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魏沾的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煽动性:“秦国虚火已露,外强中干。其精锐尽陷于魏境,国内空虚,民疲兵乏,前线士卒因粮草不济,已有哗变之兆。
此乃上天赐予吾等,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覆灭暴秦的绝佳时机啊。”
闻言,赵偃的心脏猛地一跳。
流言被魏国丞相亲口证实,分量截然不同。
秦国“虚弱”的情报,更让他看到了毕其功于一役的希望。
他脑海中瞬间闪过登基之初“三年伐秦”的豪言,闪过被迫割让河间五城的耻辱,更闪过如今秦军陈兵边境的致命威胁。
恐惧与野心,在他胸中激烈碰撞。
“魏相此言当真?”赵偃强作镇定,声音带着一丝急切。
“句句属实,我王愿倾举国之力,与赵国共襄盛举。”
魏沾直视赵偃,目光灼灼:“赵王雄才大略,今逢此千载难逢之机,正当挺身而出,号召列国,合纵攻秦。
此乃存亡续绝、再造乾坤之伟业。”
“三年伐秦…”赵偃低声重复着,耻辱感与报复的欲望瞬间压倒了最后一丝理智的犹疑。
“好!”
他猛地一拍案几,霍然起身,眼中射出决绝的光芒:“秦人欺我太甚,河间之耻,寡人日夜不敢忘,思之切齿。今其倒行逆施,天怒人怨,自取灭亡,合纵破秦,正当其时。
庞煖听令!”
“末将在!”
庞煖慨然出列,虽然他心中对秦国的“虚弱”仍有疑虑,但大王的决断和魏相的“铁证”,加上邺城的威胁,让他也倾向于抓住这个机会。
“魏相之言,深得寡人之心,秦人外强中干,此乃天赐灭秦良机,万不可失。
寡人命你为赵国合纵特使,即刻随魏相南下楚国郢都。
持寡人符节与亲笔国书,面见楚王、春申君。务必说服楚国,速发倾国之兵,共举义旗,合纵攻秦。
告诉楚王与春申君,此战非为魏赵一己之私,实为六国存亡之战。
秦国‘天火’已显,若不趁其力竭共击之,待其恢复元气,以其虎狼之性,楚国富庶广袤,焉能独存?必成其口中之食。
此战若胜,寡人愿奉楚国为盟主,共分秦土,永结盟好。”
赵偃语速极快,声音斩钉截铁,带着孤注一掷的决绝。
“末将领命!”庞煖抱拳应诺,眼中也燃起战意。
无论如何,合纵已成必然之势。
一旁的魏沾深深叩首,老泪纵横:“赵王大义!魏国永世不忘!山东列国,存亡续绝,在此一举!”
.........
楚都郢都,春申君府邸。
黄歇端坐主位,眉头微蹙,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玉杯的边沿。
案几上,几份情报摊开着,内容相互矛盾,让他心烦意乱。
下首,项燕按剑而立,周身散发着铁血之气。
“令尹!”
项燕开口,正极力劝说面色犹疑的黄歇:“城阳之事,绝非天罚,末将亲眼所见,那坠落的青铜鳞甲,乃人工铸造无疑。
此乃秦人秘制之邪器,借其散布恐慌,乱我军心。
然其本质仍是机关造物,必有破绽。
秦人此举,正是欲以鬼神之说,瓦解我六国斗志,不战而屈人之兵。
若再迟疑不决,任其流言肆虐,我大楚军民斗志尽丧,不待秦军来攻,已自溃矣。”
他上前一步,言辞恳切:
“当务之急,非求神问卜,当立刻整军经武,联合三晋,主动出击。
趁秦军主力被魏国牵制,其国内空虚疲敝之际,一举击其要害。
否则,待秦人消化了魏地,腾出手来,我楚国纵有带甲百万,亦将危如累卵,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黄歇眉头紧锁,眼神深邃。
项燕的刚烈与判断,他素来倚重。
城阳的青铜鳞甲,他亦秘密查验过,确是凡物。
那“荧惑守心,楚地当倾”的谶语,虽令郢都巫风大炽,人心惶惶,但他黄歇身为四公子之一,历经风浪,岂会尽信鬼神。
他真正忧惧的是人心,是那无孔不入的恐惧已动摇了国之根本。
秦国的“虚弱”流言,他也收到了。
是陷阱?
还是真的天赐良机?
他需要权衡,需要更确凿的把握,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同盟信号。
合纵抗秦风险巨大,但若不作为,坐视秦国消化战果,楚国同样危在旦夕。
正当黄歇内心激烈交锋,犹豫难决之时,府外传来通禀:“报~~~令尹!赵国特使庞煖将军、魏国特使丞相魏沾,联袂求见。”
闻言,黄歇与项燕对视一眼,彼此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震动。
两国重臣联袂星夜而来,时机如此微妙。
“快请!速请入府!”黄歇立刻下令,神色凝重。
少顷,庞煖与魏沾在管事引领下疾步入内。
庞煖一身戎装,抱拳朗声道:“赵国庞煖,奉我王之命,拜见春申君。
军情紧急,礼数不周,万望海涵。”
魏沾紧接着深深一揖,声音带着哭腔,双手奉上一封帛书:
“春申君!魏沾携我王泣血手书,同来泣告。秦之暴虐,天人共愤。
其以‘天罚’之名行屠戮之实,狼皋、黄池、石城惨状,殷鉴不远。
今日若再不合力抗秦,待其各个击破,楚之富庶,岂能独免?那‘楚招天谴’之谶语,分明是秦人动摇楚国根基的毒计。
唯有合纵破秦,打断秦人脊梁,方能破此邪咒,正本清源。
赵国赵王偃,雄主也,已洞悉时局,决意合纵,此乃千载难逢之机。春申君,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啊。
若再迟疑,悔之晚矣。”
庞煖目光炯炯,接口道:“春申君!赵王有言,若破强秦,愿奉楚国为盟主。
秦之关中沃野,函谷天险,尽归楚国。
此乃实利,岂容错过?”
他话锋一转,杀气凛然:“更遑论那‘玄鸟’邪器,今日可焚韩赵魏之仓廪,他日焉知不会降临郢都?唯有合纵,方能保楚国万世安宁。
此战,更是洗刷‘天谴’污名,彰显楚国雄风之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