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六年的深秋,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凛冽的北风掠过华北平原,卷起枯黄的落叶,带来刺骨的寒意。然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股不同于自然气候的热流,却在政治的冰层下汹涌奔腾,预示着更加剧烈的动荡即将来临。
北地三省,在陈远雷厉风行的铁腕治理与超越时代的远见布局下,已然呈现出一种迥异于大明其他区域的奇特面貌。一方面,土地改革的深层次推进,虽然伴随着士绅阶层的哀嚎与暗中抵抗,但无数分得田地的贫苦百姓,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产热情,去罗秋粮入库的数字,达到了一个令人瞠目的新高,府库前所未有的充盈。另一方面,以大名府为核心的工坊区,机器日夜轰鸣,新式布匹、铁器、军械如同流水般产出,不仅满足了内部需求,更通过海贸司的船队,远销南洋、日本,换回巨量的白银,支撑着北地的财政体系。而格致大学堂的辩论声与《北地新报》的墨香,则如同涓涓细流,浸润着人们的思想,悄然改变着社会的风气。
陈远,这个名字,在北地百姓心中,是“青天”,是“救星”;在麾下将士心中,是“统帅”,是“信仰”;在数据司、格物院等新兴机构人员心中,是“导师”,是“旗帜”。他的权势与威望,在北地达到了真正的顶峰,宛如砥柱中流,屹立不倒。
然而,在这看似稳固的表象之下,来自四面八方的暗流,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冲击着这根擎天之柱。
北京紫禁城内的猜忌与日俱增。崇祯皇帝在周延儒等人的不断“提醒”下,在各地藩王、勋贵、保守派官员雪片般的哭诉和弹劾中,对陈远的容忍度正在逼近极限。几道语气严厉、隐含警告的中旨,已经秘密发出,要求陈远“收敛行止”、“顾全大局”、“勿使朕为难”。
朝中以周延儒为首的敌对势力,更是加紧了行动。他们不仅利用言官舆论持续攻击,更在暗中编织着更加致命的罗网。与关外后金残余势力的秘密联络似乎在加强;拉拢、分化北地内部非核心官员的动作也变得更加频繁;甚至开始有计划的散播“陈远欲效仿燕王旧事”的恐怖流言,直指其最大的政治软肋——藩王出身与手握重兵。
关外,沈阳。虽然皇太极因黑山峪之败与白水泊被焚之痛,忧愤交加,病情反复,但其弟多尔衮、多铎等少壮派将领,复仇之心炽烈。他们利用明廷内部对陈远的猜忌,不断派出细作,试图与北地内部的反对势力,乃至北京的某些政治力量,建立某种“默契”,以期内外夹击,除掉这个心腹大患。
而在北地内部,土改中利益受损的豪强余孽、思想保守的旧式文人、乃至部分因新政而权力受限的旧官僚,心中的怨恨也如同野草,在暗处滋生蔓延,等待着反扑的时机。
山雨欲来风满楼。
大名府,巡抚行辕书房。炭火盆驱散着秋夜的寒意,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凝重。
陈远、李定国、沈炼、赵顺、林墨、“雷震子”、薄珏等核心成员齐聚一堂。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严肃的神情。
沈炼首先汇报了“听风司”掌握的各方动态,从北京意味深长的中旨,到周延儒一党的秘密串联,再到关外后金的异常调动,以及北地内部一些不安分的苗头。
“……大人,形势不容乐观。”沈炼最后总结道,“多方势力,似有联合绞杀我等于摇篮之势。如今我等,真可谓四面皆敌。”
李定国冷哼一声,拳头攥得咯咯作响:“怕他个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北京那帮软蛋,除了耍嘴皮子还会干什么?关外的手下败将,还敢来送死?至于内部的宵小,来一个,俺老李杀一个!”
赵顺则要冷静得多:“定国兄,不可意气用事。如今北地虽看似稳固,但根基尚浅。若朝廷真的下旨剥夺大人权位,甚至定性为……叛,则大义名分尽失,内部难免分裂。关外虏骑若趁机再次入寇,与内部叛乱里应外合,后果不堪设想。”
“赵先生所言极是。”林墨接口道,“海贸方面,郑家虽暂取守势,但仍在暗中掣肘。东南漕运,亦在朝廷掌控之中,若其断绝我南粮北运之通道,虽府库充实,长久亦非善事。”
薄珏也表达了忧虑:“格物院与各工坊,虽进展迅速,然许多项目尚在关键阶段,需要稳定的环境和持续的投入。若局势动荡,恐前功尽弃。”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分析着当前严峻的形势。压力如同无形的巨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所有的目光,最终都聚焦在了始终沉默不语的陈远身上。
陈远缓缓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空,以及大名府城中零星闪烁的灯火。他的背影在烛光映照下,显得异常挺拔和坚定。
许久,他转过身,脸上没有任何惶恐与不安,只有一种历经风雨、洞察世事的平静与深邃。
“诸位所言,皆有其理。”陈远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我们确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他话锋一转,语气陡然变得昂扬:“但是,诸位可曾想过,我们为何会面临如此局面?”
他不等众人回答,便自问自答:“是因为我们动了别人的奶酪!是因为我们打破了千年的陈规陋习!是因为我们正在开创一条前无古人的新路!我们让贫苦百姓有了希望,让工商业焕发生机,让科学技术得以尊重,让僵化的思想受到冲击!这一切,都触动了旧有秩序维护者的根本利益,他们自然会疯狂反扑!”
“这恰恰证明,我们走的路是对的!”陈远的目光扫过众人,带着无比的自信与力量,“这天下,终究是百姓的天下!谁能代表最广大百姓的利益,谁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谁能引领时代的潮流,谁就能最终主宰沉浮!”
“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恐惧和退缩,而是更加团结,更加坚定!”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大名府的位置:“对外,我们要继续保持强大的军事威慑,让任何外部敌人不敢轻举妄动!‘听风司’要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监控所有敌人的动向!海贸司要稳住航线,积累财富!”
他的手指又划过北地三省:“对内,我们要将改革进行到底!土改要坚决完成,工商业要大力发展,新学要大力推广!我们要让北地的百姓,真正享受到改革的红利,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拥护我们!只要民心在手,我们便立于不败之地!”
“至于北京……”陈远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陛下猜忌,朝臣攻讦,此乃意料中事。但我们目前,仍需保持明面上的臣属关系,避免彻底撕破脸皮。所有往来文书,依礼而行,所有政令推行,依权而动。我们要用实实在在的政绩和强大的实力,让陛下投鼠忌器,让朝中反对者无可奈何!”
最后,他回到主位,沉声道:“诸位,我们已无退路!后退一步,便是万丈深渊,我们个人生死事小,这北地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被扑灭事大!这华夏文明可能再次沉沦事大!”
“愿随大人(远兄),共创不世之功!”所有人齐齐起身,肃然应诺,眼中燃烧着坚定的火焰。
陈远看着这群与自己生死与共的伙伴,心中豪情顿生。
“很好!那就让我们,砥柱中流,逆水行舟!看看这历史的滔滔洪流,最终,谁主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