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高效补充,也是他对“天之道”的独特领悟所带来的馈赠。
这份领悟,是月平九岁时在守鱼棚静坐时悟透的。
那时他刚上三年级,放学后便会背着书包跑到守鱼棚,帮哥哥整理渔网,闲暇时便捧着太爷爷留下的《陈氏气脉手记》,坐在稻草堆上,借着煤油灯昏黄的微光,一字一句地研读。
手记的纸张早已泛黄,边角磨损严重,却依旧散发着淡淡的墨香,记载着陈家先辈对“气脉”的理解与守护的心得。
当看到“损有余而补不足”一句时,他却生出了与典籍注释不同的见解:
世人多认为“损有余”是削减自身多余的力量,去填补他人或事物的空缺,“补不足”是用现有的资源,弥补过去的亏空或缺陷,可月平却觉得,真正的“天道”,应是在“损耗”中创造“盈余”——如同农夫耕种,春天播种一粒种子,付出数月的汗水与时间,除草、施肥、浇水,看似不断“损耗”精力,秋天却能收获百粒粮食,这便是“损耗”中的“盈余”,是劳动带来的增值;
如同他修炼“意”气,每天消耗心神与精力,看似在“损耗”自身,最终获得的“气脉”力量不仅能滋养自身,还能帮助灵体对抗邪祟,守护家园,让忧乐沟的生灵免受侵害,这也是“损耗”中的“盈余”,是守护带来的价值。
正是这份领悟,让他放弃了对“无氧无溃呼吸术”“无食无刻生精术”的过度精炼。
他曾在十岁时尝试修炼这两种术法:“无氧无溃呼吸术”需在水下闭气,通过特殊的呼吸节奏快速吸收“气脉”,却容易让“意”气变得驳杂,如同装满杂物的容器,看似饱满,却难以精准操控;“无食无刻生精术”需通过冥想持续产生“气脉”,却容易导致“意”气虚浮,如同未夯实的土墙,看似坚固,却经不住外力冲击。
于是,他转而专注于心神食粮的积攒与“意”气的纯粹性,将每一丝“气脉”都转化为最纯净的心神食粮,储存在心仓中,日积月累,竟创造出了“越用越多”的奇迹——
每当他消耗心神食粮时,在撞杆山“生息脉”与豆腐堰水脉的双重共鸣下,天地间的微弱正气会被主动吸引,转化为新的心神食粮,补充到心仓中。
例如,他消耗一千粒心神食粮用于撬压堰塘,天地间的正气便会转化为一百粒新的食粮,存入心仓,虽然数量不多,却能积少成多,让他的储备始终保持在安全线以上。
这种“消耗-补充-盈余”的良性循环,为他成为意者铺就了独一无二的道路,让命运的齿轮朝着守护家园的方向稳步转动,从未偏离。
此刻,心神食粮如流水般注入丹田,在撞杆山“生息脉”的强大压榨下,月平虽感身体吃力——手臂因持续向箭杆注入撼山意而微微颤抖,肌肉的酸痛顺着手臂蔓延到肩膀,双腿因支撑堰塘的重量而发酸,脚掌甚至有些麻木,却精神始终昂扬,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那是守护家园的信念在支撑,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照亮着他前行的道路,让他在疲惫中始终保持清醒。
他能清晰地“看见”,豆腐堰的生灵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他加油:
水底的鱼虾围绕着水洞子快速游动,形成一道道银色的“气脉”轨迹,释放出微弱的水属性“气脉”,如同细小的溪流,汇入他的“意”气洪流;
岸边的芦苇在寒风中摆动,细长的叶片相互摩擦,传递着坚韧的意志,仿佛在说“坚持住,我们与你同在”;
甚至连堤埂上的野草,都在“气脉”的滋养下,释放出一丝微弱的绿意,象征着生机与希望,如同黑暗中的点点星光,汇聚成守护的力量。
他的目光紧紧锁定在石塞子上的望眼,那只深褐色的瞳孔依旧目无表情,如同平静的湖面,不起一丝波澜,昏黄的眼白泛着玉石般的温润,如同未经打磨的和田玉,带着天然的厚重感,沉淀着岁月的沧桑。
望眼既无暴怒的戾气,也无愤慨的波动,却在持续的撬压下渐渐发生变化:瞳孔原本呈圆形,如同满月,此刻却变得越来越窄、越来越长,如同一条细线,眼白中的“气脉”纹路也随之变得密集,如同蜘蛛网般环绕着瞳孔,每一条纹路都泛着淡金色的光芒,如同细小的河流,在眼白中快速流动。
这并非愤怒的表现,而是在无声地传递着某种警示——月平能清晰地“读懂”其中的含义:望眼在提醒他,撬动的节奏需放缓,避免因过度用力而损伤豆腐堰的“气脉”根基,毕竟堰塘的“气脉”如同人体的血管,一旦受损,恢复起来极为困难;
同时,这也是在考验他的决心——是否能在巨大的压力下保持清醒,把握好守护与拆解的平衡,是否真的有能力承接起陈家的传承,成为豆腐堰新的守护者。
“终于要成了。”月平心中一动,嘴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眼中的疲惫被兴奋取代。
他能清晰地感知到,豆腐堰的“气脉”整体正在缓缓抬升——并非局部的水面上涨,而是整个堰塘连同地下数十米的“气脉”脉络一同上升,如同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温柔托举,没有丝毫卡顿。
原本低于水洞子顶端一尺六六的水面,以每秒约一毫米的速度缓慢上升,淡蓝色的水脉在月光下泛着粼粼波光,如同撒了一层碎银,随着水面的上升,逐渐将望眼淹没。
当水面与石塞子齐平时,望眼的瞳孔在水中依旧清晰可见,如同镶嵌在水中的宝石,泛着昏黄的光芒,不受水体的干扰,依旧能精准捕捉周围的“气脉”变化。
唯有水洞子顶端那尺高的“石头楱楱”还孤零零地露在水面上——这“石头楱楱”是父亲去年翻修水洞子时特意留下的标记,由三块从撞杆山深处挑选的“镇脉石”堆叠而成,呈圆锥形,顶端尖锐,能敏锐感知“气脉”的细微变化,如同一个微型的“气脉监测器”。
此刻它如同沧海中的孤岛,坚守着最后的位置,传递着“气脉”稳定的信号,让月平能精准把控撬压的力度,避免出现意外。
他无需四处张望,通过“意鉴”的镜面观,已将整个豆腐堰的变化尽收眼底。
“意鉴”的玉质表面泛着淡淡的绿光,绿光中清晰地呈现出三千六百平方丈水域的全景:水域如同一块巨大的蓝色宝石,在月光下闪烁着柔和的光泽,每一寸水面都在同步上升,没有丝毫起伏,如同被精心打磨的镜面;
四边的堤埂也随之抬升,堤上的野草、灌木如同被无形的力量牵引,根部与土壤一同上升,没有一株植物因抬升而倾倒,甚至连叶片上的露珠都保持着稳定,没有滑落;
甚至塘底的淤泥层也在同步移动,淤泥中的鱼虾、水草都安然无恙,依旧保持着正常的活动,仿佛这场抬升是自然发生的奇迹,而非人为撬动的结果。
而水洞子本身却如同定海神针,既未被堰塘的重量压沉,也未随堰塘整体抬升——它稳稳地扎根在原地,底部深入地下数十米,与撞杆山的“生息脉”紧密相连,形成一道坚固的“气脉支柱”;
顶部的石塞子泛着淡金色的“气脉”光芒,光芒中蕴含着父亲的“意”气,维持着整个堰塘的平衡,如同一位沉默的守护者,默默支撑着这场前所未有的拆解。
月平能清晰地“看见”,水洞子周围的“气脉”形成一道淡金色的屏障,屏障呈半圆形,将水洞子牢牢包裹,将堰塘抬升产生的巨大压力均匀分散到地下的“气脉”脉络中,避免了土壤的塌陷,也保护了堰塘的“气脉”根基不被损伤。
月平心中的猜想终于得到证实——父亲在翻修水洞子时,不仅融入了精湛的“石匠术”与深厚的“意术”,更借助了卦相的神秘力量。
父亲曾在一个雨夜,在堂屋的八仙桌上铺开太爷爷留下的《陈氏卦象手记》,借着油灯的光芒研读,那时月平还小,只记得父亲眉头紧锁,手指在卦图上不断滑动,口中念念有词。
如今想来,父亲正是通过这本手记,推算出豆腐堰的“气脉”节点,将自己的一丝意志化作无形的“气脉丝线”,这些丝线细如发丝,却坚韧无比,如同蛛网般将豆腐堰的水、堤、淤泥、“气脉”编织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形成一道隐藏的“守护阵”。
这“气脉丝线”能承受远超堰塘重量的压力,让整个堰塘在被撬动时,依旧保持结构完整,不会出现局部坍塌或“气脉”紊乱的情况。
若非他能引动撞杆山“生息脉”与水灵水脉的双重力量,形成“山引水应”的格局,根本无法撬动这凝聚了陈家数百年守护意志的堰塘,更别说将其作为自己的成人礼。
这份发现,让他更加明白陈家作为守护者的责任之重——从太爷爷陈守山年轻时对抗“黑雾妖”,手持桃木剑在撞杆山奋战三天三夜,最终清除邪祟,恢复“生息脉”流动;
到爷爷接过守护的责任,在堰塘堤埂出现裂缝时,带着村民日夜修缮,用“石匠术”加固堤岸,确保堰塘安全;
再到父亲翻修水洞子,融入“意术”与卦相,打造出坚不可摧的“气脉核心”,每一代陈家子弟都在为守护豆腐堰付出心血,将自己的“意”气与意志融入这片土地,如同接力赛跑般,将守护的使命代代相传。
仿佛命运的巨手,早已将这份使命刻在了陈家子孙的骨血里,让他们成为豆腐堰与忧乐沟的守护者,世代坚守,从未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