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张宏再次来电,李信的事挪不开,让陈平波第三天上午十一点半去见他,看来省委书记忙的不行。
不过也没关系,反正现在一切都就绪了,就等东风吹起来了。
陈平波刚想躺下又来了敲门声,走过去打开门一看是高伟。
“高书记来了,正好有事跟你说呢,先进来吧。”
高伟刚想开口,却被陈平波抢先说了,把想说的话憋了回去。
“那书记你先说。”
高伟跟着进了房间,让陈平波先讲,看看是什么事情。
“刚刚我跟李书记的秘书通了电话,明天李书记没时间,后天十一点半有时间见我们,明天我们继续休息一天。
大家该放松放松,该玩就玩,我们一起去下橘子洲头看看,我几次来这边还没去过呢。”
高伟听完陈平波的话后直愣愣的看着陈平波,你以前在燕京任职,在燕京人脉关系牛逼冲天我们认。
但是你怎么在自家省里的省委书记你也认识啊,这他娘的不科学啊。
“这样啊,挺好的,我也是没去过,一起学习革命文化历史,陶冶情操挺好的。”
愣了一会后,高伟迅速回答陈平波的话。
“对了,你找我什么事。”
高伟自己跑过来应该是有什么事才对,对着高伟询问道。
“差点忘了。”
高伟把手中的报纸递给陈平波道。
“书记,你的文章被工人日报发了,刚才我们下楼买点东西都时候,看了一眼宾馆里的摆放报纸。
书记你不是经常在工人日报上写文章嘛,我就找了工人日报看了看,刚好有你前些日子写的文章,你看。”
高伟这个马屁拍的,确实拍的陈平波舒爽了,懂得陈平波的爽点,比原来在飞翔电器的邱国军还会来事。
前段时间在燕京因为常乃超而写出来的文章,后边因为phS技术的事情,直接也不管了。
后边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给发出来的,现在让高伟给找到了拿给自己。
“是吗,我看看。”
陈平波打开报纸看了起来,看看工人日报有没有改了他的文章。
这些年因为陈平波给工人日报的投稿,都非常具有社会性新闻热点,导致传播范围比以前广了非常多,不然在这种宾馆,按道理是不可能有工人日报放着的。
一般传播范围最大的就那几家,人民报、还有就是青年报等等。
陈平波写的文章就是专门针对留学生而去的,名字就叫《留学生与历史》。
开头没有他以前的那种咄咄逼人,而是引申出近代史的留学历史,各种派留学生出国。
在风雨飘摇的混乱时期,依然没有停止派学生出国留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回国报效。
接着话锋一转,我们现在已经是比资本主义更加先进的体制那出国留学是否还需要学西方的人文社科。
紧接着再次变换到早期反围剿留学生指挥失利的问题,一个从来没有任何经验的留学生,只在西方留学就回来指挥体系,是非常重大的用人失误。
实际上陈平波不敢讲,反围剿失败当初的最高军事决策人是应该承担责任的,只是他现在要批文科留学生。
最后把主题点出来,我们是生产力的落后,是技术的落后,从而导致我们整体生活水平变低,而不是我们的制度问题!
制度要附和本土的文化背景,我们当初是靠着农村包围城市赢的,不是靠西方的经验赢的。
我们需要理工科的留学生,改变我们技术的落后,而不是需要一群文科类,再来一次反围剿失败。
陈平波不知道,他这次的文章给予不少人的震动,比他以前的所有文章的震动都大的多。
反围剿的惨痛教训还历历在目,电视剧不时就在上演,没有多少人把他联系到现在的留学生身上来。
或者说因为大狗熊的倒下,不少人都在进行自我否定的思想中,根本不会想从历史经验中去找东西。
他这次的文章把不少老同志都给炸醒了,尤其是跟省委书记说过,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我是分不清的人。
对于经历过的人,对于这段历史他们深刻的记在脑子里,没有那个带着就不会有未来,他不是留学生。
“我看日期已经发了差不多一个星期了,看来我们刚去香江那边没几天就登报了,这篇文章我自己也很喜欢。
谢谢高书记你帮我拿一版给我,这张报纸我得好好留着。”
陈平波把报纸给小心收起来,作为收藏用。
“书记你不知道吧,工人日报我们县委县政府都有订阅,说不定现在这版报纸,县委和县政府都好好给收藏着呢,要交给党史部门的同志,加入地方县志呢。”
还别说,高伟这话说的挺有道理,按照县里官员拍马屁的逻辑,说不定现在已经在这么干了。
反正这种事情又不费什么事,要是让书记青睐,那就是大赚特赚的事情。
“明天休息的时候随便也干点活吧,把市场上大哥大、手机的价格都做一份统计,另外把手机通话的价格也调查一下。
我们不能干巴巴的拿一份合同去找李书记谈合作,也要有一份市场调查,以及我们phS技术市场接受度,能拓展多少市场的前景报告出来。
不好好给书记好好画这块饼有多大,到时候怕他们投入也不尽心尽力。”
小灵通的前景是肯定光明的,不过也有不少挑战,一开始还是有不少地方都不接受这个落后技术。
直到过了两年才发现,这玩意真的好赚钱,才迅速铺开了市场。
而陈平波就是要跳过这个前期不定的阶段,一开始就迅速铺开市场,不让其他第三方吃下太多蛋糕。
由他们官方去推行去谈合作,远比上一世的斯达康要来的好。
“书记你还有什么要交代的吗?”
高伟看向陈平波问道。
“没事了,明天要辛苦你们了。”
“这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多少人想做这一份工作而不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