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聚散,皆有定数,亦有其理。 《易经》四十五卦萃卦,泽地相叠,水汇于地,喻万物之荟萃,人心之所向。 卦辞曰:“王假有庙”,言汇聚需有精神之依托;爻辞多变,示聚合之中藏纷争、诚伪与蜕变。 这本《归葬与新生》,便是在华北平原那片厚重又挣扎的土地上,对“萃”与“散”最深切的文学注脚。
故事始于一场葬礼——最传统、最不容置疑的“归葬”。 那是肉身的陨落,是宗族血缘力量最极致的汇聚,也是主人公王麦收被无形绳索拉回故土的开始。 白色的孝服,呜咽的唢呐,祠堂前黑压压的人群,无不印证着萃卦“聚”的表象。 然而,这聚集之中,已暗涌着“有孚不终,乃乱乃萃”的危机——诚信若不终,聚合必生乱。 从都市归来的麦收,与这片土地的疏离,正是这危机的初萌。
随之而来的“说媒”,是另一种形式的汇聚。 媒人穿梭,照片传递,是乡村社会通过姻亲网络巩固自身、延续力量的尝试。 这看似温情的背后,是资源与门第的算计,是“利见大人”的现实演绎——试图通过联姻攀附更强的力量。 然而,当麦收在浮夸的宴席间,遇见那个用平板电脑推介家乡农产品的赵小满时,一种新的、基于共同志趣与生命本真的“汇聚”可能,已悄然破土。 这恰如爻辞“引吉,无咎”,真正的引领,源于内在的共鸣与真诚。
冲突在“火并”中爆发。 化工厂征地与守护祖坟,将两种“聚集”模式推向极致。 一边是王老耿代表的、依靠祠堂权威和宗族血亲的古老聚集,悲壮而脆弱;另一边是赵小满尝试的、依靠数据、网络和舆论的现代聚集,理性而新颖。 萃卦提醒“利贞”,聚集需守正道。 何为正道? 非固守不变的规矩,而是对土地、对生存、对公义的共同守护。 当麦收最终站到小满身边,两种力量形成了短暂的合力,这正是“聚”之正道在现实中的艰难探索。
最炽烈也最隐秘的“盟誓”,发生在象征宗族根源的祠堂偏房。 在祖先牌位的沉默注视下,两个年轻的身体用最原始的方式,完成了对陈旧规训的叛逆和对彼此生命的确认。 这超越了卦象本身的描述,是“聚”之精神从形式到本质的飞跃——汇聚不再是为了延续某种外在秩序,而是个体生命意志的绽放与联结。 尽管这盟誓随即引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离散”,如同爻辞“赍咨涕洟”的悲叹,但种子已然播下。
“离散”是痛苦的考验,是旧秩序对新生力量的绞杀。 流言如刀,禁锢如笼,麦收的怯懦与小满的孤绝,仿佛印证着聚合之易与守成之难。 但萃卦的精髓在于“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真正的汇聚,其生命力不在于表面的紧密,而在于内核的坚韧与方向的正确。 那封揭示父亲也曾为爱妥协的泛黄信件,成为了关键的转折,它让麦收理解了父辈的悲剧,也看清了自己必须超越的宿命。
于是,故事走向它的终章——“新生”。 这新生,不是断裂,而是萃取。 它萃取于古老的根基(祠堂),萃取于时代的机遇(电商),萃取于年轻人的知识与勇气。 “平原萃”合作社的成立,是萃卦精神在当代最生动的体现:它汇聚土地物产,汇聚四方人气,更汇聚了过去与未来、传统与创新。 王老耿最终的默许,并非简单的妥协,而是一个守护旧有“汇聚”模式的老人,对一种更具生命力的新“汇聚”模式的复杂接纳。 这正应了《彖传》所言:“萃,聚也。顺以说,刚中而应,故聚也。” 顺应时势而心生喜悦,刚健中正而上下呼应,故而能成其汇聚。
《归葬与新生》,归葬的不仅是一个逝去的生命,也是一整套僵化的生存法则;新生的不仅是一段爱情,更是一种人与土地、人与传统、人与未来关系的重新缔结。 这部作品,就像华北平原上年复一年的麦浪,在金色的聚合与割舍的离散之间,完成着生命的永恒循环。
是为序。
《聚散》
北风卷走了最后一页纸钱
祠堂的锁孔里
凝固了百年的幽暗
你说 这是根
是散不去的魂灵
在黄土之下 深深呼唤
直到那场雪 落得坦然
覆盖了田垄与闲言
我们用身体里的春天
叩响冰冷门环
在供奉牌位的暗处
点燃 一小片火焰
离散是必然的代价
像麦子必须被镰刀割下
父亲的旱烟锅
明灭着未说的话
那封发黄的信
是另一场雪 无声地
融化在他眼底的凛冽
但我们不再惧怕冬天
合作社的招牌
挂在祠堂的东边
旧梁木听着新网络的语言
麦浪依旧翻滚
只是这一次
我们决定 自己选择汇聚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