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二婶的极力怂恿和母亲的鼓励下,青竹那颗“创业”的心终于被点燃了。她看向石柏川,眼神亮晶晶的:“柏川,要不……我们试试?”
石柏川看着妻子眼中闪烁的光芒,用力点了点头,瓮声瓮气地说:“嗯!你想试,我们就去。需要我做啥,我都干!”他心里想着,大不了就是累点,揉面烧火他最拿手了。
于是,谭家小两口的“锅盔创业计划”就这么拍板定了。接下来的几天,两人开始紧锣密鼓地“备战”。
首先是“技术攻关”。为了确保到时候锅盔的味道稳定,青竹决定提前多练习几次。她回忆着上次的步骤,又向谭母请教了一些细节,比如面团的软硬程度、醒面的时间、火候的控制等等。石柏川则成了她最忠实的“试吃员”,每次青竹做好一锅,他都得第一个尝,然后给出“反馈”——虽然他的反馈通常只有三个字:“好吃”、“很香”、“有点咸”(某次青竹失手盐放多了)。
然后是“设备采购”。家里的小铁锅肯定不够用,石柏川特地去镇上铁匠铺买了一口更大更厚的平底锅,还编了一个能架起锅的简易木架。青竹则准备了面粉、盐、花椒、葱花、食用油等原材料,还让石柏川劈了许多细柴,以备不时之需。她甚至还让石柏川帮忙做了一块简陋的木牌子,上面用炭笔歪歪扭扭地写着——“谭家秘制椒盐锅盔”。
终于到了秋社集市这天。天还没完全亮,青竹和石柏川就推着一辆独轮车,车上装着锅、面、柴、以及各种工具,浩浩荡荡地向土地庙出发了。
到了地方,已经有不少摊贩在占地盘了。王二婶早就帮她们占了个不错的位置,就在土地庙大门旁边,人流量肯定大。
石柏川手脚麻利地支起木架,架上锅,生起火;青竹则负责和面、揉面。周围的摊贩们好奇地看着这对年轻的小夫妻,窃窃私语:“这小两口是卖啥的?”
“好像是……锅盔?”
“锅盔?能好吃吗?”
青竹深吸一口气,努力忽略周围的目光,专注于手中的面团。有了上次的经验和这几天的练习,她的动作明显熟练了不少。石柏川在一旁烧火,火候控制得恰到好处。
随着太阳渐渐升高,集市上的人越来越多,摩肩接踵,叫卖声、欢笑声此起彼伏。
青竹把第一个揉好的锅盔胚子放进烧热的平底锅里,“滋啦”一声,熟悉的香味立刻弥漫开来。
王二婶果然信守承诺,不知从哪儿钻了出来,站在摊前就开始大声吆喝:“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谭家秘制椒盐锅盔,刚出炉的,又香又脆,不好吃不要钱嘞!”
她这一嗓子,还真吸引了不少人围观。
“谭家锅盔?是哪家谭家?”
“就是村东头谭大娘她家的,她女儿青竹做的,上次我尝过,味道绝了!”
“哦?真有那么好吃?给我来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