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日才到丑时,整个胡家村就被火把照亮了。
村尾的荒地上,河边、山脚下,都是村里人忙碌的身影,杀羊、杀鸡、杀鹅、洗菜,蒸状元糕、馒头、包子、包饺子……
村尾的荒地上架起了十口大锅,冯家的厨师和胖婶儿以及村里饭菜做得好的婆娘都在准备菜肴。
胡老二家的堂屋里摆十桌酒席,院子里摆二十桌,同村人的饭菜都摆在族学的院里,外嫁女如若有回村的,同村里人一起在族学里吃席。
今日是胡家村的高光时刻,不用族长和族老们过多叮嘱,男女老少齐心协力都想办好功名宴。
才到辰时,村口就有客人来了。
大柳树上挂起一幅大红绸幡,上书“功名宴”。
狗子和顺子站在大柳树下登记来吃酒席的客人名录,属于胡家村的客人,狗子自是认识。
镇上和云城里的客人,顺子也认识,与自家爷交好的客人才收贺礼,其余的礼物都拒收,客人可以去村尾吃杯薄酒。
酒自然是良缘红,管家去年就为今年舅少爷的功名宴作了准备。
属于本村的客人登记完礼物后,都回各自的娘家,等开席时自己去祠堂的院内入座就成。(这类客人就是外嫁女及夫婿)
别的村可没有胡家村的日子过得红火,送的礼物要么是二十文钱的红封,要么是十来个鸡蛋、还有的送几尺麻布。乡下人家的礼物可不能与城里相比。
冯老爷和冯家的大少爷带着丰厚的礼物来了。胡老二和三郎迎到了村口,冯卫先搀扶着老爷下了马车,再将马拴在大柳树上。
冯老爷哈哈笑着同胡老二抱拳见礼道:“亲家!恭喜恭喜三郎高中案首!”
胡老二笑道:“全是托了亲家的福啊!”这是肺腑之言,家中有这喜事,冯家是助力!
三郎拱手道:“三郎见过姻伯父!”
冯老爷高兴道:“好好好!三郎了不得啊!前途无量!”他的亲家啊真令人眼红,生的两个孩子都是争气的、省心的好孩子。第一次见到他们父子三个,虽住在泥坯房里,也不见与其他农户般愁眉苦脸。
如今好了,父子三个都在都不甘示弱,小儿媳自不必说,三郎才十七岁就考中秀才,前路光明,亲家靠提亲礼送来的羊羔和大鹅,走上了致富之路!
想到这里,冯老爷心情大好!
冯铭睿拍拍三郎的肩膀道:“逸尘不错啊!连中小三元,好好用功,争取再来个大三元!”
三郎羞赧笑道:“大兄抬爱了,大三元三郎是想都不敢想!”
冯铭睿微笑道:“逸尘不必妄自菲薄,连中小三元的学子少之又少!三年后啊,状元郎定会出自我们云城!”
冯老爷和大儿子送来的礼金就是三千两白银,还有茶叶瓜果、文房四宝。
胡老二刚把亲家父子迎进堂屋坐下,后面冯武又把张三爷、刘逸凡、朱酉己、陈斯年迎进了堂屋。
接着三郎县学的同窗也全来了。同时考上秀才的林秀才和黄秀才从村头来到村尾,也是诧异莫名。这样一个贫穷的村落,居然闯出来一名小三元!他们曾经以为没有比弹棉花和做篾匠更不堪的生活了,原来生在农家,更需要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啊!
此时,冯铭轩才自己驾马车赶来岳父家。顺子和冯武昨日就住在镇上帮管家购买办酒席的物品。
车上坐着妻儿,他一路都是小心翼翼的赶马车。禾娘怀里的儿子,坐在马车里可高兴了,从车窗里看外面的景致,大眼睛一直瞧个不停,双手双脚不停的扑腾。
小家伙尝过了坐马车的甜头,现在只要上了马车,就会对啥都好奇。
禾娘抱着儿子去了房间,奶娘和丫鬟跟着进去。乡下的房子不像城里,没有专门招待女客进入的垂花门和花厅。
冯铭轩同好友、客人一一抱拳见礼,陪他们饮茶话家常。这些好友对冯铭轩也是刮目相看,他凭一己之力帮助了整个村子,不是给家家户户发银子施恩,而是利用农户自身的本色去发家致富!
这个世道,人人都是守好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过日子,而冯二少,因爱护妻子,才提携她的娘家。
果真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冯二少就是这个有心人!他成了胡家村的女婿,为胡家村谋福祉。
镇上的东家相继赶来道贺,听闻胡秀才家不收贺礼,只身进去吃酒席。不少东家感觉不好意思,只去村尾道贺后就返回了镇上。更多的东家还是留下来吃酒席,能在秀才公身前混个脸熟都成啊!
院子里很快就坐满了客人。
棺材铺的熊东家本来送了五十两银子的贺礼,想用银子与胡财主冰释前嫌,听说秀才家不收礼后,只得讪讪的去了村尾,自罚三杯酒。
伸手不打笑脸人的道理,胡老二自是同他握手言和。
汪师爷也送来了贺礼,他代表的是县太爷,县太爷因教化政绩出众,升职已是必然,他自然得送贺礼来勉励三郎。
三郎收下了县太爷送的文房四宝,这是三郎以后官场上的人脉。哈哈,为官么,可不得积累人脉。
很快城里富商们听说冯二少的小舅子连中小三元,纷纷派管家、小厮送来了贺礼。
这些富商送来的贺礼,冯铭轩吩咐顺子都收下。他和小舅子郎舅一体,人情他记下就是。
有冯家的厨师掌厨,酒席自是不会差。
三郎和冯铭轩一起每桌都敬了酒,当然只是意思意思。
新鲜出炉的秀才公,光风霁月一表人才,馋得多少人家想与胡老二结亲啊!
说到结亲,胡老二抱拳致歉道:“各位抬爱了,抬爱了,犬子已有婚约在身。”
张三爷见舅兄的亲家胡老二虽然没读书,但举止有度,心里也是赞赏不已。他甚至觉得舅兄若是来了这村里,必然又是另一番乐趣。
比如上山采药,下河垂钓,林间咏赋,田间插禾,哈哈哈,舅兄只怕又是悠然自得的陶翁!
朱酉己也是欣慰不已,他替三郎考试作保,不成想保出个小三元!他的妻子马上就要临盆,而他八月将要参加乡试。云城里再也听不见他朱酉己克六亲的传闻。
酒足饭饱后,客人们纷纷告辞。回家后,教育自家的孩子才是首当其冲。不好好读书的儿郎,就送去胡家村,帮胡财主学种田种地砍柴禾。
胡家村之后真的有不少城里的儿郎来体验小三元的农家生活。
三郎的启蒙夫子任重也出名了,曾经县学任夫子的书童,竟然教出了小三元!
任重没有出席学生的功名宴,他对少爷的追思减轻了不少。任重他现在有了新的忧思,胡氏学堂里像三郎般会读书的儿郎几乎没有,他为这事愁白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