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的晨光刚漫过县城的老街,带着晨露的凉意和泥土的清新。
小灵赶着村里的小三轮车。
车斗里码得整整齐齐的玉米还裹着半截翠绿的外衣,露出来的玉米粒像撒了层碎金,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按照村里的安排,今天要把最后一批秋玉米拉去城里售卖。
她特意起了个大早,把车斗擦得干干净净,还在玉米堆旁放了束从自家院子摘的野菊,黄灿灿的,倒和玉米的颜色相映成趣。
到了老街的集市口,小灵选了个靠近老槐树的位置停下。
这里是她常来的地方,树荫能挡住正午的太阳,过往的行人也多。
小灵从车斗里搬出几块旧木板。
边角被磨得圆润,看不出当初的粗糙——熟练地搭成一个半人高的小摊,又从包里掏出块棉布铺在上面。
小灵蹲下身,将玉米一个个摆好。
每一根都顺着棉布的纹路放,玉米粒朝向一致,连露出的玉米须都轻轻捋顺,像是在摆弄什么珍贵的艺术品。
明明只是简单的小摊,却因为这份细致,和周围随意堆放的蔬菜摊、水果摊比起来,多了几分不一样的温柔。
忙完这些,小灵直起身,抬手将垂到脸颊的几缕碎发别到耳后。
小灵的长发总是扎成一个松松的马尾,发尾微微卷曲,随着动作轻轻晃动,几缕没扎住的细发贴在脸颊上,沾着晨露,透着股清爽。
小灵没怎么打扮,就穿了件粉色的碎花衬衫,领口绣着小小的栀子花,下身是条浅灰色的棉布裙,裙摆到膝盖上方。
走动时会轻轻扬起,脚上是一双洗得发白的白色运动鞋,鞋边沾了点泥土,却干干净净。
这样简单的衣着,穿在小灵身上却格外合身,衬得她身形纤细,又透着股利索劲儿。
集市渐渐热闹起来,行人的脚步声、商贩的吆喝声混在一起,充满了烟火气。
小灵站在摊前,双手轻轻搭在摊位边缘,每当有人经过,她就会露出一个甜甜的笑,声音清亮却不喧闹。
“阿姨,叔叔,要不要尝尝玉米?”
“刚从地里掰的,煮着吃最香了!”小灵的眼睛特别亮,像浸在晨露里的星星,每当说起玉米,眼底就会闪烁着细碎的光。
那是对自己的肯定,也是对客人的真诚。
有路过的阿姨停下脚步,拿起一根玉米打量,小灵就耐心地解释:“这是晚熟的糯玉米,不是那种特别甜的。”
“但嚼着有劲儿,还带着股玉米本身的香味,您要是不放心,我这有煮好的样品,您先尝尝。”
说着就从旁边的保温桶里拿出一根剥好的玉米,递过去时,手指还轻轻擦了擦桶沿的水珠,生怕沾到客人手上。
等客人接过玉米品尝时,小灵就会站在一旁,双手轻轻攥着衣角,眼神里满是期待,像个等着被夸奖的孩子。
要是客人皱着眉没说话,小灵就会小声问:“是不是不合口味呀?没关系,您再看看别的也行。”
可大多时候,客人都会笑着点头。
“嗯,这玉米不错,有小时候的味道!”
每当这时,小灵连忙拿起袋子帮客人装玉米,还会多放一根:“阿姨,这根您拿着,回去给孩子尝尝。”
“我们村的玉米没打农药,放心吃。”
其实小灵的玉米确实不是集市里最甜的,也不是最大的,但每个买过的人都会再来。
因为他们吃得到玉米里的软糯,更感受得到小灵的热情。
那热情藏在她递玉米时的小心,藏在她解释时的耐心,也藏在她听到夸奖时的真心笑容里。
阳光穿过老槐树的枝叶,洒在小灵的马尾上,洒在金黄的玉米上,也洒在每个客人的心里,带着一股让人安心的温暖。
夕阳最后一抹橘红被天边的暗蓝吞没,老街的喧嚣像被按下了减速键,渐渐淡了下去。
原本挤满行人的石板路,此刻只剩下零星的身影,提着菜篮的阿姨、收摊的商贩,脚步声在空旷的街道里荡出浅浅的回响。
街角的灯箱一个个亮了起来,暖黄的光透过玻璃罩子,在地面投下圆圆的光斑,把小灵的玉米摊也笼进一片温柔的光晕里。
小灵抬手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肩膀,看着摊面上仅剩的几根玉米,眼底露出一丝满足的笑意。
她先把那块蓝底蔷薇棉布小心地叠起来,指尖拂过布料上的针脚,动作轻得像怕碰坏了什么宝贝,然后将布放进随身的布袋里。
这布陪她摆了整个天的摊,边角已经磨软,却依旧干净。
接着,小灵蹲下身,把剩下的玉米一根根放进竹篮。
每放一根,都轻轻捋掉沾在玉米须上的碎渣,仿佛在安抚这些陪伴了她一天的伙伴。
旧木板搭建的小摊拆起来很顺手,她先取下横向的木板,再叠起两侧的支架,动作熟练得像是演练了千百遍。
木板上还留着玉米的清香,混着白天阳光的味道,她用布擦了擦板面上的灰尘,才把它们放进三轮车的车斗里。
最后,小灵拿起那个洗得发白的旧式帆布背包把竹篮、保温桶和工具一一装进去,拉上拉链。
她还特意检查了两遍,生怕路上掉了东西。
一切收拾妥当,小灵直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尘,从车斗里拿出一顶浅灰色的布帽。
帽子边缘有些卷边,却是她特意带来的,夜里风凉,能护住耳朵。
小灵把帽子轻轻扣在头上,调整了一下帽檐,又拉了拉背包的肩带,确保背得稳当。
然后,小灵跨上小三轮车,双脚轻轻蹬了一下踏板,车子缓缓向前移动,车轮压过石板路,发出“吱呀吱呀”的轻响。
像是在和老街道别。
暮色越来越浓,小灵的背影渐渐融入暗蓝的天色里,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轮廓,随着三轮车的晃动慢慢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