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15日,江州。
连续几日的阴霾寒冷终于被一轮冬日暖阳驱散。
金色的阳光如同温柔的纱幔,铺洒在江州这座正在悄然苏醒的城市上,照得人身上暖洋洋的,连带着心情也拨云见日,格外舒畅。
江边的寒风似乎都柔和了几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久违的、慵懒的安宁。
在毗邻江州国际联合化工厂区大门外,一家看起来有些年头的小面馆里,正是早餐时分,人声鼎沸。
浓郁的骨汤香气、油炸点心的焦香、还有食客们嗦粉喝汤的声响,交织成一幅充满市井烟火气的画面。
靠窗的一张略显油腻的木桌旁,明朗和沈若兰相对而坐。
明朗穿着一件厚实的黑色皮夹克,衬得他身形挺拔,即使是在这嘈杂的小店里,也难掩那份与周遭环境略有出入的锐利气质。
他面前的桌上,摆着一碗吃了一半的牛肉面,红油汤底,香气扑鼻。
而他对面的沈若兰,则小口啜饮着温热的豆浆,手里拿着半根炸得金黄酥脆的油条,阳光透过玻璃窗,恰好落在她清秀的脸庞上,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
“这家店味道不错吧?老字号了,别看样子普通,用料实在。”明朗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用筷子夹起面条,动作自然而利落。
“嗯,很好吃。”
沈若兰点点头,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
自从那日江边与包建国一番“惊心动魄”的价格博弈后,她能感觉到明朗心情不错,项目以2580万的价格和8个月的惊人工期敲定,仿佛卸下了他心头的一块大石,连带着整个人的气场都松弛了不少。
这种松弛,在他身上是罕见的。
然而,这份早餐的宁静并未持续太久。
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打破了这片刻的温馨。
明朗微微蹙眉,从皮夹克内侧口袋里掏出他那部当时还算是稀罕物的诺基亚高端商务手机,看了一眼来电显示——许晚晴。
他按下接听键,声音平稳:“喂,晚晴。”
电话那头,传来许晚晴略显激动却依旧保持着职业素养的声音,透过听筒,隐约能感受到那份压抑不住的喜悦:“小明!好消息!生产线那边,tFt手机屏幕的良品率,经过这段时间的调试和优化,已经稳定爬升,超过了我们预设的基准线!第一批成品,刚刚正式下线了!”
即便是以明朗的沉稳,听到这个消息,眼中也不由得爆出一缕精光!
他握着手机的手指微微收紧,但语气依旧控制得极好:“确定吗?数据核实过了?”
“核实过了!我和钱胖子、欧阳他们都在现场盯着,反复测试了三批抽样,各项参数都达到了设计要求,良品率维持在85%以上,完全具备了小批量试产的条件!”许晚晴的语气十分肯定。
“好!很好!”明朗连说了两个好字,虽然声音不大,但那份由内而外的振奋,却让对面的沈若兰清晰地感受到了。
她知道,这一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突破。
“我马上过来。”明朗说完,利落地挂断了电话。
他放下手机,抬头看向沈若兰,脸上的神色已经恢复了平时的冷静,但眼底跃动的那簇火苗,显示着他内心的不平静。
他快速地对沈若兰说:“玻璃厂那边有好消息,tFt屏幕生产线量产了。等下我送你去酒店工地,你盯着包建国,让他务必按照我们敲定的方案和进度施工,一寸都不许偏差,工期一天都不能拖!”
“好啊!”沈若兰乖巧地点头,心里也为明朗感到高兴。
她虽然不完全了解tFt屏幕的具体技术细节,但她明白,这一定是明朗庞大商业布局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明朗几口扒完剩下的面条,掏出钱包扔下几张钞票:“老板,结账,不用找了。”说完,便起身拿起搭在椅背上的围巾。
沈若兰也赶紧喝完最后一口豆浆,拿起自己的手提包跟上。
两人走出面馆,冬日暖阳扑面而来。
明朗那辆红色的宝马Z4就停在路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吸引着路人的目光。
他拉开车门,动作流畅地坐进驾驶室,沈若兰也迅速坐进副驾。
引擎发出一声低沉的咆哮,Z4汇入车流,朝着江澜国际大酒店的建设工地驶去。
工地距离面馆并不算太远,位于老码头沿江区域。
此时,工地已经完成了前期的清理和平整工作,几台打桩机已经就位,包建国的施工队显然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始动了起来。
红色的Z4停在工地入口,引来了不少工人的侧目。
明朗没有下车,只是摇下车窗,对沈若兰最后叮嘱了一句:“记住,原则性问题不能让步。有任何包建国拿不定主意或者想耍滑头的地方,立刻打电话给我。”
“放心吧,明总,我知道该怎么做。”沈若兰认真地点点头,推开车门下了车,朝着临时搭建的项目部办公室走去。
她纤细的身影在庞大的工地背景下显得有些单薄,但步伐却异常坚定。
经过上次的谈判,她也成长了不少,深知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
目送沈若兰走进项目部,明朗不再停留,方向盘一打,Z4调转方向,朝着江州玻璃器皿厂的方向疾驰而去。
玻璃厂与化工区和酒店工地都相距不远,这也是当初明朗选择这里作为其高科技产业布局据点的重要原因之一。
很快,那熟悉的、带着些许苏式建筑风格的老厂区大门就出现在眼前。
与以往略显沉寂的氛围不同,今天的厂区似乎也注入了一丝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