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片的树林,不仅环境优美、猎物出没频繁,还能提供不少的野果,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木料。
这些材料很好获取,基本上没有什么成本。部落周围的山包上、各个营地周围,可都生长着成片成片的森林,比如说本部周围的石村,现在每年都能砍下来上千根的树木,简单处理后就堆放在营地周围,等待着本部运走,或者自己慢慢开解……在很早之前,这些村子甚至用石头工具,也能获取到一些木料。
因为熊部落早早地点出了金属工具,比如斧头和锯子,尤其是双人大锯,更是让木料获取的难度大大降低,所以在熊部落的各个营地,基本上都堆放着大量自然阴干的树干。
这些木料用处广泛,建筑房屋、制作家具、车辆,甚至用于烧火,都是非常好用的材料,随着熊部落各种工坊的建立和发展,对木料的需求量也在快速增加。
就像很多游戏中的那样,木材始终是部落发展的基本材料之一,甚至在这个时代,可以说是最常用最容易获取的材料。
熊部落的造船坊,所要生产的船只,自然对木板的要求更高,尤其是由水鱼传回来的信件中,对临海号这种海船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建议,其中有些建议,就是对建造船身的木板,提出的更高要求。
“水鱼之前来信说,因为船板厚度不是太均匀,有的时候,这些船板连接在一起的地方,就会有一些不平整,需要用刨子一点点地削掉,很是麻烦。”
熊亩随意地跟熊杰聊着天,同时拉着轻快的车辆,“这次临海号,有几块船板就因为这样,有一些开裂的情况,要不是及时发现,临海号可能就危险了。”
熊杰点了点头,水鱼的信件他自然也看到了,不过木板这种材料,即便是熊部落有了严格的规定,但每名匠人开解木料时,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差别,这些差别累积到一起,就给整个船只带来了危险。
所以水鱼的要求就是,部落的木工坊和造船坊开解的木料,必须要达到尺寸一致,并且木板表面也要处理好。
想要达到这种要求,光靠部落或者造船坊里面的木匠,是无法完成的,原因很简单,开解木板的速度太慢,不仅仅是质量达不到相应的要求,甚至连数量,也难以满足建造更大更宽船只的要求。
“是啊,不能再等了,要是按照木工坊那边的测算,要想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制造出三艘海船,那以现在部落的木板数量,是完全没办法造出来的。”
“要是这次还是不行,那就只能等木料开解完成,预计要等到十月,才能准备好。”
熊杰摇了摇头,“十月?那也不用船了,走冰面都差不多能走过去了。”
部落的工匠们,其实很是辛苦,尤其是开解木料的木工,几乎每天都只能开解一两根粗木,常见的做法,就是两人配合,使用大锯,完成对树木的分解。
但这种方法,受限于技术和工具,每次开解木头时,木板的厚度都有所不同,要是用在建筑比如搭建木板屋、版筑法建造围墙,或者是打造各种家具,这点质量问题倒是无所谓,但用在船只上,那就需要用刨子和工具一点点地打磨。
费时费力,极大影响了造船坊的造船速度。
而明观院接到的任务,就是想办法提高开解木料的速度和质量,使得部落能够有更多更好的木板、方木可以使用。
“别着急,今天我感觉应该能成。”
熊木自信地说道。
车子上的锯片,便是他的底气。
正因为如此,熊木他们才找到熊山的冶炼坊,几乎是硬逼着熊山,把这种锯片给锻打了出来。而这种锯片,也是众多配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熊木和熊杰等人特意召集了一批在水车制作、蒸汽机研制、冶炼、齿轮制作以及滚轴制作、木工等方面的匠人,连同明观院的多名学习熊洪撰写的《基础格物法》“教授”,共同组成了建造水力锯木坊的小队,以解决木材供应所出现的问题。
最终的目标,就是按照熊洪的想法,制造出一个水力锯木坊出来。
按理说,木材供应这个问题,对现在人多势众、工具普及的熊部落来说,倒不是很严重,毕竟只要是人口过百的村子或者营地,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是很“熟练”的木工工匠。
比如在现在,农闲时节的时候,通常会有村长带着,去周围的树林里砍伐木料、开解木板,绝大多数可以让自己村子使用,如果还有多的,还能将木料运送到本部或者造船坊,用于补充所需的木板和方木。
但这种模式下,木材的供应速度很慢,两个熟练的木匠,一天下来,也就只能开解两根三米长的树干,差不多十片3-5厘米厚的木板,要是更薄一些的木板,那速度就更慢了。
也幸好熊部落对于各种度量衡规定的十分严格,各个部落开解出来的木料,在尺寸上才没有太大的差别,可以做到通用。但即便这样,这种极度依赖工匠熟练度的模式,还是逐渐满足不了部落日益增长的木板使用需求。
故而在熊洪离开部落探索之前,便找到熊木熊杰等人,提出了建造水力驱动的水力锯木坊的设想,并将一些大致的思路和草图,以及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都交给了熊木等人。
熊洪一走,明观院并行动起来,召集多个工坊的工匠,将熊洪的这种想法,付诸实践。
水力驱动在熊部落已经有不小的应用了,比如最早的舂米,现在常用的纺纱、锻锤以及矿石破碎,都可以用到不同型号的水车,在运用水力这一方面,部落的这帮工匠们,经验也算异常丰富了。
故而熊洪提出的水力锯木坊,一开始大家都认为比较容易建造,而且从技术上来说,完全可以借鉴水力磨坊和锻锤的各种材料和现成的技术、建造方式来完成。
熊洪也是这样认为的,故而在提出这个想法之后,便踏上了前往南方探索的道路,从三月十七日离开,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快两个月。而这两个月中,锯木坊遇到的问题,可谓是一个接一个。
几乎所有参与的工坊和部门,都面临着一两个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个个都很棘手。
水力驱动,首先就是要验证水力驱动的动力大小问题。
虽然大家对水力大小的产生原理不是太了解,但从经验来看,水位差越大,所蕴含的“动能”也就越大。熊木他们也很清楚,从高处倒水,相比较从低处倒水,感受到的冲击力是不一样的。
这个现象很简单,其实就是说,水越高,水车转动的力量就越大。
然后,用水流垂直冲击水车和有一定角度冲击水车,所获得的力量也不一样,越是接近垂直,水车旋转的速度更快。
还有就是水车车轮的大小,经过长时间对水车的使用,明观院的一部分教授们,得出了车轮越大,同样水流让水车旋转,通过水车车轴旋转出来的力气也就越大。
在没有好的办法用上之前,不管是冶炼坊、磨坊还是纺织坊,所用到的水车,都变得越来越大。
所以在知道这些简单的原理之后,在选好的建造地址上,便安装了一座直径达到近三米,具有二十多个水斗的水车。
这种水车上面,不仅仅有挡板,还加装了水斗,作为动力的来源。
而将水车上面的挡板换成水斗,也是众人集议的结果,因为土尘提议,加装水斗之后,不仅仅可以用水流的冲击力来给水车提供转动的力量,还能通过水斗的容量来积蓄水流,利用这部分的重力来让水车提供的力量变得更大。
水车自然也少不了熊木等人对它加装滚轴、齿轮的改进。
为了给水车提供连续稳定的水流,在靠近溪流的旁边,还用石头和泥土搭建了一个拦水坝,并修建一条引水渠,通过水槽引到水车上方,这条水槽还有一个闸门,要想让水车停止旋转,就可以直接将闸门放下来,没有水,水车自然会停。
所以现在的水车高度在三米左右,而水槽高度更是达到了四米。
经过一系列地点改动和建造之后,水力锯木坊的水车,变得比之前设计的更加庞大,重量也更重。
水车水斗的尺寸,每个长度1.2米、宽度30厘米、深30厘米,每次差不多只能装满一半,也就接近100斤左右的重量,水斗的加装导致水车的体型变得很是庞大,远远地便能看到它矗立在洼地里面,吸引了很多族人的好奇。
大有大的好处,这样庞大的水车,所带来的动力也是很充足的,根据土尘等人的测算,差不多可以驱动至少十部水碓,或者是五部水磨,甚至连冶炼坊最大的破碎锤,也能带动三部。
但即便如此,熊木等人还是怀疑,是否能够带动这次将要设计并制作出来的水力锯木坊。
锯木坊的动力来源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将这些动力传输过去。
毕竟不可能直接将需要使用动力的部分直接套在水车的轮轴上,虽然也不是不可以,但整体的效率很低,而且很不容易控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熊洪族长倒是在图上画了很多种传动的组件,其中一大半,都是通过齿轮、连杆、皮带来传递的,并且熊洪还在草图上,特意标注了一些可以减速、增速、变向、传输的方法。
而经常研究这些图样和制造出实物的族人们,也从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仅可以用在水力锯木坊上,甚至部落里很多地方,都能用得上。
这帮人因此将这次熊洪绘制的草图,直接收录到他之前撰写的《基础格物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