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赐匾后的第三日,染坊难得停工一日。青娘特意让人在新染坊的宽敞院子里搭起棚子,张挂起红灯笼,摆上十余张桌椅,备好美酒佳肴,筹备了一场热闹的庆功宴。宴请的不仅有染坊所有工匠和学徒,还有沈行舟、温景然这两位核心伙伴,以及长期合作的药材商、漕运老板和几位相熟的布商。
夕阳西下时,宾客们陆续到场。工匠们穿着干净的衣裳,脸上带着喜悦的笑容,互相说着近来的趣事;药材商和漕运老板围在一起,谈论着日后的合作;沈行舟则和几位布商闲聊,商议着拓展外地市场的细节;温景然被几名年轻学徒围着,耐心解答他们关于染料配方的疑问。整个院子里欢声笑语,一派热闹景象。
青娘穿着一身素雅的蓝布衣裙,穿梭在宾客之间,亲自为大家倒酒致谢。走到工匠们桌前时,她举起酒杯:“各位师傅、各位学徒,这大半年来,大家辛苦了!从最初的小染坊到如今的‘匠心染韵’,没有你们的日夜操劳、恪守匠心,就没有咱们今日的荣耀。这杯酒,我敬大家!”
“敬掌柜的!”工匠们纷纷举杯回应,一名老工匠站起身道,“掌柜的,跟着你干,我们心里踏实!以后我们一定更用心,不辜负那块皇家匾额!”
青娘笑着点头,又走到沈行舟和温景然桌前,满满斟上两杯酒:“沈兄、景然,这杯酒我必须单独敬你们。从原料短缺时的物流支援,到工艺难题时的技术指导,再到资金紧张时的周转相助,每次我遇到难处,你们都不离不弃。这份伙伴情谊,比什么都珍贵。”
沈行舟举起酒杯,爽朗一笑:“咱们是并肩作战的伙伴,说这些就见外了。以后染坊要拓展外地市场,我的物流渠道随你用,保证让你的布料卖到全国各地!”
温景然也举杯颔首:“我会继续琢磨新的药材染料配方,再优化工艺,让咱们的布料独一无二。不管是江南的潮湿还是西北的干燥,都能应对自如。”
三人相视一笑,一饮而尽。旁边的布商林老板打趣道:“青掌柜有这两位得力伙伴,何愁生意做不大?我看用不了多久,‘匠心染韵’的名声就得传遍天下,到时候我可要做你们海外的独家代理商!”
众人闻言皆笑,院子里的气氛愈发热烈。酒过三巡,李伯端着一个托盘走了过来,托盘上放着三个精致的木盒。“掌柜的,这是您让我准备的。”
青娘接过木盒,分别递给沈行舟和温景然:“沈兄、景然,这是我一点心意。里面是染坊的分红,还有一块我特意让工匠打造的玉佩,上面刻着‘伙伴’二字,留个纪念。”
沈行舟和温景然接过木盒,打开一看,玉佩温润通透,“伙伴”二字刻得细腻精巧。沈行舟笑着将玉佩收好:“这玉佩我喜欢,以后定常戴在身上,就当是咱们合作的见证。”
宴至深夜,宾客们渐渐散去,院子里只剩下青娘、沈行舟和温景然。三人坐在灯笼下,看着悬挂在大门上的“匠心染韵”匾额,鎏金的字迹在灯光下依旧耀眼。
“还记得当初刚接宫廷订单时,我还担心试染失败,彻夜难眠。”青娘感慨道,“没想到一步步走下来,不仅完成了订单,还得了皇家赐匾,甚至要拓展外地市场了。”
“这都是你应得的。”温景然轻声说,“你对工艺的执着、对工匠的宽厚、对伙伴的坦诚,才让染坊走到今日。”
沈行舟望着远方,眼中满是憧憬:“以后咱们可以把药材染布的工艺推广开来,再和云溪县的药农扩大合作,建一个更大的原料基地。说不定将来,连外国的使臣都会来订购咱们的布料。”
青娘点点头,心中充满了希望。她知道,这场庆功宴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有匠心在怀,有伙伴同行,有工匠助力,青韵染布庄定能带着“匠心染韵”的荣耀,走出京城,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夜风拂过,灯笼轻轻摇曳,映照着三人并肩的身影,也照亮了染坊充满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