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谢父亲。”月平在心中默念,同时调动“意”气,对着石眼传递自己的决心:“父亲,您放心,我会继承陈家的守护之道,守住豆腐堰,守住您和列祖列宗用一生守护的家园。
我会像您一样,将‘气脉’的每一处变化都记在心里,用‘意’气与灵体共生,让豆腐堰永远安宁。”
石眼的光芒微微闪烁,仿佛在回应他的决心。
紧接着,山灵老山羊的意志传来,带着好奇与赞叹:“小友,这是你父亲的‘望眼’吧!
难怪撞杆山的‘生息脉’与水洞子的‘气脉’总有着莫名的呼应,原来早有你父亲的‘意’气在搭桥!
有这‘望眼’在,未来任何邪祟异动都逃不过咱们的眼睛,豆腐堰可高枕无忧了!”
水灵老鸭婆的意志也随之传来,带着温和的共鸣:“这‘望眼’的‘气脉’与水脉完美契合,咱能借助它的力量,将水脉的净化范围扩大三倍!
以后堰塘的水会更加清澈,生灵也会更加繁盛,三百年前的景象,很快就能重现了!”
话音刚落,石眼突然微微眨动了一下——眼睑缓缓垂下又抬起,淡金色的光芒从瞳孔中溢出,顺着水洞子的“气脉”通道扩散开来。
原本围绕在水洞子周围的“气脉”瞬间变得更加活跃,淡蓝色的水脉与淡绿色的“生息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道巨大的“气脉光环”,将整个豆腐堰笼罩其中。
月平突然想起自己独创的“五境划分法”——这是他在无数次修炼与实战中,结合陈家传承与自身感悟总结而出的境界体系:术之上有法,法之上是道,道之上是意,意之上是情。
寻常石匠能以“术”雕琢石头,让石头具备基础的形态与功能,这是最基础的“术境”;精通石匠术者,能以“法”赋予石头简单的“气脉”,让石头具备稳定“气脉”的作用,这是“法境”;
而父亲将自身守护家园的“道”,即陈家世代坚守的“护堰之道”融入石头,让石头承载“道”的意志,这是“道境”的体现。
更难得的是,父亲还将自身的“意”,对家园的执念、对子孙的期许注入其中,让石头拥有感知“气脉”、传递意志的能力,这已达到“意境”的层次——“意境”并非单纯的“意”气强大,更在于能让“意”与万物共鸣,将意志转化为实际的守护力量,父亲的“望眼”便是“意境”的最佳体现,无需主动操控,便能自主感知、自主守护。
而这只石眼最精妙之处,在于它蕴含的“情”——那是父亲对豆腐堰的深情、对家族的温情,虽未直接显露,却藏在“意”气的每一丝波动里。
月平能感受到,石眼的“气脉”在遇到邪祟时会变得锐利如刀,在遇到自己时却会变得温和如溪,在遇到灵体时则会变得包容如海,这份因对象不同而变化的“气脉”特质,正是“情”的体现,也是“意境”之上“情境”的雏形。
“原来父亲早已达到这般境界。”月平心中满是敬佩。
他之前总以为父亲只是精通石匠术的普通人,如今才明白,父亲早已将“意术”融入生活的每一处,用最朴素的方式,践行着陈家意者的使命。
父亲或许从未刻意追求境界的提升,却在日复一日的守护中,自然而然地触摸到了“情境”的门槛,这份“以守护为道,以情意为意”的境界,远比单纯的“意”气强大更令人动容。
就在这时,远处的守鱼棚传来哥哥月龙的呼喊声:“月平!堰塘的水变清了!好多小鱼游过来了!”声音中满是激动与喜悦,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脆,在夜色中回荡。
月平调动“意见”望去,只见哥哥正蹲在岸边,双手捧着一捧清澈的堰水,脸上满是惊喜——水从他的指缝中流出,泛着淡淡的蓝光,水底的鹅卵石清晰可见,几条银白色的小鱼在他手边游动,一点也不怕人。
周围的村民也被动静吸引,纷纷举着灯笼来到堰塘边,看到恢复清澈的堰水与游动的小鱼,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欢呼声与笑声在豆腐堰上空回荡,如同庆祝盛大的节日。
“太好了,堰塘终于恢复正常了!”
“以后又能在堰塘里捕鱼、洗衣了!”
“多亏了月平,还有陈家的守护啊!”
村民们的话语带着感激,月平听在耳中,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知道,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是邪祟的清除,更是陈家守护传承的延续,是意者与灵体共生的胜利。
他抬头望向天空,月亮依旧明亮,星星闪烁着光芒,撞杆山的“生息脉”与豆腐堰的水脉在夜色中交织,形成一道美丽的“气脉彩虹”,仿佛在庆祝这场守护的成功。
月平深吸一口气,感受着周身流动的“气脉”——山灵的“生息脉”带着生机,水灵的水脉带着温润,父亲“望眼”的“意”气带着守护,三者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道温暖的屏障,将豆腐堰牢牢护住。
他知道,这不是守护的终点,而是新的开始。
未来或许还会有新的邪祟出现,新的危机降临,但他已不再畏惧——因为他有父亲留下的传承,有山灵水灵的陪伴,有村民的信任,更有心中那份永不熄灭的守护信念。
他会像父亲、太爷爷,以及陈家世代的意者那样,用一生践行“护堰”的誓言,让豆腐堰的“气脉”永远纯净,让忧乐沟的生灵永远安乐,让这份守护的传承,在岁月中永远延续下去。
冬夜的寒风如同无形的刀刃,掠过豆腐堰的堤埂,卷起地面的细碎冰碴。
这些冰碴是昨夜低温凝结而成,棱角分明,带着堰水的阴寒,打在月平的粗布衣襟上,发出“沙沙”的轻响,如同春蚕啃食桑叶,又似细沙摩擦皮革。
他伫立在水洞子顶端,双脚稳稳踩在第九层石塞子上,石塞子表面的“守脉纹路”泛着淡金色的微光,纹路呈螺旋状,从中心向外扩散,如同水洞子的“气脉”脉络,将一丝暖意顺着鞋底传递到他的四肢,却抵不住周身因持续撬动堰塘而产生的“气脉”震颤——丹田中的“意脉核心”如同过载的熔炉,每一次运转都带着灼人的热度,沿着经脉扩散到四肢百骸,让他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汗珠在寒风中瞬间凝结成细小的冰晶,挂在眉梢,如同点缀的碎钻。
要撬动的不仅是豆腐堰的“气脉”整体,更是陈家数百年守护的尊严——这份重量如同九重山岳压在肩头,让他的心神与意志都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他能清晰地感受到,每一次向箭杆注入撼山意,陈家祠堂方向便传来一丝微弱的“气脉”共鸣:那是太爷爷陈守山留下的“护堰意”,带着对抗“黑雾妖”的坚韧;是爷爷留下的“守脉意”,带着修缮堰塘的执着;是大伯留下的“破邪意”,带着对抗邪祟的无畏。
这些意志如同沉睡的先祖在默默回应,既是鼓励,也是考验,提醒他不可辜负家族的传承。
他的指尖因过度用力而泛白,指节微微凸起,如同嶙峋的山石,握住“意锏”的掌心沁出的冷汗,在锏身的“镇邪符文”上凝成细小的水珠,水珠刚一接触符文,便被符文释放的“气脉”能量瞬间蒸发,化作一缕淡白色的雾气,消散在夜色中。
他只能疯狂地消耗心神食粮来支撑——这些泛着淡金色的颗粒从心仓中源源不断地调出,如同溪流汇入丹田,形成一道金色的“气脉”洪流。
每一粒心神食粮都直径约三毫米,表面光滑圆润,泛着温润的光泽,如同被月光浸润的珍珠,捧在意识海中能清晰感受到淡淡的暖意,如同握着一杯刚沏好的温热蜂蜜水,暖流顺着意识海蔓延,驱散因消耗过度产生的疲惫。
这些食粮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月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修炼的结晶:
每天清晨天不亮,鸡叫头遍时,他便会披一件厚棉袄,坐在豆腐堰边的老槐树下,面对东方,双目微闭,吸收日出时的“朝阳正气”。
此时的“气脉”最纯净,带着新生的生机,如同刚破土的嫩芽,能让心神食粮蕴含鲜活的活力,在后续消耗时不易产生反噬;
傍晚日落时分,夕阳将堰塘染成金红色,他会在院子里的石磨旁打坐,接纳晚霞的“平和之气”,此时的“气脉”最稳定,如同平静的湖面,能沉淀修炼时产生的杂念,让食粮的“意”气更纯粹,如同过滤后的泉水,不含一丝杂质;
深夜万籁俱寂时,他会悄悄潜入豆腐堰的浅水区,让身体与水脉完全接触,湖水的凉意顺着皮肤渗入体内,却在“气脉”的运转下转化为温润的能量,感悟水脉的“温润之气”——豆腐堰的水脉承载着千年的守护记忆,见证了陈家世代的坚守,能让食粮多一份柔韧,如同被水浸泡的竹条,既有韧性,又有力量。
无需刻意记录消耗数据,月平的“意见”能精准捕捉到每一粒食粮的转化过程:每秒约有五十粒心神食粮在丹田中转化为“意”气,注入“意脉核心”,而在寻常修炼时,每秒最多只能转化三十粒。
这并非单纯的数量差异,而是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暗中相助:撞杆山的“生息脉”如同绿色的溪流,顺着“意菅”的“气脉通道”源源不断地输送生机,每一缕“生息脉”都带着草木的清新,滋养着他的“意脉核心”,让转化效率提升三成;
水灵老鸭婆的水脉如同蓝色的轻纱,紧密包裹着他的丹田,形成一道“气脉屏障”,减缓“意”气的自然流失,让每一丝“意”气都能精准作用于撬压;
更重要的是,父亲留在望眼中的“意”气在与他产生深度共鸣,如同催化剂般,加速了心神食粮的转化效率,让金色的“意”气在丹田中快速积累,形成稳固的“气脉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