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晚会,以班为单位报名,节目自选。”
纸张贴在公告栏上,边角被风吹起,晃了又落。人群挤成一团,笑声、脚步声、粉笔的味道全压在一起。
阮时苒挤过去看,一眼扫见下面那行小字——
“鼓励原创朗诵、合唱、器乐。”
她心口微微一动。
有人已经开始摩拳擦掌。有人说要唱合唱,有人说要跳集体舞。也有人起哄:“咱们班得拿个拿得出手的。”
笑声往外荡。
她站在一侧,没有开口。
她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不是花活。不是热闹。她适合站在光里,把字一句一句读出来。
那种稳。能压住许多杂音。
午后的小教室光线明亮,窗台落着一层灰。班委把报名表贴在黑板边,拿粉笔点名。
“谁报名?”
安静三秒。
前排有女生拿扇子轻摇,尖声笑:“阮时苒最适合朗诵。她字念得好。”
旁边有人附和:“对啊,朗诵她来。宋同学拉手风琴,给她配个曲子,岂不妙?”
笑声起。尾音发酸。
阮时苒抬起眼,正对上一圈打量。
她没有退。
“行。我报朗诵。”她把名字写上去,粉笔在黑板上摩擦,留下一道白痕。
粉笔收起那一刻,背后有人低声:“她倒真敢。”
“敢有什么用。到台上抖三抖就露馅。”
这些话钻进耳朵里,她没理。握住纸页,把自己准备的文本放进书里。那是她挑了三晚的词句。有风有水。有光有影。不是喊口号。不是空话。
她知道自己要什么。
她也知道那些笑声想要什么。
傍晚操场。风吹得旗子作响。宋斯年把手风琴放在膝上,扣子扣紧,带子斜在肩头。他坐在台阶上,低头调音,神色专注。
阮时苒把本子翻开,站在他侧前一步,先念一小段,换气,再念。
他抬起眼:“字头再压一点。”
她点头。喉间往下沉一点。声音落地。操场的风拐了个弯,绕过看台,像是突然安静。
“再来。”他道。
她继续。嘴唇含住字的边,比白天更慢一寸。
几遍之后,她喉咙发干,手背出汗,耳后潮湿。宋斯年把水壶递过来。她接住,喝一口。凉意顺着喉咙滑下去。
他侧头看她:“紧张?”
“没有。”她把壶递回去,“只是想把它读对。”
他“嗯”了一声,低头又调了两下音键,旋钮轻轻一响,和声像一条细线铺开。
“你站在光里,我在你身下。”
他说得很轻。
她心跳猛的一顿。指尖不受控地收紧。
排练散得晚。操场边只剩几个人影。草地上有潮气。台阶石面凉。
他们背着琴和书回去。夜风把树叶吹得干脆。阮时苒忽然停住。
“词里有一段,我改了两句。”她把纸翻给他看,手指点在边上,“这一处,我不想喊。我想说。”
宋斯年看了一会儿。眉心舒开。点头:“就这样。你说。”
“嗯。”
她把纸收好。脚步继续往前。心里却突然泛起一丝荒唐的欢喜——他没问她为什么改。他懂。
晚会前两天,节目单贴出来。排在他们前面的,是校广播站的人做开场,后面是合唱、器乐、诗朗诵。
她的名字和他的名字并排,出现在一行。像并肩。
消息一传开,走廊里的人都在谈笑。
“看吧,她要站到灯下了。”
“那可得看她能不能撑住。”
也有人故意走近她桌旁,笑容柔软,话却硬:“朗诵啊,不是念课文。台上站不稳,下面一片人,心都要飞。”
阮时苒合上书:“谢谢关照。”
那女生一愣,笑意僵了僵,扭头就走。
她低下眼。心里还是有波动。不是被那句吓。是被提醒了——灯一亮,所有目光都在你身上。心口稍微一松,失误就会趴在麦克风里放大。
她回寝室。坐在床边。把词拿出来,从第一句念到最后一句。每一处停顿。每一次换气。全记在骨头里。
室友进进出出,有人翻箱觅衣,有人照镜涂口红。有人看她坐那儿不动,忍不住啧一声:“真认真。”
她没抬头。把最后一段再读一遍。收纸。熄灯。
黑里她睁着眼。窗外风吹过树梢。风声像低低的鼓点。把心砸得稳。
晚会的后台拥挤。灯片“咔哒”换场,走动的脚步踩得地板吱呀乱响。
节目主持在侧幕前念名单。下一组。再下一组。轮到他们前一组的时候,后台忽然乱了一阵。
“麦怎么不响?”
“线掉了!”
有人弯腰去找。有人焦急地喊。
阮时苒站在侧幕,唇干。视线被强光压住,舞台上像白纸。她握着单页,拇指摩挲纸边,手心微汗。
有人从后面靠近,脚步熟悉。
“别看光。”宋斯年在她耳边低声,“看最后一排的黑影。把字丢给那里。”
她点头。喉咙轻轻一合。心往下压。
工作人员忙完,主持回到台口,笑着圆场:“小小的考验。下面请下一组——朗诵《灯下》,配手风琴。”
掌声响起来。
她迈了一步。迈上去。脚尖踩在木板上,木板回弹轻轻一颤。
麦克风竖在面前。光擦肩而来。热。薄。
她没有立刻说第一句。她先呼吸。
呼吸到第三拍时,手风琴的前奏起了。声音不是闹,是温。像河面轻轻推开第一层水波。
她开口。
第一句很短。落稳。
台下静。
第二句拉长了一些。词在喉间转了个弯,再落下。她能听见自己的心,把每一个字从胸腔里往外推。
第三句落完,手风琴换了和声。她的眼睛去了最后一排的黑影。那一块没灯。像一面湖。她把字抛过去,让它接住,再反回来。
台下依旧静。
她不看第一排那些表情。她不看台边那些站着的人。她只让自己的声音按着节拍走。该停就停。该提就提。
第四段,她把改过的两句说出来。没有喊。没有把尾音抻成标语。她只把字拿起来。放重。落稳。
空气像被这两句压了一下。前排有人背脊往后仰,一点点放松。有人不可察地吸了口气。
她没有笑。她也没有哭。她只是把最后一段完整地说完。最后一个字一点一点收进声带。
琴声收尾。光从她肩上一寸寸退下。
掌声起。先是零星。像雨点。随后密。像风吹满一片树林。
她没有低头深鞠。她只是点了一下头。退后一步。视线扫过侧幕。那里站着的他,眼神很稳。
他们走回后台。有人把手举起来想要拍她肩。有人想来套近乎。也有人仍旧别过脸,仿佛什么都没看见。
她不在意。她只看他。
他没说“很好”。他只把她手中的纸接过去,指尖轻碰一下,像把她从台上热浪里提回来。
“喝水。”他递壶。
她接住。喝一口。凉意落下去。喉咙舒了一寸。
“刚才那两句,”他道,“就该那样。”
她说:“我怕有人说我压着声。”
他看她一眼:“你怕的时候,往前半步。”
她怔住。
那一刻,后台的喧闹模糊成一团。灯在头顶打圈。他的声音像一根钉子,钉进了她心里最松的那块地方。
晚会散得晚。校园路灯一盏一盏亮着,风把旗子吹得猎猎。
他们并肩往前走。脚下踩过落叶。叶脉脆。
远处的宿舍楼里有人开窗,喊人回去。笑声飞出来,碰到树干,散开。
阮时苒抱着水壶走了一段。停住。回头看操场那边,还亮着一点光。晚会最后的节目在收尾。主持在致谢。
她没动。
宋斯年也没催。
静了一会儿,她轻声:“你看过我第一次念?”
“看过。”他道。
“那时不敢向前。嘴唇发抖。心像装了一只鸟。”
“现在不抖。”
“嗯。”
她把壶换到另一只手。手指摩挲金属的凹痕。那痕是她来学校第一天摔出来的。那天她把壶从铺上掉下去,壶背撞在床脚,凹了一点。她一直没换。
她忽然想说点别的。不是晚会。不是朗诵。是这段时间里一直在心口打圈的东西。
“宋斯年。”
“嗯?”
“你每次站在我旁边,我就不怕。”
他说:“我知道。”
她抬头看他。他站在路灯下。脸的轮廓被光切了一道边。眼睛里没笑。他也没有做任何夸张的动作。只是站在那里。像一棵树。
她“嗯”了一声,声音小,沉在喉咙里。
“我不想靠你活。”她又说,“我想自己站住。可我也不想把你推开。”
他侧过身。与她平齐。
风从两人之间穿过去。衣角轻轻碰了一下。像无意。又像刻意。
“苒子。”他说,“我没有要你靠着。你只要记得,我在这儿。”
她低下眼。眼里亮了一点,又暗了一点。像树影下的小水面。风一来就碎。风一停就合。
第二天,校园里传着昨晚的事。有人说她站得稳。有人说她背得熟。有人说她就是会做场面。每一张嘴都在把昨夜的光拆开,掰成不同颜色。
她路过公告栏,脚步没停。
后面有人不快不慢地跟上来:“听说你昨晚被掌声夹到耳朵疼。”
这语气。她不用回头也知道是谁。
那位扇子女孩把扇子“啪”一合,笑容温温:“有些事,一次不算。台上这样,台下那样。人心难测。”
阮时苒站住,回头,看她。
“你说得对。”她道,“一次不算。”
那女孩眼里滑过一丝得色。
阮时苒接着说:“所以我会站第二次。也会站第三次。站到你们看腻。”
女孩的笑卡住。扇骨在她指间咯吱一响。
这声音很细。细到只有她们两人听见。
走廊风从两人中间穿过去。把一张边角卷起的通知纸吹得拍打墙面。
“你真以为有人会一直给你鼓?”
“我以为没人给我鼓也行。”阮时苒道,“我自己会敲板。”
对方的脸色一寸一寸沉下去。
阮时苒没再看,转身离开。
拐过走廊尽头,她轻轻吐了口气。脊背的那股紧慢慢卸下来。掌心仍然出汗。她把手在裙侧抹了一下。手心凉回一点。
对面台阶上,宋斯年正坐着,背一个布包,手指扣在带子上。看见她,站起来。
她走过去,停在台阶底。
他没问走廊发生了什么。他只把包带松开一点。“食堂去吗?”
“去。”
他下台阶。她并肩。
台阶不高。却像跨过了什么看不见的台口。从背后到正面。从背光到光里。
食堂门口排长队。
大锅里热气腾得老高。瓢勺敲边的声音像锣。
阮时苒拿出粮票。
收好。手背沾上水汽。她抬眼正要说话。旁边有人挤过来,埋头往前钻。行列一阵乱。
宋斯年往她身侧挪半步。把她稳在队线里。手指没碰到她。却把那股乱流挡住了。
她偏头看他。他没看她。他看前面的大锅。像一堵墙。又像一个安静的肩膀。
队伍挪动一格。又一格。
轮到他们时,大妈舀满一勺。汤面晃了一下。滴回去一两滴。
大妈抬眼看她:“昨晚念那个,是你?”
她愣了一下,点头。
大妈笑了一点:“好。字落地。”
勺里又添了半勺。放到她盆里。
她下意识要说“不必”。话没出来。大妈已经把勺放回锅里。
她端着盆,往旁边让。心口那一点热竟被这小半勺放大。她低头笑了一下。轻。短。没人看见。
两人坐到窗边。风吹进来。把盆里汤面吹出一层薄薄的雾。
宋斯年吃两口。放下筷子。看她。
“今晚还练吗?”
“练。”
“操场?”
“操场。”
“点灯吗?”
“点。”
他“嗯”了一声。把筷子抬起来。又放下。像想说一件和晚会无关的事。沉一下。他没说。
她看见了。她也没问。
等这一口饭咽下去。等下一口风吹进来。等日子把这件事推到一个适合开口的位置。那时再说。
现在只把碗端稳。把汤喝完。把肩膀沉下去。把脚底挨紧地面。
灯下的影子会被风拉长。风停又短回去。人站在灯下。就只做一件事——不躲。
晚上,操场边的灯一盏盏亮起。跑道圈里有呼吸声。也有鞋底的摩擦声。
她把纸拿出来。对着空看台念一遍。再念一遍。
他坐在台边。手风琴在腿上。手指按键。声音同样不吵。稳。
一段结束。她收纸。抬眼。
“再来?”他问。
“再来。”
声线落下去。灯光落下来。操场风从两人之间穿过。吹动纸页。吹动琴带。
隔着这点风。她忽然确定了一件事——
她并不是被他拽着往前走。她是自己往前走。只是他一直在灯下等她。
等她把自己的光点亮。等她不再怕。等她可以不靠任何掌声把每一个字说对。
“再来。”她自己说。
他“嗯”。
夜色像水。被他们的声音、一句和一声挤出一点波纹。波纹很细。很长。一直铺到看台尽头。无声地没了。
可他们知道。那条纹在。它在。
她站稳。把纸举起。继续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