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在方城继续待到十一月,期间他主要巡察了民情,甚至深入乡野。
徐州各郡都知道皇帝在徐州,那种压抑的情绪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这个时候,辽国的谈判也发回来了。
几乎没有任何阻挠,辽国全部答应。
这意味着从辽国采购战马的的计划得以延续。
算上之前的十万匹,现在再加十万匹,一共二十万匹。
现在与晋国的战马买卖得以继续。
如果未来五年,大夏的战马能增加到三十万匹,完全可以组建规模庞大的骑兵军团,开始新一轮的北伐。
当然,李彦提出的使辽国军事力量强大,却疲弱辽国的民生,其本质就是让辽国公卿贵胄富裕起来,但民间不能富裕。
而让辽国公卿贵胄富裕的方法,就是输入奢侈品,大量的奢侈品,却控制民生商品的输入。
奢侈品包括丝绸、陶瓷、茶叶、香料、熏香等等,这些都是大夏源源不断的。
至于民生,便是布匹和粮食。
辽国位于东北一带,寒冷的冬季时间非常长,虽然有辽东大平原,但整体的粮食收成是比不上南方的。
再加上辽国是契丹统治,民族矛盾剧烈,分配是大问题,辽国的民众基本上处在饿不死的边缘。
从高丽运过去的粮食是不会卖给民间的,直接卖给辽国官方,供给辽国养军队。
这样可以轻而易举地造成辽国军强民弱的局面。
为了缓和这种局面,转移矛盾,辽国上层一定会通过战争,让民众去别国去抢。
李彦来徐州,想要考察民生是其一,真正地查看当地交易情况才是重中之重。
夏魏贸易进展是否顺利,关乎到的是徐州民生恢复的速度。
只要贸易量足够大,就会有足够的利益聚集。
只要有足够的利益聚集,就会有人前赴后继。
用利益去聚集人,永远比用感情去聚集人更加长远。
当然,大夏皇帝在徐州,自然也引起了魏国的注意。
徐州的魏军虽然没有行动,却隔三差五地到处溜达一转。
步兵军演,骑兵打猎。
总之,动静搞得很大。
甚至徐州军方还密集地向梁京发出奏疏,多次强调夏主可能已经召集了他的禁军悄咪咪地到了徐州,随时准备北上。
关于这些消息,也迅速在梁京的朝堂上流传起来。
一些官员认为,夏主的议和停战是障眼法,为了欺骗纯洁善良的大魏君臣,误导大家,从而在大魏君臣放松警惕的时候,再挥师北上。
这种极度无耻且不要脸的行为,是夏主惯用的手段。
另外一些官员则认为,夏主十分有可能在徐州做试探,甚至另外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说不定夏主故意跑到徐州,就是为了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而夏军的主力呢?
没错!在赵州或者宋州!
现在赵州或者宋州的某个角落,很有可能已经藏了一窝又一窝的夏军。
他们或在草丛里,或在河道间,或在树林里晃荡。
他们随时待命,对邯郸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没错,我们现在应该警惕了又警惕。
赶紧通知慕容云!赶紧啊!晚一刻都可能被夏军得逞!
为此,魏国关于加税一事,又被提出来讨论起来。
就夏主在徐州一系列操作,引起了军事压迫,导致魏国内部开始有更多人赞同卢清的加税。
直到十一月中旬,李彦离开徐州开始南下返回江宁。
但魏国不信,徐州魏军认为这是夏主再一次在玩弄他卑劣笨拙的手段。
他是故意南下,其实自己已经在彭城躲起来,跟那个更加卑劣的陆康蜷缩在一起商量如何对付我们大魏。
大家千万不要上当就是了!
直到李彦抵达徐州特区,在特区发表了一番关于经济发展的讲话后,讲话内容在数日之后先后传到苏常、江宁,又传到魏国徐州、汴州等地。
这个时候,魏国还有大臣跳出来:看吧,这个夏主做戏做全套,别看他现在在什么特区大呼小叫,说什么要建设全新的大夏,这是狗屁!狗屁!他就是在迷惑我们,战争随时要开打!
直到李彦在十一月二十日回到江宁,魏国又有大臣跳出来:看吧!看吧!我没说错吧!进一步迷惑我们!这是进一步迷惑我们!他虽然回到了江宁,但禁军肯定在徐州,那个哥舒星肯定在徐州,他一定已经联合陆康!
总之,战争随时要开打!
刚回到江宁不久的李彦,接到了朱益发来的奏疏。
“朕走了一趟徐州,徐州现在最大的问题的确是人太少。”在崇德殿,李彦感慨道,“太少太少!”
皇帝的声音带着几分伤感和惆怅。
“都说说看,除了现在的新政,在不强迫人转移过去的情况下,还有什么办法?”
大臣们很安静。
“哦,对了,朱益发来奏疏,田邱明在南海已经摆平了红夷人,现在从马尼拉运过来的粮食,一石只需要一百文!这不算运输和人工成本。”
皇帝此话一出,大臣们立刻激动起来。
“陛下,如果粮食可以更多,那么朝廷是可以利用起来,加大印钱,在徐州招募更多工人进行城池的重建与河道的梳理的。”
站出来说话的是公孙赞。
“卿的意思是以工代赈?”
“是的,陛下,臣就是这个意思。”公孙赞说道,“以工代赈最大的麻烦是发俸禄,但现在如果南海的粮食可以源源不断运输过来,市场上的粮食数量增多,意味着当银钞数量增多的时候,可以平衡粮价,不至于让粮价水涨船高。”
“其他人呢?”
“陛下,臣赞同公孙尚书所言,此法的确可行。”沈彬站出来说道,“恰好徐州也需要粮食,大量的粮食填补,大量银钞进入徐州,会快速吸引大量的人。现在夏魏的贸易在徐州也活跃起来了,商贸本就需要更多人。”
“现在魏商人南下,银钞精盐协定再一次生效,我们还可以用银钞大量购买魏国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