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野的指尖在键盘上悬停了两秒,最终还是按了“保存”键——这是他第七次核对完这份季度报表,密密麻麻的数字在屏幕上晃得人眼晕,直到电脑右下角的时间跳成十七点三十五分,他才像松了弦的发条,靠在椅背上长长舒了口气。写字楼的玻璃幕墙是块巨大的棱镜,将西天的夕阳切成无数细碎的金片,有几缕格外执拗,斜斜地越过办公桌,落在他摊开的牛皮纸笔记本上。页脚那行用蓝黑钢笔写的“月底前提交项目方案”,被染成了温柔的暖金色,连笔尖顿笔时的小墨点,都像是缀了层光晕。
他揉了揉发酸的眼尾,起身去茶水间接水。路过落地窗前时,脚步忽然顿住——楼下车水马龙的街道像条流动的星河,车灯与霓虹交织着向远处蔓延,而街道尽头的天际线处,一轮橘红色的落日正缓缓下沉。那落日不像平日里锐利的太阳,倒像被谁用掌心焐软了,轻轻搁在城市高低错落的建筑轮廓上,边缘晕着圈朦胧的粉紫,活脱脱一颗刚剥壳的溏心蛋,仿佛再靠近些,就能尝到温热的蛋黄。
这是他搬进这栋甲级写字楼工作的第三个月。每天清晨踩着早高峰的地铁赶来,傍晚裹着夜色离开,会议室的白板写了又擦、擦了又写,deadline像悬在头顶的钟,时时刻刻提醒着他“再快一点”。他竟从未留意过,黄昏时的天空会有这样柔软的颜色。茶水间的咖啡机还在嗡嗡作响,磨好的咖啡豆香气混着热水的蒸汽飘过来,同事小陈端着个印着卡通猫的马克杯走过来,顺着他的目光望向窗外,语气里满是惊叹:“今天的夕阳也太绝了吧!上周我回乡下老家,我爸还跟我念叨,说现在城里的黄昏总蒙着层灰,不如乡下的透亮,连落日的边儿都看得清清楚楚。”
林野“嗯”了一声,指尖无意识地碰了碰冰凉的玻璃。玻璃上倒映着他疲惫的脸,可思绪却飘回了十几年前——那时他还是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孩,跟着爷爷住在乡下。村口有棵老槐树,树干粗得要两个小孩手拉手才能抱住,每到黄昏,爷爷就会搬张竹椅坐在槐树下,摇着蒲扇等他放学。夕阳把爷爷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从槐树根一直铺到村头的小河边,他就踩着爷爷的影子跑,手里攥着刚摘的野菊花,笑声能惊飞树梢上的麻雀。那时没有高楼,没有报表,只有槐树叶的沙沙声、爷爷的蒲扇声,还有夕阳落在河面上,碎成一片金箔的样子。
下班高峰的地铁总是拥挤得让人喘不过气。林野好不容易挤上地铁,找了个靠门的位置站着,手机还在不断弹出工作群的消息,红点点像没熄灭的警示灯。他深吸了口气,把手机调成静音塞进兜里,转头看向窗外。地铁正驶过一段高架,视野忽然开阔起来——远处成片的居民楼像是被撒了把金粉,每一扇窗户都镶着夕阳的金边,连阳台上晾晒的床单,都被染成了温柔的橘色。
有个背着粉色书包的小女孩扒着车窗,小脸蛋贴在玻璃上,指着远处的天空大声喊:“妈妈你看!太阳在跟着我们跑!它跑得好慢呀!”她妈妈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从包里掏出手机,小心翼翼地调整角度。林野顺着镜头的方向望去,那轮落日正悬在两栋楼之间,下方是错落的屋顶,上方是渐变色的天空,像一幅被精心装裱在画框里的油画,连光线都恰到好处。
“夕阳会跑吗?”小女孩歪着头问。
“会呀,”妈妈把拍好的照片给她看,“它要跑到山后面去休息,明天再出来陪我们玩。”
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手指在屏幕上轻轻戳着落日,小声说:“那我明天还要看它。”
林野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早上出门时,母亲在微信里发的语音。那时他正忙着穿鞋,只匆匆听了两句,大概是说“你爸今天要去河边钓鱼,说等黄昏时回来,那时候鱼最容易上钩”。他掏出手机,翻出刚才在高架上随手拍的夕阳照片——照片里的落日比肉眼看时更红些,像颗熟透的柿子挂在天边。他犹豫了一下,又在输入框里敲下“今天的落日很好看”,才点了发送。
没过几秒,母亲的消息就回了过来。先是一张照片:父亲戴着顶旧草帽,坐在河边的石阶上,手里握着鱼竿,草帽的帽檐压得很低,遮住了大半张脸,可露出的嘴角却带着笑意。身后的夕阳把河水染成了橙红色,风一吹,水面上的波光就晃得人眼晕,像撒了一把碎金子,连父亲的裤脚都沾了层淡淡的金光。紧接着是一条语音,母亲的声音里带着笑意,背景里还能听到水流声:“你爸刚看到照片就乐了,说这夕阳比你上次回来时的还美,红得发亮。他还说,让你有空了就回来,咱们一起去河边看日落,他再给你钓条大鲫鱼,熬汤喝。”
地铁到站时,夕阳已经沉下去了一半,天空的颜色变得更丰富了——下方是深橘色,中间是粉紫色,最上方是淡淡的钴蓝,像被谁不小心打翻了调色盘,却又意外地和谐。林野跟着人流走出地铁站,沿着人行道慢慢走。路边的小吃摊已经支了起来,铁皮炉子上的烤红薯冒着热气,甜香混着糖炒栗子的焦香,在黄昏的风里散开,勾得人胃里发馋。
有对老夫妻手牵着手走在前面,老爷爷穿着件灰色的中山装,手里提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刚买的青菜和豆腐;老奶奶穿着件藏青色的棉袄,手里拿着个,粉白色的糖丝裹成蓬松的球,在夕阳下泛着淡淡的光。夕阳的光落在他们花白的头发上,竟透着几分柔和的暖意,连老爷爷走路时微驼的背,都像是被镀了层金边。林野看着他们的背影,忽然想起爷爷和奶奶——小时候每次看完日落,奶奶都会从厨房里端出一碗甜汤,是用银耳、莲子和冰糖熬的,盛在粗瓷碗里,还冒着热气。爷爷则会坐在门槛上,给她讲过去的事,讲他年轻时去山上砍柴,遇到过会唱歌的小鸟;讲他和奶奶第一次见面,是在村口的槐树下。那些故事像夕阳一样,温温的,暖暖的,听多少遍都不觉得腻。
走到小区楼下时,天空已经变成了淡蓝色,只剩下天边一抹淡淡的橘色余晖,像谁用画笔轻轻扫了一下。林野抬头看了看自家的窗户,亮着灯——那是母亲早上出门时特意为他留的,说“晚上回来能看见灯,心里也亮堂”。他掏出钥匙开门,刚推开门,一股熟悉的饭菜香就扑面而来,是排骨汤的醇厚香气,混着番茄炒蛋的酸甜味。
“回来啦?”母亲系着围裙从厨房里探出头来,手里还拿着锅铲,围裙上沾了点番茄汁,“快洗手吃饭,我炖了你爱吃的排骨汤,还炒了个番茄炒蛋,都是你小时候爱吃的口味。”
林野愣了一下:“妈,你怎么来了?”
“你爸早上跟我说,看你发的夕阳照片,觉得你肯定想家了,”母亲笑着说,“我想着你总吃外卖对身体不好,就买了点菜过来,给你做顿饭。”
父亲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手里拿着林野早上发的夕阳照片,正对着手机屏幕傻笑。见林野回来,他把手机递过去,语气里满是骄傲:“你看你拍的这夕阳,多好看!我刚才跟你王叔叔视频,他还说要跟你学学拍照呢。”
林野接过手机,屏幕上的夕阳依旧温暖。他忽然注意到,父亲的手指在屏幕上轻轻摩挲着,像是在触碰什么珍贵的东西。
吃饭的时候,父亲一直在说今天钓鱼的趣事。“黄昏时河面上的风最舒服,不冷不热,吹在脸上像挠痒痒,”他放下筷子,比划着,“我坐的那个位置刚好能看到夕阳,太阳落下去的时候,把水面照得通红,鱼都游到水面上来了,我一钓一个准,你看这条鲫鱼,有这么大!”他用手比划着,脸上满是得意。
母亲则在一旁补充:“今天你爸钓鱼的时候,碰到了你王爷爷。他说下周要去乡下摘橘子,问咱们要不要一起去。我想着你周末也休息,不如就回去住两天,乡下的黄昏可比城里的好看多了,晚上还能看星星,比城里亮堂多了。”
林野听着他们的话,看着桌上冒着热气的饭菜——排骨汤里的玉米和胡萝卜炖得软烂,番茄炒蛋的汤汁浇在米饭上,香得让人忍不住多吃两口。他忽然觉得心里暖暖的,像被夕阳裹住了一样。原来在他忙着赶报表、开会议的时候,父亲在河边等着夕阳,母亲在为他准备饭菜,王爷爷在惦记着摘橘子,这些平凡的小事里,藏着他从未留意过的温暖。他错过了夕阳,错过了家人的陪伴,错过了那些藏在日子里的小美好。
吃完饭,林野主动收拾碗筷。母亲坐在客厅里看电视,手里织着毛衣,是给林野织的,说“冬天穿暖和”。父亲则拿着手机,翻出今天拍的夕阳照片给邻居们看,嘴里还念叨着:“你们看这夕阳,多好看,我儿子今天在城里也拍了,跟咱们这儿的一样美。你看这河水,红得像绸子,我今天钓的鱼,熬汤可鲜了。”
林野洗完碗出来,坐在父亲身边,一起翻看那些照片。有父亲坐在河边的,有母亲在菜园里摘菜的——母亲戴着草帽,手里拿着个篮子,里面装满了青菜,夕阳落在她的脸上,笑得眉眼弯弯。还有村里的孩子们在夕阳下奔跑的,他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手里拿着风筝,笑声在田野里回荡。每一张照片里都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每一张照片里的夕阳都那么温暖。
晚上九点多,母亲催着林野去休息,说明天还要早起回乡下。林野躺在床上,却没有睡意。他拿出手机,翻出今天拍的夕阳照片,还有父亲母亲发来的照片,一张一张地看。窗外的夜色已经浓了,偶尔有几颗星星在天空中闪烁,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他想起小时候,每次看完夕阳,爷爷都会把他抱在怀里,指着天空说:“夕阳落下去了,明天还会升起来,日子也一样,不管今天有多难,明天都会是新的一天。”
那时候他还不懂爷爷的话,总觉得夕阳落下去了,就看不到好看的颜色了。现在长大了,经历了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忙碌,才慢慢明白——原来夕阳不仅仅是一天的结束,更是对明天的期待。它用温暖的光告诉我们,不管今天有多疲惫,有多迷茫,都要记得停下来,看看身边的风景,陪陪身边的人,因为那些美好的东西,从来都不会消失,它们就像夕阳一样,每天都会准时出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去珍惜。
第二天早上,林野跟着父母一起回了乡下。车子驶离市区,高楼渐渐变成了低矮的房屋,天空越来越蓝,空气也越来越清新,连风里都带着泥土的清香。快到爷爷家时,他们路过村口的老槐树,林野特意让父亲停了车。他下车走到槐树下,抬头望去,老槐树还是像小时候一样高大,枝叶繁茂,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落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树干上还留着他小时候刻的小爱心,虽然已经模糊了,却依旧能看出当时的稚嫩。
远处的田野里,金黄色的稻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一片金色的海洋。风一吹,稻穗就轻轻摇晃,发出“沙沙”的声音。几只白鹭在田埂上散步,细长的腿踩在泥土里,偶尔低下头啄食,姿态优雅。不一会儿,夕阳又开始慢慢下沉,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把田野染成了金黄色,把老槐树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一直延伸到田埂的尽头。
林野站在槐树下,看着夕阳,看着父母在田埂上散步的身影——父亲走在前面,手里拿着根树枝,偶尔弯腰拨弄一下稻穗;母亲跟在后面,手里拿着手机,正在拍夕阳。阳光落在他们身上,把他们的影子叠在一起,温馨又美好。他忽然觉得心里无比平静,像被夕阳的光包裹着,所有的疲惫和迷茫都消失了。
他掏出手机,拍下这美好的瞬间——老槐树、夕阳、田野、父母的身影,还有远处的白鹭。然后发了条朋友圈,配文:“原来最美的夕阳,一直在身边。”
很快,同事小陈评论道:“下次有机会,我也想去乡下看看这样的夕阳,肯定比城里的好看!”
林野笑着回复:“随时欢迎,咱们一起看日落,一起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我让奶奶给你做甜汤。”
夕阳渐渐沉了下去,天空变成了粉紫色,然后是淡蓝色,最后是深邃的黑色。星星慢慢出现在天空中,一闪一闪的,比城里的星星亮多了,仿佛伸手就能摸到。林野和父母回到爷爷家,奶奶已经做好了晚饭,饭菜摆在院子里的石桌上,有刚从菜园里摘的青菜,绿油油的,还带着水珠;有父亲今天钓的鲫鱼,熬成了汤,汤色奶白,香气扑鼻;还有奶奶自己做的馒头,暄软可口,带着淡淡的麦香。
一家人围坐在石桌旁,吃着饭,聊着天。月光洒下来,把院子照得亮亮的,偶尔有晚风吹过,带来桂树的香气。奶奶坐在林野身边,不停地给她夹菜:“多吃点,你在城里肯定没好好吃饭,看你都瘦了。”
爷爷则拿着酒杯,跟父亲聊着天,说今年的稻子长得好,肯定能有个好收成;说村里的张奶奶家添了个大胖孙子,改天要去看看。
林野看着桌上的饭菜,看着家人的笑脸,忽然觉得,生活就像这夕阳,有时候会遇到乌云,会遇到风雨,但只要坚持下去,总会看到最美的风景。那些曾经让他觉得疲惫和迷茫的日子,在这一刻都变得不再重要,因为他知道,只要有家人的陪伴,有对生活的热爱,每一天都会像夕阳一样温暖,一样美好。
接下来的几天,林野在乡下过得很充实。每天早上,他跟着父亲去河边钓鱼。父亲教他怎么调鱼饵,怎么看鱼漂,怎么在夕阳下找最好的钓鱼位置。“黄昏时钓鱼,要找背阴的地方,鱼喜欢凉快,”父亲一边帮他调整鱼竿,一边说,“你看,等会儿夕阳落在水面上,鱼就会游过来,这时候提竿,准能钓到。”林野照着父亲说的做,果然钓到了几条小鱼,虽然不大,却让他很有成就感。
中午,他帮母亲在菜园里摘菜。菜园里种满了各种蔬菜,有青菜、番茄、黄瓜、茄子,绿油油的一片。母亲教他怎么分辨蔬菜的好坏,怎么摘才能不伤到藤蔓。“你看这番茄,要选红透的,才甜,”母亲指着一个红彤彤的番茄说,“摘的时候要轻轻掰,别把藤拉断了,明年还能结果。”林野小心翼翼地摘着番茄,阳光落在身上,暖暖的,很舒服。
下午,他和爷爷奶奶一起坐在槐树下聊天。爷爷给他讲过去的事,讲他年轻时怎么在田里干活,怎么跟奶奶认识,怎么把老槐树栽下。“那时候穷,没什么好玩的,就靠着这棵槐树,夏天乘凉,秋天捡槐树叶当柴烧,”爷爷抚摸着槐树的树干,眼神里满是回忆,“你小时候总在这棵树下玩,还说要跟它一起长大。”奶奶则坐在一旁织毛衣,偶尔插几句话,补充爷爷的故事,或者跟林野说些家常话。
晚上,他和家人一起看星星。乡下的星星很多,很亮,像撒在黑丝绒上的钻石,连银河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父亲指着天上的星星,教他认星座:“你看那七颗星,是北斗七星,像个勺子,跟着它就能找到北极星。”林野看着天上的星星,听着父亲的讲解,觉得很神奇。
每天黄昏的时候,他都会和家人一起去田野里散步。夕阳把田野染成了金黄色,稻穗在风中摇晃,像在跟他们打招呼。白鹭在天空中飞翔,翅膀被夕阳染成了橘红色,姿态优美。孩子们在田埂上奔跑,手里拿着风筝,笑声在田野里回荡。林野有时候会跟孩子们一起跑,有时候会坐在田埂上,看着夕阳慢慢下沉,感受着风里的稻花香,心里满是幸福。
他发现,乡下的黄昏真的比城里的好看——没有高楼的遮挡,夕阳可以完整地展现在眼前,从橘红色到粉紫色,再到淡蓝色,每一种颜色都那么纯净,那么美丽,没有一丝杂质。而且,乡下的黄昏里,有家人的陪伴,有熟悉的乡音,有泥土的清香,有稻穗的金黄,有孩子们的笑声,这些都是城里没有的,都是藏在平凡生活里的小美好。
周末结束的时候,林野要回城里上班了。爷爷奶奶把他送到村口,奶奶塞给他一袋刚摘的橘子,橘子还带着叶子,新鲜得很。“这是你王爷爷家的橘子,甜得很,你带
回去慢慢吃,不够了再跟奶奶说,让你爸给你捎。”奶奶的手粗糙却温暖,攥着他的手腕不肯放,眼角的皱纹里满是不舍。爷爷站在一旁,没多说什么,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那力道比往常重了些,像是在传递什么无声的嘱托:“有空了就回来,槐树下的竹椅,爷爷一直给你留着。”
林野点点头,喉咙里像堵了团棉花,说不出话来。他上车后,特意摇下车窗,回头看向村口的老槐树——爷爷奶奶还站在树下,身影被晨雾晕得有些模糊,却一直挥着手,直到车子转过弯,再也看不见。后视镜里,那棵老槐树的轮廓渐渐变小,最终缩成一个小黑点,可它在夕阳下的模样,却清晰地刻在林野的心里。
车子驶回市区时,黄昏又悄悄漫了上来。西天的云彩被染成淡淡的橘粉色,不像乡下的夕阳那样浓烈,却多了几分城市特有的温柔。林野看着窗外掠过的街景——写字楼的玻璃幕墙又开始反射夕阳的光,路边的路灯渐次亮起,与天边的余晖交织在一起,竟也有了几分暖意。他掏出手机,给母亲发了条消息:“妈,我们快到市区了,今天的夕阳也很好看,下周我还想回去。”
母亲几乎是秒回:“好啊,我跟你爸下周把槐树下的杂草除一除,再给你晒点桂花干,等你回来泡茶喝。”后面还跟着个笑脸的表情,像夕阳一样暖。
回到写字楼上班的第一天,林野特意提前了半个小时下班。他没像往常一样直奔地铁口,而是沿着写字楼旁的林荫道慢慢走。道旁的梧桐树叶子已经开始泛黄,夕阳的光透过叶片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织成斑驳的光影。不远处的小公园里,有老人在打太极,有孩子在放风筝,还有情侣坐在长椅上聊天,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淡淡的笑意。
他走到公园的湖边,找了个长椅坐下。湖面平静得像块镜子,夕阳的余晖落在水面上,泛着细碎的金光。有几只鸭子在湖里游弋,偶尔把头扎进水里觅食,激起一圈圈涟漪。林野掏出手机,给父亲发了张湖面夕阳的照片,配文:“爸,城里的夕阳也有不一样的好看。”
没过多久,父亲的视频电话打了过来。屏幕里,父亲正坐在河边的石阶上,身后是染红的河水,手里还握着鱼竿:“我就说嘛,夕阳在哪儿都好看,关键是要停下来看。你看我今天钓的鱼,比上次还大,等你回来给你熬汤。”镜头一转,母亲出现在屏幕里,手里拿着个竹篮,里面装满了刚摘的桂花:“我正给你晒桂花干呢,你爸说要多晒点,让你带到城里去,泡茶、做点心都香。”
林野看着屏幕里的父母,听着他们絮絮叨叨的叮嘱,忽然觉得,距离好像也没那么遥远。只要心里装着彼此,装着对夕阳的期待,就算隔着城市与乡村的距离,也能感受到那份温暖。
从那以后,林野养成了每天看夕阳的习惯。不管工作多忙,他都会在黄昏时抽出一点时间,走到落地窗前,或者去楼下的公园,看看西天的夕阳。有时候,夕阳被乌云遮住,只露出一点点橘色的光,像害羞的小姑娘躲在云层后;有时候,夕阳格外明亮,把天空染成一片火海,壮观得让人驻足;还有的时候,夕阳像颗温柔的橘子糖,慢慢融化在天际线里,留下淡淡的甜。
他会把看到的夕阳都拍下来,存进一个叫“夕阳集”的相册里。相册里有城里写字楼旁的夕阳,有乡下田野间的夕阳,有湖边的夕阳,有海边的夕阳——后来他带着父母和爷爷奶奶去海边时,拍下了夕阳落在大海里的样子,橘红色的落日一半在海面以上,一半沉入水中,像把大海切成了两半,一半是温暖的橘红,一半是深邃的蓝,美得让人窒息。
爷爷奶奶坐在沙滩上,手牵着手,看着夕阳慢慢下沉。爷爷说:“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是第一次在海边看夕阳,比咱们村口的夕阳还好看。”奶奶笑着说:“是啊,要是你爷爷年轻时能带我来看一次,我这辈子就没遗憾了。”林野听着他们的话,悄悄按下了快门,把这温馨的一幕定格在照片里。
回到城里后,林野把“夕阳集”里的照片整理成了一本相册,封面上用烫金的字写着“我们的夕阳故事”。他把相册放在家里的客厅里,每次朋友来做客,都会翻开来看看。朋友们看着照片里不同场景的夕阳,听着林野讲背后的故事——爷爷槐树下的竹椅,母亲晒的桂花干,父亲钓的鲫鱼,海边爷爷奶奶的牵手——都忍不住感叹:“原来夕阳可以这么美,原来生活里有这么多温暖的小事。”
有一次,公司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项目难题,团队连续加班了一个星期,每个人都疲惫不堪。黄昏的时候,林野看着窗外的夕阳,忽然提议:“咱们去楼下看会儿夕阳吧,说不定看完就有思路了。”同事们虽然有些犹豫,但还是跟着他下了楼。
他们站在写字楼楼下,看着西天的夕阳缓缓沉落。天空从橘红色变成粉紫色,再变成淡蓝色,最后渐渐暗下来。小陈看着夕阳,忽然笑了:“好久没这么认真看夕阳了,感觉心里的压力都轻了不少。”另一个同事也说:“是啊,之前总觉得赶不完的项目,看了夕阳忽然觉得,慢慢来也没关系,总能完成的。”
那天之后,团队的氛围渐渐好了起来。大家不再像之前那样焦虑,而是分工合作,一步一步推进项目。遇到难题时,有人会说:“不如咱们去看会儿夕阳,说不定灵感就来了。”最终,他们在 deadline 前顺利完成了项目。庆功宴上,小陈特意提起了那天的夕阳:“要不是那天看了夕阳,我可能早就撑不下去了。以后咱们遇到难题,就一起去看夕阳,就像林野说的,夕阳能给人力量。”
林野笑着点头,心里忽然想起爷爷说过的话:“夕阳落下去了,明天还会升起来,日子也一样,不管今天有多难,明天都会是新的一天。”原来爷爷早就告诉过他,夕阳不仅是风景,更是生活的希望。
日子一天天过去,林野的“夕阳集”里的照片越来越多。有春天的夕阳,伴着刚发芽的柳枝;有夏天的夕阳,映着满池的荷花;有秋天的夕阳,照着金黄的稻田;还有冬天的夕阳,裹着淡淡的雪光。每一张照片里,都有不同的风景,不同的人,却都藏着相同的温暖。
有时候,他会带着相册回乡下,和爷爷奶奶一起翻看。爷爷会指着照片里的夕阳,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这张是你去年秋天回来拍的吧,那天你还帮我摘了橘子,你奶奶做的橘子糕特别甜。”奶奶则会补充:“是啊,那天的夕阳特别红,你爸还说,像你小时候爱吃的糖葫芦。”林野听着他们的话,看着照片里的夕阳,觉得心里满满当当的,都是幸福的回忆。
后来,林野在公司发起了一个“夕阳分享会”,每个周末,大家都会把自己拍的夕阳照片分享出来,讲一讲照片背后的故事。有人分享了和家人一起看夕阳的故事,有人分享了和朋友一起看夕阳的故事,还有人分享了自己一个人看夕阳时的感悟。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身边的夕阳,关注生活里的小美好。
林野常说:“夕阳不是一天的结束,而是对明天的期待。它用温暖的光告诉我们,不管今天有多疲惫,有多迷茫,都不要忘记停下来,看看身边的风景,陪陪身边的人。因为那些美好的东西,从来都不会消失,它们就像夕阳一样,每天都会准时出现,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珍惜。”
就像村口的老槐树,每年都会在夕阳下绽放新的枝叶;就像母亲晒的桂花干,每年都会在秋天散发出淡淡的香气;就像父亲钓的鲫鱼,每年都会在黄昏时游到河边;林野知道,他的夕阳故事,也会一年一年地继续下去。
明年的春天,他要带着父母去看柳枝间的夕阳;夏天,去看荷花池边的夕阳;秋天,回乡下看稻田里的夕阳;冬天,去看雪地里的夕阳。他还要带着爷爷奶奶去更多的地方,看更多不同的夕阳,把这些美好的瞬间,都装进他的“夕阳集”里,装进他的人生里。
因为他知道,只要心里装着温暖,装着希望,每一天的夕阳,都会是最美的风景;每一段和夕阳有关的故事,都会是最珍贵的回忆。而这些回忆,会像夕阳的光一样,照亮他的人生,让他在往后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想起那些温暖的瞬间,都能拥有继续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