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某小城,2025年10月17日,晚上 21:45
第聂伯河的冰冷与血腥被暂时抛在身后。凭借“虚假账户”上预留的、未被追踪的最后一笔紧急经费,彼得罗夫和李海镇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下游一座不起眼的小城完成了“蜕变”。
两人在城郊一家简陋但干净的私人旅馆落脚后,立刻分头行动。
彼得罗夫凭借对东欧地下世界的了解,找到了当地一个只认钱、不问来路的“形象顾问”——
一个技术粗糙但足够应付普通检查的老裁缝兼假证贩子。
李海镇则负责采购必需品:
新的、符合身份的衣物,基础的医疗用品,以及……食物。
此刻,他们正坐在小城中心一家还算热闹的本地餐馆角落。
时间是晚上九点四十五分,窗外的街道带着边境小城特有的萧索与警惕。桌上摆着几样简单的食物:
彼得罗夫面前是一份热气腾腾、香气浓郁的乌克兰红菜汤和一块黑麦面包;
李海镇则点了一份相对清淡的烤鸡配土豆泥和米饭——
这是他主动选择的,似乎更合口味。
两人都沉默地吃着,补充着几乎耗尽的体力,享受着这
暴风雨前短暂而虚假的平静。
餐馆墙壁上挂着的旧电视,正播放着嘈杂的晚间新闻。
突然,画面切换,熟悉的警车残骸、模糊的监控截图(显然是利沃夫酒店和“扳手”家附近提取的)、以及两张经过技术处理的、但依旧能看出彼得罗夫和李海镇部分面部特征的合成画像,赫然出现在屏幕上!
“紧急通缉!”
女主播的声音严肃而高亢,“全国范围内搜捕两名极度危险的恐怖分子!他们涉嫌在利沃夫残忍杀害三名执法警员,并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制造了另一起血腥袭警事件,造成多名安全人员伤亡!此二人极度危险,持有武器,可能具备特种作战背景!提供有效线索导致其被捕者,将获得五百万格里夫纳(约合13.5万美元)的悬赏!直接协助抓捕或击毙者,赏金翻倍!”
画面下方滚动着更惊人的信息:
“同时,根据北约盟国反恐协作框架,美国中央情报局(cIA)、英国军情六处(mI6)及欧盟相关机构已启动信息共享与支援机制,对两名嫌犯进行跨境情报追踪与特征分析。任何国际线索亦将获得相应酬劳。”
餐馆里其他食客发出一阵低低的惊呼和议论,目光不自觉地扫视着周围。
彼得罗夫和李海镇低着头,专注地切割着盘中的食物,动作平稳,仿佛电视里播放的与他们毫无关系。
李海镇叉起一块土豆泥,没有抬头,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带着一丝冰冷的揶揄:
“五百万格里夫纳… …少校同志,看来您的‘价值’比我高不少。是因为军衔,还是…… 年龄带来的‘经验’溢价?”
他指的是通缉令上合成画像中,彼得罗夫那张更具辨识度(也更显成熟沧桑)的脸。
彼得罗夫舀起一勺红菜汤,吹了吹热气,嘴角扯出一个同样没什么温度的弧度:
“也许他们觉得活捉一个俄罗斯阿尔法少校,比抓一个朝鲜侦察总局的大尉,能撬开更多的嘴?或者单纯因为我这张老脸更容易被记住?不过……”
他顿了顿,声音更低,“这点钱就想买我们的命?未免太廉价了。格鲁乌(GRU)在叙利亚悬赏一个海豹小队长的人头,起步价都比这高。”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冰冷的嘲讽和一丝荒谬感。
他们背负着血海深仇和国家级任务,命悬一线,却在这肮脏的小餐馆里,像点评商品一样讨论着自己的人头悬赏。
这是属于黑暗世界特有的、带着血腥味的黑色幽默。
两人不再谈论悬赏,继续安静地用餐。
电视里的通缉画面结束,开始播放本地新闻。
时间正好跳到整点,画面切换。
“……备受瞩目的‘第聂伯河畔国际防务与安保技术展销会’将于本周日在基辅近郊的‘卫城’展览中心隆重开幕!”
画面展示着现代化的展馆效果图和忙碌的布展场景,“本届展会是战争爆发以来,在本土举行的规模最大的国际防务展会,吸引了来自全球二十多个国家的数百家知名军工企业、安保公司和技术供应商参展!展品涵盖尖端无人机系统、反无人机技术、战场侦察设备、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单兵防护装备等前沿领域!”
新闻主播的声音带着一丝刻意营造的兴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展会将有大量来自中国的参展商!众所周知,中国在民用无人机技术及零部件制造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我国相关产业一直保持着深度的经贸合作。这些中国厂商将带来一系列高性能、高性价比的无人机核心零部件、飞控系统和光电设备,以满足我国当前在国土防御和战场态势感知方面的迫切需求。展会期间还将举办多场技术研讨会和采购洽谈会……”
“无人机……零部件……”
李海镇咀嚼的动作微微一顿,眼神瞬间变得无比锐利。
他猛地抬头,目光灼灼地看向电视屏幕,又转向彼得罗夫。
彼得罗夫同样停下了手中的刀叉,原本带着疲惫和嘲讽的眼神,此刻也亮起了一道精光!
基辅!
防务展销会!
各国武器商!
尤其是……
来自中国的、与乌克兰有深度合作的无人机零部件供应商!
一个极其大胆、甚至可以说是疯狂的计划雏形,瞬间照亮了两人被逼入绝境的道路!
就在两人被展销会新闻吸引,大脑飞速运转之际,餐馆的门被粗暴地推开。
三个穿着乌克兰国土防御部队(tdF)制服、臂章上带有征兵部门标志的男子走了进来。
他们面色疲惫,眼神却带着一种执行强制任务的麻木和凶狠,显然是在完成当天的“强征指标”。
他们的目光扫过餐馆里每一个适龄男性食客。
其中领头的,一个脸上带着疤痕的中士,目光首先落在了李海镇身上。
李海镇虽然做了简单伪装(换了发型,戴了副无框平光镜),但其东亚人的面部特征在乌克兰小城的餐馆里依然显得相当突兀。
中士径直走到他们的桌前,居高临下,粗声问道:
“你!证件!是中国人?还是俄罗斯佬?西伯利亚来的?”
他的手已经按在了腰间的手枪套上,另外两名士兵也呈犄角之势围了上来,气氛瞬间紧张到极点!
餐馆里其他食客纷纷低头,噤若寒蝉。
李海镇的心脏猛地一缩,但脸上没有任何波澜。
他放下刀叉,动作平稳地从内袋里掏出一个深蓝色的护照本,平静地递了过去:
“韩国人。商务签证。旅游,路过。”
护照上赫然写着他的新化名:金志勋 (Kim Ji-hoon),附带着韩国签证和乌克兰入境章(伪造得足以应付普通检查)。
中士狐疑地接过护照,借着昏暗的灯光仔细翻看,又上下打量着李海镇。
护照上的照片和他本人有差异,但勉强对得上。
签证和入境章看起来也没问题。
“韩国?跑这鬼地方来旅游?”
中士显然不信,语气更加严厉,试图施加压力。
李海镇耸耸肩,语气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无奈和商人的圆滑:
“客户……在附近。谈点……小生意。”
中士又看向彼得罗夫。
彼得罗夫适时地递上自己的证件——
一份伪造的保加利亚身份证和一份同样伪造的、以贸易公司职员身份申请的乌克兰短期商务签证。
他的东欧面孔提供了更好的掩护。
“保加利亚人?你们两个,一起的?”
中士翻看着两份证件,眼神在两人之间逡巡,显然还在怀疑。
“是,一起。公司……派我们来。”
彼得罗夫回答,语气尽量显得恭顺又带着点被盘问的不耐烦。
中士反复核对着证件和照片,又看了看桌上相对丰盛的食物,似乎找不到明显的破绽。
他低声咒骂了一句,显然对这种有“合法”身份的外国人感到棘手,尤其是在有“商务”理由的情况下。
强征外国人会惹外交麻烦,上头只让他们抓乌克兰人和“可疑的俄罗斯人”。
“妈的,算你们走运!”
中士将证件粗暴地扔回桌上,对着另外两人挥挥手,“走!去下一家!今天不抓够人,都别想休息!”
他骂骂咧咧地带着手下转身离开,继续他们的“狩猎”。
直到征兵人员的身影消失在门外,餐馆里凝固的空气才重新流动起来。
彼得罗夫和李海镇暗自松了口气,但后背都惊出了一层薄汗。
刚才短短几十秒,比一场枪战更让人心惊肉跳。
一旦身份暴露,在这小城里,他们插翅难飞。
两人迅速结账离开餐馆,回到那间简陋的旅馆房间。
门一关上,隔绝了外界的喧嚣,两人眼中压抑的火焰瞬间燃烧起来。
“基辅!防务展销会!”
李海镇的声音带着一种压抑的兴奋和决绝,“就在后天!”
彼得罗夫重重地点头:
“天赐良机!SbU和警察一定把注意力都放在封锁交通要道、搜查旅店和边境上,绝想不到我们会大摇大摆地混进他们眼皮底下最高级别的防务展会!”
“而且目标明确,” 李海镇快速接道,手指无意识地在空中划着,“中国的无人机零部件供应商!他们与乌克兰合作紧密,展位必然靠近核心区域。他们的产品,就是我们的‘武器’!”
彼得罗夫完全明白了李海镇的构想,思路瞬间贯通:
“没错!我们不需要狙击枪了!西尔斯基这种级别的目标,在基辅的防卫必定是铜墙铁壁,狙击点可能在他出现前几小时就被彻底排查扫荡。强攻更是自杀!但技术……技术可以成为新的利刃!”
他来回踱步,语速加快,大脑飞速运转:
“我们可以利用展会,利用仅剩的经费和伪造技术,把自己包装成来自中国的小型防务技术公司代表或技术顾问!展会就是最好的掩护,鱼龙混杂,身份核查相对宽松!”
李海镇的眼神闪烁着冷酷而智慧的光芒:“用他们急于获取的‘盾’(无人机零部件和技术),打造刺穿他们心脏的‘矛’。这比从几公里外射一颗子弹,更致命,也更难防备。”
彼得罗夫停下脚步,目光灼灼地看着李海镇:
“这意味着我们要彻底改变行动模式。从阴影中的狙击手,变成展会上的‘技术专家’。风险极高,一旦暴露,插翅难逃。但……”
他伸出手,与李海镇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传递着千钧的决心和信任,“这是我们唯一的路,也是最有希望的路!”
“那就去基辅,” 李海镇的声音斩钉截铁,“让这场防务展销会,成为西尔斯基的葬礼前奏!”
不过,说的容易——
通往基辅的路途如同穿越雷区。
沿途的检查站数量激增,SbU和武装警察对车辆和行人的盘查变得极其严苛,尤其是在通往首都的各条要道上。
彼得罗夫和李海镇驾驶着一辆刚刚购买的二手拉达轿车,神经始终紧绷。
在一次接近外围检查站时,前方突然爆发出剧烈的爆炸声和冲天火光——
俄军的一架“柳叶刀”或“天竺葵”自杀式无人机(具体型号无从得知)精准地命中了前方一个疑似燃料补给点。
巨大的爆炸冲击波裹挟着碎片横扫路面,火光映红了半边天,刺耳的警报和人群的尖叫瞬间撕裂了黑夜的寂静!
混乱是绝佳的掩护!
在检查站警察被突发袭击吸引、阵脚大乱的瞬间,彼得罗夫猛打方向盘,将拉达轿车拐进一条漆黑狭窄的乡间土路。
开出几公里确认无人追踪后,两人果断弃车,将车辆推入一个长满芦苇的废弃水塘。所有可能留下dNA或指纹的个人物品被仔细销毁或深埋。
他们背上仅剩的装备包,在夜幕和农田沟壑的掩护下,徒步向基辅外围跋涉。
最终,他们通过非正规渠道,混杂在一群同样躲避战乱或检查的流动人口中,乘坐一辆拥挤不堪、气味熏人的破旧厢式货车,在黎明前潜入了这座被战争阴影笼罩、戒备森严的乌克兰心脏——
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