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冽的寒风如锋利的刀刃,割着每一寸裸露的肌肤。在这冰冷的时节,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危机正悄然逼近内丘县。
二十五日清晨,阴沉沉的天空仿佛一块巨大的铅板,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远方,尘土飞扬,马蹄声如闷雷般由远及近。
右翼清军如同一股黑色的洪流,汹涌着抵达了内丘县,并在县城附近扎营。清军的营帐密密麻麻地分布在旷野之上,旗帜在寒风中猎猎作响,透着一股令人胆寒的气势。
内丘县城内,气氛紧张得如同拉紧的弓弦。知县高翔汉,这位身形挺拔、面容刚毅的官员,此时正站在城头上,望着城外那如狼似虎的清军,眉头紧锁。
他深知,一场恶战即将来临。高翔汉转身面向城墙上聚集的士民,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双手抱拳,声音洪亮而激昂地说道:“诸位乡亲,我们同为王臣,今日内丘危在旦夕,幸与我同死,绝无二心!”士民们被他的话语所鼓舞,纷纷高呼:“愿与大人同生共死!”那声音在城墙上回荡,传递着众志成城的决心。
二十六日,天色微明,厚重的乌云依然笼罩着大地。清军的号角声如鬼哭狼嚎般响起,打破了黎明前的寂静。
他们如潮水般向着西关涌来,寒光闪闪的刀枪在微弱的晨光中显得格外狰狞。清军的将领骑在高头大马上,挥舞着手中的长刀,指挥着士兵们发起攻击。
城头上,高翔汉身着一袭深蓝色的官服,外披一件黑色的披风,他手持长枪,目光冷峻地注视着城下的清军。
“放箭!”他一声令下,城墙上的弓箭手们立刻张弓搭箭,利箭如飞蝗般射向清军。与此同时,投石手们也奋力将巨大的石块投向攻城的云梯。一时间,喊杀声、惨叫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曲地狱的乐章。
清军的士兵们顶着箭雨和石块,拼命地攀爬云梯。然而,内丘县的军民们毫不畏惧,他们用手中的武器,一次次地将爬上云梯的清军士兵击退。高
翔汉在城墙上来回奔走,鼓舞着士气:“儿郎们,莫要害怕,守住城墙,就是守住我们的家园!”在他的指挥下,清军的第一次攻击被成功击退。城下,清军的尸体横七竖八地躺着,鲜血染红了冰冷的土地。
二十九日,天空中飘起了零星的雪花,仿佛是上天为这场惨烈的战争洒下的哀伤之泪。清军改变了战术,从东门、南门、北门三面同时发起攻击。
一时间,城墙上万箭齐发,炮声隆隆。清军推着巨大的云梯,呐喊着冲向城墙。
高翔汉站在城楼上,沉着冷静地指挥着战斗。“注意云梯,用炮石击碎!”他大声喊道。守城的士兵们迅速行动起来,将一门门火炮对准了攻城的云梯。
随着一声声巨响,云梯被击碎,清军的士兵们纷纷坠落。城墙上的弓箭手们也不停地放箭,箭如雨下,清军死伤惨重。
据收集到的战报记载:“炮石齐发,击碎云梯十架,斩级一十二颗,打死者不可胜数,获番字箭二千余枝,铁甲三件,刀五口 ,马骡二十余匹头。”这一场恶战,清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内丘县的军民们则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守住了城墙。
十二月初二、初三两日,清军的攻势明显减弱。或许是连续的攻击让他们损失惨重,又或许是他们改变了策略。
清军开始转而掳掠四乡,所到之处,鸡犬不宁,百姓们的房屋被烧毁,财物被抢夺,哭声、喊声回荡在整个乡村。
高翔汉得知清军掳掠四乡的消息后,怒不可遏。“我们绝不能坐视清军如此残害百姓!”他下定决心,带领民勇主动出击。
在一个寒冷的夜晚,高翔汉带领着一群英勇的民勇,悄悄地来到了苏家庄。
清军的营帐在夜色中隐隐约约,他们毫无防备地沉浸在掳掠来的财物和美酒之中。高翔汉一声令下,民勇们如猛虎下山般冲进了清军的营帐。
一时间,喊杀声打破了夜的宁静。清军在睡梦中惊醒,仓皇应战。民勇们挥舞着手中的武器,奋勇杀敌。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民勇们斩级五颗,俘虏了一名清军,还夺得了帐房、刀、马、牛羊等物。
初七日,高翔汉又带领民勇来到了垒东村。这里同样驻扎着一部分清军。
民勇们趁着夜色,再次发动了突袭。清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四处逃窜。
民勇们紧追不舍,在这场战斗中,他们斩级九颗,夺获骆驼二只,大旗二面、番字号签一枝、盔甲二副、达帽、牛羊等物。
内丘县的这场保卫战,在高翔汉的带领下,内丘县的军民们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一次次地击退了清军的进攻。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守护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百姓。虽然战争还在继续,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了艰辛和危险,但内丘县的军民们坚信,只要他们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够守住这座城池,守护住他们的家园。
而高翔汉,这位英勇的知县,也成为了内丘县百姓心中的英雄,他的名字和这场可歌可泣的保卫战,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山河破碎,战火纷飞。清军的铁蹄肆意践踏在中原的土地上,所到之处,生灵涂炭,一片狼藉。
内丘县,这座原本宁静祥和的小城,也未能幸免于战火的侵袭。此前,清军的猛烈攻击让小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在知县高翔汉的带领下,内丘县的军民们众志成城,一次次地击退了清军的进攻,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守城战歌。
时光流转,到了十一月初九日,这股在与内丘县军民激战后略显疲惫的清军,终于接到了向东集结的军令。军令如山,清军将领不敢有丝毫懈怠,迅速下令军队收拾行囊,准备向广宗漳河进军。
营帐内,清军士兵们一边咒骂着这寒冷的天气和艰苦的战事,一边匆匆忙忙地整理着武器和装备。战马嘶鸣,扬起阵阵尘土,打破了冬日清晨的寂静。
“都快点!别磨蹭!”清军将领骑在高头大马上,大声呵斥着士兵们。他的脸上带着一丝焦虑,毕竟此次向东集结的任务至关重要,容不得半点差错。
士兵们听到命令,加快了行动的步伐,不一会儿,原本密密麻麻的营帐便被拆除,清军如一条黑色的长龙,向着广宗漳河的方向缓缓进发。
而在内丘县城内,却是另一番景象。城墙上,血迹斑斑的旗帜在寒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不久前那场惨烈的战斗。
守城的士兵们虽然疲惫不堪,但脸上却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他们知道,正是因为大家的团结一心和顽强抵抗,才让这座小城在清军的猛烈攻击下得以保全。
然而,这场胜利的背后,是无数人的牺牲。阵亡的生员邢振鄂等二十四人,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扞卫了内丘县的尊严和百姓的安宁。
邢振鄂,这位年轻的生员,原本有着美好的前程和远大的抱负。平日里,他熟读经史,心怀天下,渴望有朝一日能够为国家和百姓做出一番贡献。当
清军的铁蹄逼近内丘县时,他毫不犹豫地放下手中的书卷,拿起武器,加入到了守城的队伍中。
在战斗中,邢振鄂奋勇杀敌,毫不畏惧。他挥舞着手中的长剑,与清军士兵展开了殊死搏斗。“为了内丘,为了百姓,杀啊!”他的呼喊声回荡在城墙上,激励着每一位守城的将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