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东照也看到了卢象升,他放下手中的伤员,缓缓走上前来,目光复杂地望着这位深陷绝境却依旧挺拔的主帅。他嘴唇微动,半晌才艰难地问道:“大人,我们还有相见的时候吗?”
卢象升闻言,脸上露出一抹淡然的笑容,他解下腰间的佩刀,那是一把伴随他多年的宝刀,刀鞘上刻着精美的云纹,刀刃锋利无比,曾斩杀过无数敌寇。他将佩刀郑重地递到姚东照手中,沉声道:“后欲见我,但视此刀。”
姚东照接过佩刀,刀柄上还残留着卢象升的体温,他望着手中的宝刀,又看了看眼前这位视死如归的主帅,泪水再也忍不住,顺着脸颊滑落。
周围的士兵们看到这一幕,也纷纷低下头,泪水打湿了衣襟,营中一片呜咽,却无人再敢多言。他们知道,接下来将是一场毫无胜算的死战,但他们别无选择,唯有与主帅一同,以血肉之躯,扞卫大明的最后尊严。
卢象升转过身,望着层层包围的清军,眼中燃起熊熊烈火。他高举长枪,大声喊道:“将士们,今日便是我等为国捐躯之日,随本帅杀贼!”说罢,他一马当先,冲出营门,身后的明军将士们擦干泪水,发出震耳欲聋的呐喊,紧随其后,向着数倍于己的清军发起了最后的冲锋。
阳光洒在他们的身上,仿佛为这支绝境中的军队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他们的身影,在冀南平原的大地上,写下了一曲悲壮的忠义之歌。
参与此次包围作战的清军部队,构成极为规整,堪称右翼军的倾巢而出。核心作战力量由满洲四旗与蒙古四旗组成,这两支劲旅是清军的核心精锐,承载着正面攻坚的关键任务。
满洲四旗作为清军起家的核心力量,士兵皆从满洲贵族子弟与精壮牧民中选拔,自幼弓马娴熟,战斗力极为强悍;蒙古四旗则继承了蒙古族骑兵的骁勇特质,擅长奔袭与野战,是清军作战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作战中,这两支以骑兵见长的部队并未沿用传统的骑兵冲击战术,而是全部下马步战,显然是为了适应包围作战中近距离攻坚、街巷争夺或阵地对峙的战术需求,展现出清军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作战方式的军事素养。
在满洲四旗与蒙古四旗展开步战的同时,汉军旗与三顺王的部队则承担起火力支援的关键角色,操纵大炮对营地发起猛烈轰击。
汉军旗是清军为适应攻城掠地需求而组建的特殊部队,士兵多为归附的明朝降军,熟悉火器的操作与运用;三顺王即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其麾下部队不仅配备了大量先进的西洋火炮与中式火器,更拥有丰富的火器作战经验。
在此次包围作战中,汉军旗与三顺王部队的火炮成为破局的关键力量,通过持续的炮火压制,有效摧毁了对方的防御工事,为满洲四旗与蒙古四旗的步战攻坚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合各类史料推算,此次参与包围作战的兵力规模相当庞大。结合清军此次入关攻破长城时的兵力配置来看,右翼军此次投入的全部兵力约为两三万人。
这一数字并非凭空臆测,而是基于清军的编制体系与作战惯例得出的合理推断。清军每旗兵力约数千人,满洲四旗与蒙古四旗合计八旗,再加上汉军旗与三顺王部队的补充,总兵力达到两三万 符合其右翼军的整体建制规模,也与此次包围作战的战略重要性相匹配——如此庞大的兵力投入,足以说明清军对此次作战的高度重视,志在一举攻克目标,扩大入关作战的战果。
与右翼军倾尽全力展开包围作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多尔衮率领的左翼军并未参与此次行动。这一结论有着坚实的资料支撑,通过多方情报比较,可得到充分印证。
首先,从作战时间线来看,此次包围作战发生的十二日当天,多尔衮率领的左翼军正处于邱县新庄村一带,并与侯拱极、刘肇基率领的关宁军展开激战。
关宁军作为明朝抵御清军的精锐部队,战斗力不容小觑,多尔衮的左翼军此时正深陷战事,根本无法抽身前往支援右翼军的包围作战。邱县新庄村的战事不仅牵制了左翼军的全部兵力,更成为其未参与此次包围作战的直接证据。
其次,从战后战功汇报的记载来看,也能进一步佐证左翼军未参与此次包围作战的事实。清军完成此次入关作战,张好古也截获了不少向皇太极详细汇报战功。
其中,斩杀明朝二督——蓟辽总督吴阿衡、宣大总督卢象升的重要战功,被明确记在右翼军统帅岳托的名下,而非左翼军统帅多尔衮。
吴阿衡与卢象升作为明朝的高级军事将领,其战死是此次清军入关作战的重大战果,如此重要的战功归属必然经过严格核查与确认。
若多尔衮的左翼军参与了包围作战,且在斩杀二督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战功汇报中不可能对其只字不提。这一史料记载从侧面印证了,此次包围作战的全部战功均由右翼军斩获,左翼军并未参与其中。
进一步分析可知,清军此次入关兵分两翼的战略部署,本身就有着明确的作战分工。右翼军由岳托率领,主要负责攻略华北南部地区,展开正面攻坚与包围作战;左翼军由多尔衮率领,侧重于牵制明朝援军,开辟侧翼战场,分散明朝的防御力量。
这种分工明确的战略部署,使得两支大军能够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最大化发挥清军的作战效能。
此次包围作战作为右翼军负责区域内的关键战役,由其独立完成符合清军的整体战略规划,而多尔衮的左翼军在邱县新庄村与关宁军的激战,正是其执行侧翼牵制任务的具体体现,两支大军虽作战区域不同,但共同服务于清军入关作战的整体目标。
从历史背景来看,此次清军入关作战是其在崇祯年间对明朝发动的一次大规模战略进攻,旨在消耗明朝的军事力量与经济实力,动摇明朝的统治根基。
右翼军与左翼军的分兵作战,是清军基于当时战场形势作出的科学决策——通过两翼协同、相互策应,既扩大了作战范围,又能有效牵制明朝的防御兵力,避免陷入单线作战的被动局面。
此次包围作战中,右翼军集中三万兵力,整合满洲、蒙古、汉军与三顺王部队的力量,形成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态势,最终取得重大战果;而左翼军在侧翼与关宁军的激战,成功牵制了明朝的精锐援军,为右翼军的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两支大军虽未直接协同作战,却通过战略分工实现了战术上的相互支撑。
此次包围作战是清军右翼军独立完成的一次重大军事行动,其兵力涵盖满洲四旗、蒙古四旗、汉军旗与三顺王部队,总规模约三万余人,通过多兵种协同作战达成了作战目标。
多尔衮率领的左翼军因同期在邱县新庄村与关宁军激战,所报战功汇报中未涉及此次包围作战的相关战果,可明确其未参与此次行动。
这一历史事实不仅还原了清军此次入关作战的具体部署与兵力运用情况,更展现了清军在战略规划与战术执行上的成熟与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