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03”传回的、关于“刚性死域”吞噬“静默基石”种子并展现出“虚妄之潮”底层特征的发现,像一颗投入精密仪器中的沙粒,瞬间打乱了“星语者计划”的所有节奏。逻辑锚点主控中心内,之前因“共鸣体”出现好转迹象而产生的些许轻松气氛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沉的、近乎战略层面的严峻。
“立刻终止所有针对‘刚性死域’及疑似区域的‘静默基石’播撒程序!”林墨的声音在通讯频道中响起,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所有‘信风舰’重新校准导航参数,将此类区域的规避优先级提升至最高!”
命令被迅速执行。星图上,数十个原本计划前往“刚性死域”边缘执行任务的光点立刻改变航向,如同受惊的鱼群般远离那些危险的坐标。同时,范因斯坦博士开始对所有已播撒“静默基石”种子的区域进行回溯性分析,评估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
分析结果令人忧心。至少有七个之前被标记为“规则僵化”但未确定性质的区域,在接收了“静默基石”种子后,其规则结构的“刚性”和对外排斥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细微但确凿的增强。它们就像被注入了能量的防御节点,变得更加“不近人情”。
“我们不是在播种希望,”吴庸看着分析报告,拳头紧握,指节发白,“我们差点成了给敌人输送弹药的运输队!”
“现在不是懊悔的时候,”凌霜虽然脸色同样凝重,但语气依旧保持着冷静,“关键是,我们发现了它。我们看到了这个……网络的一部分。”
她的用词点醒了所有人。是的,“网络”。如果“刚性死域”是“虚妄之潮”的堡垒或节点,那么它们之间必然存在连接,存在信息与能量的流动。理解这个网络的结构,或许比盲目地播撒“种子”更为关键。
范因斯坦博士的数据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着,他将新发现与之前所有的观测数据结合——包括“虚妄之潮”那铺天盖地的格式化攻击模式、其“观察”状态的扫描路径、以及不同“刚性死域”之间的规则关联性。
一个更加清晰,也更加令人心惊的模型逐渐浮现。
“这不仅仅是一个防御网络,”博士的电子音带着一种揭开真相的冷峻,“这是一个旨在维持特定规则‘生态位’的……主动管理系统。”
全息星图上,代表“刚性死域”(现重新定义为 “秩序堡垒”)的光点被高亮,它们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呈现出一种……战略性的布局。它们往往位于规则“活性”较高的星云、初生恒星区乃至某些远古文明遗迹的周边,如同楔子一样,钉在可能孕育“自发生命秩序”的温床附近,对其进行着持续的规则压制和“消毒”。
而“虚妄之潮”那宏大的格式化意志,更像是这个网络的“中央处理单元”和“快速反应部队”,当某个区域的“异常”(如高活性“共鸣体”或林墨他们这样的“干预变量”)超过本地“秩序堡垒”的压制能力时,它便会启动,进行跨区域的、强力的“清理”。
“我们之前遭遇的攻击,是因为我们对‘回响节点-Alpha’的成功干预,触发了它的‘高优先级威胁’判定。”博士总结道,“而我们现在对‘秩序堡垒’的试探,则可能触及了它更基础的……基础设施。”
这个认知,将“星语者计划”的性质,从一场温和的“布道”,瞬间提升到了近乎 “生态位战争” 的层面!他们不仅要传播新的理念,还要在一个充满敌意的、高度组织化的规则压制网络下,为“自发生命秩序”争夺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小李问道,声音带着一丝无助,“停止播撒?隐匿起来?”
“隐匿只能苟活,无法改变结局。”林墨否定了这个想法,他的眼神锐利如刀,在“蓝图”视角下,他仿佛能看穿那无形网络的脉络,“既然知道了它的存在和运作模式,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行动。”
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分为两步的新策略:
第一步:“地图绘制与弱点探测”。 利用经过伪装的“信风舰”(搭载最基础的规则感知器,尽可能降低信号特征),结合远程规则遥感技术,全力测绘“秩序堡垒”网络的详细拓扑结构,寻找其节点之间的连接“脉络”,以及可能存在的、规则压制力相对薄弱的“间隙”区域。
第二步:也是更具争议的一步——“淬火”提案。 林墨指出,“秩序堡垒”吞噬“静默基石”种子并强化的现象,揭示了一个潜在的特性:它们对高度有序的、接近“设定秩序”的信息,缺乏“免疫”或“排异”能力,甚至会将其识别为“有益输入”。
“如果我们……不是送去强化的养料,而是送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蕴含着内部冲突逻辑的‘信息炸弹’呢?”林墨的提议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冷气。
他设想,编译一种特殊的“种子”,其表层信息结构完美模仿“静默基石”,足以骗过“秩序堡垒”的识别机制,使其被“吞噬”。但其内部,却封装着一个微型的、自毁性的规则悖论,或者一段高度压缩的、关于“自发生命秩序”存在合理性的逻辑论证。当它在堡垒内部被“消化”时,这个核心就会释放,试图从其内部引发规则的混乱、自疑甚至短暂的瘫痪。
林墨将这个危险的武器,命名为 “淬火之种” 。取意于金属锻造中,通过急速冷却(淬火)来改变其内部结构,有时能增强性能,有时则会导致脆裂。
“这太冒险了!”凌霜第一时间反对,“且不说我们能否编译出有效的‘淬火之种’,一旦失败,或者被对方识别,这无异于直接宣战!会引来毁灭性的报复!”
“而且,我们无法预测这会对整个‘秩序堡垒’网络,乃至背后的‘虚妄之潮’核心逻辑产生何种连锁反应。”范因斯坦博士补充道,他的计算模型显示,成功率低得可怜,而不可预测性高得吓人。
“我知道风险。”林墨平静地承认,“但这是目前我们所能想到的、唯一可能主动削弱这个压制网络的方法。我们不可能永远在它的阴影下偷偷播种。总有一天,当‘星语’的影响力扩大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整个网络的警觉和全面镇压。我们必须在那之前,找到制约它的手段,哪怕只是制造一些局部的、短暂的‘混乱’,为我们争取时间和空间。”
他看向凌霜和博士:“‘淬火之种’不是常规武器,它将是最后的手段,是只有在确认某个‘秩序堡垒’对我们至关重要的‘活性沃土’或‘共鸣体’构成直接且迫在眉睫的威胁时,才会考虑使用的‘手术刀’。而且,它的编译需要极其谨慎,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式,让它的内部冲突逻辑,更倾向于引发‘自疑’和‘逻辑停滞’,而非剧烈的、容易被追踪到的爆炸。”
会议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是继续保守地、缓慢地渗透,寄希望于不被发现?还是冒着提前引爆全面冲突的风险,尝试掌握一点点主动?
最终,范因斯坦博士打破了沉默:“……理论上,存在编译出低识别度、高逻辑污染性‘淬火之种’的微小可能性。但这需要时间,需要极其精密的计算,更需要……对‘虚妄之潮’底层逻辑更深入的了解。”
“那就先专注于第一步,”林墨做出了决定,“全力绘制网络地图,寻找间隙和弱点。同时,博士,你牵头开始‘淬火之种’的理论研究和可行性验证。没有我的直接命令,绝不允许进行任何实际测试或部署。”
战略方向再次调整。“星语者”们收回了试图伸向所有区域的触角,开始像潜入敌后的侦察兵一样,小心翼翼地测绘着那张无形而庞大的敌对网络。他们播撒“星语”的行动变得更加谨慎,更加具有针对性,主要集中在已确认安全的“活性沃土”和部分过渡地带。
希望与危机的天平再次摇摆不定。他们知道了敌人并非无形的天灾,而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这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但也带来了……一丝可以思考战略战术的可能性。
战争的形态,从未如此抽象,也从未如此真实。这是一场在规则层面,关于宇宙未来走向的、无声的“生态位战争”。而“淬火之种”,则成为了他们手中一颗沉重而危险的、尚未决定是否落下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