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白素雅的女子学堂于洛阳悄然播下文明星火的同时,另一场关乎帝国筋骨、旨在撬动生产力飞跃的变革,也在工国公张三铁的推动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这场变革的旗帜,便是在袁大山全力支持下成立的——“格物院”。
格物院选址于洛阳城西,毗邻将作监,却独立其外。
其建筑风格迥异于传统官衙的庄严肃穆,反而更像一个放大版的,设施齐全的巨型工坊。
高大的厅堂内,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工具、材料、半成品以及画满奇异图形的木板(图纸)。
空气中弥漫着木屑、金属和炭火的气息,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锯木声、以及工匠们热烈的讨论声终日不绝。
【内心oS:袁大山在视察格物院时,对张三铁说:“三铁,这里就是咱们的‘国家级实验室’加‘工程技术中心’!别管那些酸儒怎么说,你就带着兄弟们,可劲儿琢磨,怎么省力,怎么高效,怎么能让粮食多打,布匹多织,就怎么来!需要什么,直接跟朕要!”】
张三铁,这位昔日沉默寡言的工匠头领,如今身着国公袍服,却依旧习惯性地挽着袖子,露出的手臂上疤痕与老茧依旧。
他被袁大山任命为格物院首任院正,总揽一切“格物致知”、技术研发之事。
他招揽人才不看门第,只问手艺与巧思,一时间,天下能工巧匠闻风而至,其中不乏牛小牛这样早已展露头角的年轻俊杰。
格物院成立之初,张三铁便定下了几个明确的研发方向:
其一,改良纺织机具,提升纺纱织布效率;
其二,研制轻便省力、深耕破土的新式农具;
其三,在绝对安全、严格管控的前提下,探索火药在开山、采矿等民用领域的应用可能性。
然而,格物院的成立及其行事作风,很快便引来了朝中部分守旧文臣的非议。
这一日朝会,便有御史台一位以清流自居的老臣出列弹劾:
“陛下!工国公所立之格物院,终日鼓捣些机巧之物,声响嘈杂,烟熏火燎,不成体统!
“更兼研究那等骇人听闻的爆燃之物,实乃玩物丧志,更有危邦乱国之嫌!臣闻古之圣王,重农抑末,垂拱而治。
“此等奇技淫巧,只会蛊惑人心,使民趋利轻义,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
这番话,引来了不少传统儒生的暗自颔首。
他们信奉的是“君子不器”,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文章,对于这种沉溺于具体器物改进的行为,天然地抱有轻视甚至排斥的态度。
面对指责,张三铁出列。
他并不擅长引经据典,辩论辞藻,只是梗着脖子,黝黑的脸上因激动而泛红,他举起自己那双布满老茧和伤痕的手,声音粗粝却掷地有声:
“这位大人说这是‘奇技淫巧’?敢问大人,农夫若无称手的犁铧,如何耕种?士卒若无锋利的刀剑,如何保家卫国?百姓若无织机,何以蔽体保暖?”
他越说越激动,向前一步,目光灼灼地盯着那老臣:
“我等改进织机,是想让天下妇人织布更省些力气,多出些布匹!研制新农具,是想让田里的庄稼长得更好,百姓碗里的饭食更稠!
“探索火药之用,是想将来开山修路、掘井采矿,能少死些人!这如何就是玩物丧志?如何就是危邦乱国?!”
他最后几乎是吼了出来,声震殿宇:
“此乃强国富民之本!实实在在的本事!比那些空谈道德,于民生无半点益处的酸腐文章,强过百倍!”
一番话,说得那老臣面红耳赤,指着张三铁“你……你……”了半天,却噎得说不出反驳的话来。
朝堂之上,武二石等将领听得连连点头,柳如梦、李丽丽等务实派官员亦面露赞同之色。
袁大山高坐龙椅,嘴角微不可察地露出一丝笑意,【内心oS:说得好!三铁!就这么怼!跟这帮老古董讲不通物理,就得用最朴素的道理砸过去!】
“好了。”
袁大山适时开口,压下争论,“工国公所言,话糙理不糙。格物院所为,旨在实用,意在惠民,亦是强国之基。此事,朕意已决,无需再议。望格物院上下,潜心钻研,早出成果。”
有了皇帝的明确支持,格物院的研发工作更加如火如荼。
很快,几项成果便陆续显现:
改良后的新式织机,通过增加踏板和飞梭结构,使得纺纱效率提升近倍,织布速度也大大提高。
精心打造的铁制曲辕犁,犁头更尖,犁壁更光滑,破土深,阻力小,一经推广,便受到农夫的热烈欢迎。
而对于火药,张三铁牢记袁大山的叮嘱,严格控制配方和用量,目前仅在小范围内用于露天矿山的岩石松动爆破试验,效果显着,且制定了极其严格的安全操作章程。
然而,最能直观展示“格物”力量,并让那些非议之声彻底哑火的,是一项关乎农业命脉的发明——新式高转筒车。
此前,格物院接到司农寺求助,言及洛阳城郊一处高地农田,因取水困难,灌溉成本极高,几近荒废。
张三铁亲自带队勘察地形,与牛小牛等骨干日夜钻研,结合已有的翻车(龙骨水车)技术,设计出了一款利用水流自身动力或畜力驱动,通过一连串链轮和筒管,能将河水提升至数丈高地的“高转筒车”。
制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齿轮的咬合、筒管的密封、动力的传递,都遇到了难题。
张三铁带着工匠们反复试验,失败了就重来,图纸修改了无数次。
期间,不乏有听闻此事的儒生私下嘲笑:“异想天开!”“劳民伤财!”
但张三铁等人不为所动,埋头苦干。
终于,在耗费了月余时间后,一架庞然大物在洛水岸边立了起来。
巨大的轮盘在流水冲击下缓缓转动,通过精巧的传动机构,带动一串木制筒管循环上下,将河水源源不断地从低处提往高处,再通过架设的渡槽,精准地流入那片干渴的高地农田。
演示当天,袁大山携白素雅及部分文武百官亲临现场。
当看到那清澈的河水如同被施了法术般,违背常理地流向高处,滋润着原本贫瘠的土地时,所有人都被震撼了。
附近的农民闻讯赶来,他们看着那哗哗流淌的渠水,看着自家那片原本只能靠天吃饭的田地得到灌溉,激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跪倒在地,向着皇帝皇后的方向,也向着那架巨大的筒车和它旁边的工匠们叩拜!
“神物啊!真是神物!”
“陛下万岁!工国公千岁!”
“有了这宝贝,咱这地再也不怕旱了!粮食有指望了!”
欢呼声、赞叹声、感激声,汇成一片,震耳欲聋。
之前那位弹劾格物院的老臣,此刻站在人群中,望着那翻舞的水花和农民们由衷的笑脸,张了张嘴,最终什么也没说出来,只是默默地转过身,背影显得有些佝偻和落寞。
张三铁站在高大的筒车旁,听着百姓的称颂,看着汩汩清流,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朴实而欣慰的笑容。
他伸出手,抚摸着那由他和伙伴们亲手打造的冰冷木质结构,仿佛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即将改变这个世界的灼热力量。
格物致知,利国利民。
这不再是一句空谈,而是正在发生的、被万千百姓亲身感受到的现实。
(本章完)
---
【下章预告】
工学革新初显神效,然新朝初立,经济根基未稳,物价波动,民生暗藏隐忧。商业奇才钱六斤临危受命,将如何运用金融手段,与囤积居奇的豪商巨贾展开一场不见硝烟的货币战争?
《第206章:货币战争·六斤妙计平物价》即将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