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指尖划过监控屏边缘,将两个移动光点的追踪频率调至最高。运输队正沿着预定路线缓慢推进,车轮碾过碎石路面发出细碎声响,通过微型麦克风传入她的耳机。另一枚红点停在水厂外围废墟后方已有十七分钟,热成像显示那人始终半蹲着,姿势未曾改变。
她按下通讯键,声音压得极低:“b组,信标残片按计划遗落在第三岔口。”
“收到。”伪装队员的声音从耳机里传来,几乎被风声盖过。几秒后,车载记录仪画面晃动了一下,一枚金属外壳的碎片从工具箱缝隙滑出,滚落在泥泞路面上,在昏暗天光下泛着微弱反光。
林晚盯着屏幕,目光锁定那处静止的热源。三分钟后,热影微微一颤,开始移动。那人绕过断墙,脚步轻缓地靠近岔口,弯腰拾起残片,动作熟练得不像是临时起意。他没有立刻离开,而是背身蹲下,用袖口擦拭表面,似乎在确认内容。
“信标数据已被读取。”技术组传来简短通报。
林晚点头,没说话。真正的试探才刚开始。她取出便携终端,调出地下信号波动图谱。交汇点深处的能量输出依旧稳定,但频率间隔比白天缩短了零点六秒。设备在加速运转,而敌人也终于露出了触角。
夜色渐浓,运输队继续前行。林晚靠在观测站内侧的水泥柱旁,外套裹紧肩膀。铁皮屋顶被风吹得轻微震颤,但她注意力全在屏幕上。追踪者已重新隐入废弃厂区阴影,与另一名接应人员汇合,两人交换了什么物品后分头撤离。
她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精神力缓缓凝聚,视野再度睁开时,瞳孔深处掠过一丝极淡的银光。“心灵洞察之镜”开启。
这一次,她并未凝视双眼,而是将感知投向其中一名正疾步穿行于断巷的黑衣人。能力透过稀薄的精神场触及对方意识,短暂捕捉到几帧混乱却强烈的思绪——
“……坐标确认,不是虚报。”
“上级要立刻知道这批货的真实去向。”
“准备在第七段隧道设伏,切断补给线。”
信息如水流般涌入脑海,又迅速退去。林晚睁开眼,额角渗出一层薄汗。这是今日第三次使用能力,太阳穴突突跳动,像有细针在里面轻轻扎刺。她抬手揉了揉眉心,将刚才获取的情报录入加密日志。
诱敌成功。
她立即切换频道,通知工程组:“静默传感器全部转向西北方向,重点监测旧地铁七号入口周边三十米范围内的震动与电磁异常。”
“明白。”回应很快传来,“已经调整两台设备角度,预计五分钟后完成校准。”
林晚重新看向主屏。运输队已驶入东岸最后一段开阔地带,再往前就是连接老城区的地下通道入口。按照计划,他们将在那里短暂停留,模拟车辆故障检修,进一步延长暴露时间。
风从破窗灌进来,带着泥土和锈蚀金属的气息。她没动,手指悬在操作键上方,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此刻她不能有任何差错,哪怕一次误判都可能让整个布局崩塌。
苏悦的消息在这时接入私密信道:“灰桥答应接单,但要求提前支付百分之三十信用点作为担保。”
林晚回了一句:“按协议执行,保留凭证。”
她没多解释。外交线是另一条战线,必须同步推进。物资迟早要来,而他们需要让敌人相信,云都仍在为生存挣扎,而不是悄然布网。
运输队的灯光在远处忽明忽暗。林晚放大画面,看到驾驶员故意拍打引擎盖,另一人打开后备箱翻找工具,表演得毫无破绽。两名队员配合默契,连动作节奏都经过反复演练。
就在这一刻,西北方向的监测系统弹出警告:地下二十六米处,出现短暂电流脉冲,持续时间不足一秒,强度却超出日常背景值八倍。位置正是旧地铁七号入口下方。
她心头一紧。
这不是普通的能量泄露。那是某种设备启动前的预热反应。
她立刻调出城市管网图,比对脉冲发生点与“蚀影会”遗留系统的匹配度。结果跳出时,她呼吸微滞——该节点曾是战前能源调度中枢的一部分,负责向多个隐蔽实验区供电。档案编号与N-7无人车发现的齿轮符号属于同一序列。
对方不仅上了钩,还在准备反击。
林晚迅速下令:“所有外围单位保持原定行动,不得变更路线或提速。工程组注意,若再检测到类似脉冲,立即记录波形特征,不要触发反向追踪程序。”
她不想打草惊蛇。现在还不是收网的时候。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运输队完成“检修”,重新启动车辆,缓缓驶入地下通道。监控画面随之切换为内部摄像头视角,昏黄灯光映照着斑驳墙壁,车轮摩擦地面的声音变得沉闷。
林晚盯着那两个红点。一个平稳前行,另一个则悄然贴近,距离缩短至三百米以内。追踪者正在跟紧猎物,却不知自己也成了猎物的一部分。
她取出一支笔,在记录本上画下一条横线,标记脉冲出现的时间点,又在旁边写下“共振风险”。如果对方真打算利用地下网络引发局部异变,那么这次伏击很可能会伴随环境干扰。她必须确保运输队能在不引发大规模塌陷的前提下安全脱身。
耳机里传来技术员的汇报:“第七段隧道内温差升高一点二度,空气流速略有增加,疑似有人为通风迹象。”
林晚眼神一凝。他们在清空隧道,为行动做准备。
她伸手按下广播键,准备通知运输队提前启动应急预案,手指刚触到按钮,却又停住。
不能急。
如果现在提醒,反而会让敌人察觉异常。她只能相信队员的专业素养,让他们按原计划走完流程。
她转而调出备用方案界面,将三条应急路线逐一检查。其中一条经过废弃排水管,虽然狭窄但结构稳固,必要时可作为突围通道。她在地图上标出几个关键转折点,备注“手动开启闸门”。
外面风更大了。观测站的铁门吱呀作响,她起身将其固定,顺手拉紧兜帽。屏幕上的运输队已进入隧道中段,速度未变。追踪者的红点则停留在入口外五十米处,似乎在等待后续指令。
林晚再次闭眼,尝试最后一次感知。精神力勉强延伸出去,触及那个静止的身影。瞬间,她捕捉到一丝焦躁情绪——“为什么还没收到下一步命令?”
紧接着是一段模糊指令:“等信号中断后再动手。”
她睁开眼,迅速记录。
敌人在等一个时机。而这个时机,很可能与地下设备的运行周期有关。
她调回能量波动图,仔细比对脉冲间隔。前三次分别为四十七秒、四十五秒、四十三秒……正在递减。若趋势不变,下次触发将在三十秒内。
她看了眼运输队的位置。距离最窄路段还有不到两百米。一旦进入那里,逃生空间将大大压缩。
不能再等。
她按下通讯键,声音冷静:“b组,启动预案二,减速靠右,准备转入辅道。”
话音落下,运输车尾灯突然闪烁两下,随即缓缓向右侧偏移。车身擦过墙角,激起一片尘灰。下一瞬,隧道顶部一块松动的混凝土轰然坠落,砸在刚才行驶的路面上,碎石飞溅。
林晚盯着屏幕,手指紧扣操作台边缘。
他们差点就晚了一步。
运输车顺利拐入排水管通道,画面随即中断。林晚知道这是预定安排,为避免信号暴露,进入辅道后所有外部通讯将暂时关闭。
她调出地下传感器阵列,紧盯西北方向的数据流。
脉冲再次出现,这次持续时间更长,达到一点三秒。紧接着,监测系统报警:第七段隧道内壁出现细微裂痕,位移幅度正在扩大。
他们在制造塌陷。
林晚缓缓呼出一口气,将所有数据归档。诱敌的第一步已经完成。敌人不仅确认了假情报的真实性,还暴露了自己的行动模式和部分据点位置。
她拿起记录本,在最后一页写下一行字:“脉冲周期逼近临界,敌方即将采取实质性打击手段。反击窗口,正在开启。”
屋外,风卷起沙尘拍打着铁皮墙面。监控屏上,一个红点仍在原地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指令。
林晚盯着它,指尖轻轻敲击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