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瀛省的初夏,海风带着湿润的暖意拂过大阪城。十四阿哥胤禵刚在巡抚衙门批阅完科举后续事宜,便见侍卫长匆匆来报:“大人,府外有数十名东瀛渔民求见,说是有要事举报,神色十分急切。”
胤禵心中一动,连忙起身前往前厅。刚走到门口,便见一群渔民身着粗布短衫,脸上带着焦灼与恳切,为首的老渔民佐藤一见到他,当即跪地叩首:“十四大人!求您救救东瀛百姓!前几日,我们在渔港卸货时,无意间听到原倭国幕府的几名老臣在密谈,说要联合残留的武士,在本月十五科举放榜之日发动叛乱,烧毁考场、劫持考生,还要趁乱攻占巡抚衙门,恢复幕府统治!”
这话如惊雷般在厅内炸响,胤禵脸色一沉,连忙扶起佐藤:“佐藤老伯快起来说话!你们还听到了哪些细节?那些人有没有说叛乱的具体部署?”佐藤颤巍巍地从怀中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用歪歪扭扭的汉字写着几个地名:“我们还听到他们说,要在大阪港、京都粮仓、考场附近埋伏人手,用暗号‘樱花落’为令,同时动手。这是我们偷偷记下的埋伏地点,怕记混了,就找识字的先生写了下来。”
胤禵接过纸条,指尖划过那些地名,心中迅速盘算——大阪港是东瀛水师驻地,京都粮仓是全省粮储核心,考场则聚集着万千学子与百姓,若叛乱者在这三处同时发难,后果不堪设想。他当即下令:“传我命令,即刻封锁纸条上的三处地点,调水师精锐驻守大阪港,派亲兵加强粮仓巡逻,同时秘密安排考生提前入场,增派护卫维持考场秩序!”
侍卫领命而去,前厅内的渔民们仍心有余悸。佐藤看着胤禵,眼中满是感激:“多亏了十四大人推行的海货收购政策,我们渔民的日子才好过起来,还能让孩子去学堂读书。那些幕府老臣当年欺压百姓,如今又想作乱,我们绝不能让他们毁了东瀛的好日子!所以一听到消息,我们就赶紧来报官了。”
其他渔民也纷纷附和:“是啊!现在不用交重税,孩子还能参加科举考功名,这样的好日子,我们绝不能让它没了!”“大人放心,我们渔民也组织了人手,在渔港附近盯着,一旦有异常,就立刻给衙门报信!”
听着渔民们的话,胤禵心中忽然涌起一阵感慨——当初英台嫂嫂建议以高价收购海货、推行科举制度时,他虽照做,却未完全领会其中深意。如今才明白,嫂嫂是用“民生”二字,将东瀛底层百姓与大清紧紧连在了一起。百姓们得了实惠,感受到了大清的仁政,自然会主动维护这份安稳,即便有叛乱的苗头,也会第一时间站出来举报。
他看向佐藤等人,语气诚恳:“多谢各位乡亲!若不是你们及时报信,此次叛乱恐会造成大祸。你们放心,本官定会彻底平定叛乱,保东瀛百姓平安。”随后,他命人为渔民们准备了粮食与银两,安排他们安全返回,并叮嘱他们继续留意异常动向,有情况随时联络。
当日午后,胤禵便派出探子,根据渔民提供的线索追查。不出三日,便将参与叛乱的原幕府老臣与残留武士一网打尽。在审讯中,叛乱首领供认,他们本以为底层百姓仍对幕府心存怀念,只需振臂一呼便能响应,却没想到百姓们早已心向大清,不仅无人追随,反而主动向官府举报,导致叛乱计划彻底败露。
叛乱平定的消息传开,东瀛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大阪港的渔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敲锣打鼓前往巡抚衙门致谢;京都的学子们也联名上书,称赞胤禵治理有方,感念大清的仁政。
胤禵看着眼前的景象,提笔给京城的胤禛与英台写了一封信。信中,他详细讲述了渔民举报叛乱、平定叛乱的经过,字里行间满是敬佩:“嫂嫂当初建议高价收海货、推科举,弟起初未能尽悟,如今方知嫂嫂远见——以民生安民心,以民心固疆土,此乃长治久安之良策!若非嫂嫂之谋,东瀛百姓未必会主动向官府举报叛乱,此次之乱恐难如此轻易平定。嫂嫂的智慧,弟自愧不如,也让弟真正明白了‘民心为根本’的道理。”
此时的京城,英台收到胤禵的信后,笑着递给胤禛:“十四弟总算悟透了民生的重要性。其实,不管是琉球还是东瀛,治理的核心从来都是‘让百姓过得好’。百姓过得好,自然会拥护朝廷,任何叛乱都难以成气候。”
胤禛接过信,看着上面的字迹,点头道:“十四弟能有此感悟,说明他已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东瀛有他镇守,再加上百姓归心,定能长久安稳。”
远在东瀛的胤禵,处理完叛乱后续事宜后,特意来到大阪港的海货收购点。看着渔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他心中愈发坚定——往后定要遵循英台嫂嫂的思路,继续推行惠民政策,让东瀛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让东瀛省成为大清东南海疆最稳固的屏障。
小星禾看着玉佩映出的画面:大阪港的渔民们忙着装卸海货,脸上满是笑意;巡抚衙门前,百姓们举着“国泰民安”的牌匾欢呼;胤禵站在城楼上,望着繁华的大阪城,眼中满是欣慰。玉佩在光影中泛着温暖的光,像是在为这份“民心破逆、仁政安邦”的盛景,送上无声的祝福。
虫洞的痕迹早已消散在时光长河里,只留下民心归附与疆土稳固的太平印记。从英台的民生之策,到胤禵的实地治理,从渔民的主动举报,到叛乱的迅速平定,大清用“以民为本”的智慧,化解了一次又一次危机。这份藏于烟火气中的民心力量,终将让“国泰民安”的荣光,在东瀛的土地上长久绽放,成为大清盛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