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瀛省的盛夏,海风裹挟着稻花的清香掠过田野。胤禵刚从京都粮仓巡查回来,便接到了京城送来的密信——康熙在信中不仅嘉奖了他平定叛乱的功绩,更提及西域b国见大清平定东瀛叛乱、民心归向,已悄然撤回此前的无礼要求,还遣使送来贡品,请求恢复通商。信末,康熙特意写道:“英台之策,以民心固疆土,以仁政服远邦,实乃治国良谋。东瀛之事,更证此理,你当继续效仿推行。”
胤禵握着信纸,站在巡抚衙门的窗前,望向远处繁忙的大阪港——渔民们正将新鲜的海货搬上漕船,准备运往江南;岸边的市集上,商贩们吆喝着来自大清本土的丝绸、茶叶,与东瀛本地的漆器、折扇相映成趣;不远处的学堂里,传来孩童们朗朗的读书声,既有《三字经》的韵律,也夹杂着对东瀛民俗故事的讲解。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他愈发感念英台当初的谋划。
他当即召来幕僚,商议进一步推行惠民举措:“如今东瀛民心初定,但仍有偏远州县的农户因缺乏耕牛、粮种,垦荒进度缓慢。我们可从国库调拨一批耕牛,再从江南运来高产稻种,分发给贫苦农户;同时,在各州县设立‘农技坊’,请大清本土的老农前来传授耕作技艺,让东瀛的粮产能再提一成。”
幕僚们纷纷赞同,其中一位曾随三阿哥胤祉推行科举的文官补充道:“大人,如今东瀛学子虽能参加科举,但不少人因家境贫寒,无力购置典籍。我们可在各府城设立‘惠民书馆’,收藏经史子集与农桑、律法类书籍,供学子免费借阅;还可挑选成绩优异的寒门学子,资助他们前往京城国子监深造,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大清的器重。”
胤禵闻言大喜,当即拍板:“就这么办!明日便拟定章程,报往京城户部与礼部备案。”
不出半月,首批从江南运来的两千头耕牛与十万斤高产稻种便抵达东瀛。胤禵亲自前往 osaka 南部的贫瘠州县,主持粮种与耕牛的发放仪式。农户山田次郎捧着沉甸甸的稻种,激动得热泪盈眶,他跪在田埂上,将稻种凑近鼻尖轻嗅,又伸手抚摸耕牛的皮毛,哽咽着对胤禵说:“大人,从前幕府统治时,我们连肚子都填不饱,哪敢想能有自己的耕牛、种上这么好的稻种?大清的仁政,我们一辈子都记在心里!”
与此同时,“惠民书馆”也在东瀛各府城相继开张。在长崎府的书馆里,十六岁的东瀛学子吉田三郎正捧着一本《农政全书》仔细研读,他出身渔民家庭,因天资聪颖被学堂先生推荐来书馆借阅典籍。“我要好好读书,明年参加科举,考上功名后,就回来教乡亲们种庄稼、学律法,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更好。”吉田三郎捧着书,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这些惠民举措的成效很快显现——当年秋收,东瀛省的粮产量较去年增长了三成,不少农户不仅存够了过冬的粮食,还能将余粮卖给官府,换取白银添置农具;次年科举,东瀛学子中有十二人考中秀才,三人考中举人,其中吉田三郎更是以优异的成绩被选入国子监深造,消息传回东瀛,百姓们纷纷奔走相告,对大清的认同感愈发深厚。
消息传到京城,康熙在乾清宫召集朝臣议事,特意将胤禵的奏折递给英台:“你看,胤禵在东瀛推行的这些举措,深得你‘以民为本’的精髓。如今东瀛粮丰人安,连西域诸国也心生敬畏,这都是你当初谋划的功劳。”
英台接过奏折,笑着回道:“父皇过誉。东瀛能有今日,离不开十四弟的勤勉治理,更离不开百姓对安稳生活的渴望。其实不管是治理东瀛,还是应对西域诸国,核心都是‘让百姓过得好’——百姓安,则疆土固;疆土固,则邦国兴。”
胤禛也附和道:“如今东瀛已成为大清东南海疆的稳固屏障,不仅能为朝廷提供充足的海货与粮食,还能牵制南洋诸国,震慑潜在的叛乱势力。英台的仁政之策,比千军万马更能守护海疆。”
此时的东瀛省,胤禵正站在大阪城的城楼上,看着往来如梭的商船与田埂上忙碌的农户,心中满是欣慰。他想起英台曾在信中写道:“治理边疆,非一日之功,需以耐心待之,以真心换之。”如今,他终于彻底明白这句话的含义——所谓盛世,便是让每一寸土地上的百姓,都能安居乐业;所谓疆土,便是用千万百姓的真心,共同守护的家园。
小星禾看着玉佩映出的画面:东瀛的田野里,金黄的稻穗随风摇曳;大阪港的商船满载着货物驶向远方;京城的乾清宫内,康熙与朝臣们笑着商议东瀛的治理规划;国子监里,吉田三郎正与大清本土的学子们一同研读典籍。玉佩在光影中泛着温润的光,像是在为这份“仁政延绵、海疆永固”的盛景,送上无声的祝福。
虫洞的痕迹早已消散在时光长河里,只留下跨越山海的民心与永不褪色的盛世荣光。从英台的初定良谋,到胤禵的躬身践行;从渔民举报叛乱的赤诚,到学子奔赴京城的憧憬,大清用“以民为本”的智慧,将东瀛这片土地与千万百姓,紧紧融入盛世的版图。这份藏于烟火气中的温暖与坚定,终将成为历史长河中最耀眼的印记,让“国泰民安”的愿景,在大清的每一寸土地上,长久扎根,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