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一盏白得晃眼的节能灯,将室内的一切都照得无所遁形。一张简单的长桌,几把铁质的椅子,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李大壮被带进来的时候,腿肚子都在发软。他看到桌子对面坐着三个人。主审的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纪检干部,姓张,目光沉静如水,却仿佛能洞穿人心。旁边坐着一个年轻的记录员,手指在笔记本电脑上翻飞,只留下清脆的敲击声。
而最让李大壮心惊的,是坐在角落里的那个人——林纾。
林纾没有看他,只是低头整理着面前的一摞文件。但他身上那股冷静、专注的气场,却像一根无形的针,扎得李大壮浑身不自在。他知道,眼前这个看似无害的年轻人,才是那个亲手把他送进地狱的“阎王”。
最初的询问,在一种刻意营造的平缓气氛中开始。
张干事呷了一口茶,慢条斯理地问道:“李大壮,我们今天请你来,是想了解一下你们西郊村合作社的农机补贴申领情况。你先说说,那台申报的大型联合收割机,是怎么回事?”
听到这个问题,李大壮反而像是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精神为之一振。这是他早就想好的说辞,演练过无数遍,自认为天衣无缝。
他清了清嗓子,身体前倾,摆出一副坦诚又带点委屈的姿态:“张主任,这事儿说来话长。我们合作社成立之初,确实是计划购买一台大型农机的,连定金都跟‘宏达农机’那边谈好了。这不都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搞规模化经营,替乡亲们省钱嘛!”
他说话的时候,声情并茂,仿佛自己真是个一心为民的好村长。“可是后来呢,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发现那个型号的收割机,不太适合我们这边的丘陵地形,转弯不方便。加上后来联系了一家大型农场,他们的收割队能提供更便宜的服务。我们一合计,为了给合作社省钱,就改变了主意,把购机计划暂时搁置了。那笔补贴申报材料,是之前就交上去了,后来工作一忙,忘了去撤回。这确实是我们工作上的疏忽,我检讨。但这钱,我们可是一分没乱花,都用在合作社的日常运营上了。”
这套说辞,将蓄意骗补轻描淡写地歪曲成了“计划变更”和“工作疏忽”,甚至还把自己塑造成了为集体利益精打细算的形象。说完,他偷偷瞥了一眼林纾,眼神里甚至带上了一丝挑衅。
张干事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点了点头,然后示意了一下林纾。
林纾会意,站起身,将第一份文件放到了李大壮面前的桌子上,用手指轻轻敲了敲。
那是一份工商注册信息的打印件,公司的名字赫然是——“宏达农机销售有限公司”。
“李村长,”林纾的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像一颗石子,投入李大壮刚刚平静下来的心湖,“这家公司的法人代表,叫王小虎。根据我们的调查,他是你妻子的亲弟弟,也就是你的小舅子。公司注册地址是一个早已废弃的仓库,没有一部办公电话,更没有任何农机交易记录。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你们合作社要从一个几乎不存在的空壳公司,去订购一台几十万的农机吗?”
李大壮的脸色“唰”的一下就变了,那是一种健康的红色迅速褪去后留下的灰败。他张了张嘴,喉结上下滚动,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我……我不知道……这事儿都是他去办的……”他的声音已经开始发虚。
张干事没有追问,而是给了林纾一个继续的眼神。
林纾拿起了第二份证据,这次是一张巨大的图表,正是那张土地面积的对比分析表。他将其展开,铺在桌上,推到李大壮面前。那鲜红的“虚报715亩”的字样,像烙铁一样烫着李大壮的眼睛。
“关于土地流转补贴,你说钱都用在了合作社运营上。那我想请问,这虚报出来的715亩土地的补贴款,运营在了哪里?”林纾指着桌上另一份文件,“这是我们从村民王有福、赵春来……等十五位村民手里拿到的土地转包原始合同。他们的合同加起来,总共是485亩。而你上报的,是1200亩。李村长,你数学应该不错,能算算这笔账吗?”
“不……不是这样的,”李大壮的额头开始冒汗,他挥着手,像要赶走什么可怕的东西,“有些是口头协议,没签合同……对,口头协议!”
“是吗?”林纾的语气依旧平静,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他从文件堆里抽出了几份笔录,“这是王有福他们的询问笔录,他们都明确表示,从未将合同外的任何一分土地流转给你的合作社。他们还提到,每年你都会以‘办理手续’为名,让他们在一些空白文件上签字。李村长,那些伪造的合同,就是这么来的吧?”
李大壮的身体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他用来擦汗的纸巾,很快就湿透了。他的眼神变得慌乱,在张干事和林纾之间游移,像一条被逼到绝路的狼,徒劳地寻找着逃跑的缝隙。
他开始前言不搭后语。“这……这是会计搞错了……他把别人的地也算进来了……我不知情,我真的不知情……”他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随着调查的深入,一张比农机骗补案更为复杂、更为隐蔽的大网,渐渐浮出了水面。而这张网的每一个结点,都与土地息息相关。
突破口,来自一笔看似寻常的“荒地开垦补贴”。
专案组的财务专家在梳理流水时发现,李大壮的合作社在过去三年里,每年都能从农业局领到一笔数额不小的荒地开垦补贴。项目名目是“开垦村南头百亩荒滩,改造成高标准农田”。材料做得天衣无缝,有项目规划图,有开垦前后的照片对比,甚至还有一份村民代表会议的“一致同意”决议。
但林纾在之前的走访中,对村南那片地有着清晰的印象。那片所谓的“荒滩”,根本不是荒地。那里是村民老赵家的祖传渔场,一口几十亩大的鱼塘,周围种着些玉米和蔬菜,是老赵一家赖以为生的命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