放式的会议,不再像以前那样关起门来搞。
郝玉米甚至恳请先生亲自赴苏,为他坐镇压场。
因为他很清楚,大胡子之后,先生在赤色阵营的威望无人能及。
这件事,郝玉米起初是没有想过的。
但当他结合天幕启示,深入反思后,惊恐地发现,正是他对大胡子那份过于片面和情绪化的“秘密报告”,在国内外的思想领域埋下了巨大的混乱和分裂的种子。
这无疑是导致未来阿苏分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想到未来那些人如何对待他和他的政策,他就不寒而栗。
他在高层内部商讨此事时,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
但这反而坚定了他的决心。
敌人越是反对,越说明我干得对!
他看透了,那些激烈反对的人,很多是担心未来他们自身或其家族利用混乱攫取国家财富、成为寡头的路径被阻断。
将来的寡头,不是他们的儿孙,就是亲戚!
思想混乱,关他们屁事?
越乱,他们越好火中取栗!
郝玉米很清楚,即便是未来,那个赤旗落地的年代,阿苏境内依然有无数像保尔·柯察金那样怀着纯粹理想主义的人。
所以他决定绕过高层,直接走底层路线。
他与这些普通的“保尔们”交谈,坦诚自己的错误,说明重新全面评价大胡子是为了正本清源,阻止思想混乱,避免阿苏家走向亡国的深渊。
这些基层的“保尔们”被感动了。
一个敢于承认错误、勇于自我批评的领袖,不正是他们理想中的样子吗?
人性便是如此,自己或许难成完人,但却真心愿意与君子同行。
这些理想主义者能动员起来的力量,是那些官僚难以想象的。
最终,郝玉米向顽固的高层发出了最后通牒:
“如果你们不同意,我就只好和保尔们一起去彼得格勒的斯莫尔尼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