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店村的冬日来得早,第一场雪刚过,西山的石头坡就裹上了一层白霜,土坯房的屋檐下挂着冰棱,寒风卷着雪粒,打在窗纸上 “沙沙” 响。叶青云正蹲在灶前,用石膏点着新一锅豆浆,锅里的豆香混着热气飘满屋子,突然听到院门口传来一阵熟悉的马蹄声。
“圣儿,有人找你!” 李道然的声音从院子里传来,带着几分惊讶。
叶青云擦了擦手跑出去,只见雪地里站着一个身披黑色斗篷的女子,斗篷的兜帽遮住了大半张脸,可那双亮得像星辰的眼睛,他一眼就认了出来 —— 是耶律娟。她身边跟着两个蛮族侍卫,牵着三匹骏马,马背上驮着几个鼓鼓囊囊的布包,显然是长途跋涉而来。
“耶律姑娘?你怎么来了?” 叶青云又惊又喜,连忙上前帮她拂去斗篷上的雪。
耶律娟摘下兜帽,脸上带着几分疲惫,却依旧明艳:“我找了你好几天,问了好几个村子,才知道你回了吴店村。” 她走进屋,看到灶台上正在凝结的豆腐,眼神里多了几分好奇,“这就是你说的‘豆腐’?闻起来很香。”
王二妮连忙端来热水,又把刚做好的豆腐脑盛了一碗,撒上葱花:“姑娘快趁热喝,暖暖身子。这是圣儿琢磨的新吃食,用石膏点的,不花钱。”
耶律娟喝了一口豆腐脑,眼睛亮了:“真好吃!比我们蛮族的肉干还软嫩。” 她放下碗,脸色渐渐严肃起来,“叶圣,我这次来,是想请你帮个忙。”
叶青云看出她有心事,连忙道:“你说,只要我能帮上的,一定帮。”
“蛮族的冬天很难熬。” 耶律娟的声音低沉了些,“去年和大夏打仗,粮草本就耗尽了,今年又遇上大旱,草原上的草都枯死了,牛羊死了大半,到了冬天,更是连吃的都没有。现在部落里的老人和孩子,只能靠吃树皮、草根度日,再找不到粮食,恐怕撑不过这个冬天。”
她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打开后,里面是几块晶莹剔透的玉石,还有几张毛皮:“这些是我们蛮族最珍贵的东西,我想用它们换些粮食,还有盐。你们大夏的盐虽然是大粒海盐,却比我们蛮族的盐便宜太多 —— 我们蛮族没有海盐,也没有井盐,只能靠从西域商人手里买,一小袋盐就要换一匹好马,很多部落的人,一辈子都没吃过几次盐。”
叶青云心里一沉。他想起在军营里,蛮族士兵因为缺盐,脸色都泛着青,连力气都比大夏士兵弱。没想到蛮族的盐竟然这么昂贵,连粮食都成了难题。
“姑娘放心,粮食的事我帮你想办法。” 叶青云没有犹豫,“我们县城的粮铺有不少存粮,虽然价格比平时贵些,但用你的玉石和毛皮,应该能换不少。盐的话,县城的盐铺有大粒海盐,我也能帮你多买些。”
李道然和王二妮对视了一眼,也点了点头:“是啊,姑娘,咱们都是苦日子过来的,知道没粮没盐的难处。圣儿说得对,咱们帮你换粮食和盐。”
耶律娟没想到他们这么爽快,眼眶一下子红了:“谢谢你们!要是能帮部落度过难关,我耶律娟一辈子都记着你们的恩情。”
接下来的几天,叶青云带着耶律娟的玉石和毛皮,去县城的粮铺和盐铺交涉。玉石在大夏很值钱,一块中等大小的玉石就换了五十石小米,几张上好的狐皮又换了二十石麦子;盐铺的大粒海盐虽然比平时贵了些,但用剩下的毛皮,也换了十大袋。
粮食和盐太多,靠人力根本运不走。叶青云又找了村里几个有马车的乡亲,答应给他们每人两斗小米,让他们帮忙把粮食和盐送到蛮族和大夏交界的山口 —— 那里是耶律娟和部落约定好的交接点。
送粮那天,雪下得很大,叶青云亲自跟着去了。山口的风更烈,卷起雪粒,打在脸上生疼。耶律娟早已带着蛮族的人在那里等候,看到马车运来的粮食和盐,蛮族的人都激动得哭了起来。
“叶圣,谢谢你。” 耶律娟把一块刻着狼图腾的玉佩递给她,比上次的那块更大、更精致,“这是我们蛮族的‘守护佩’,能保你平安。以后不管你有什么事,只要派人去蛮族部落说一声,我耶律娟就算拼了命,也会帮你。”
叶青云接过玉佩,心里满是温暖:“我们是朋友,互相帮忙是应该的。以后要是蛮族再缺粮缺盐,就派人来吴店村找我。”
风雪中,耶律娟带着蛮族的人,赶着装满粮食和盐的马车,渐渐消失在山口。叶青云站在雪地里,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心里忽然觉得,这场跨越民族的帮助,比任何生意都更有意义。
回到家,王二妮已经煮好了豆腐汤,里面还加了几块腊肉 —— 是耶律娟留下的。叶青云喝着热汤,看着窗外的雪景,心里满是踏实。他知道,帮助耶律娟不仅是为了报答她当初送草药的恩情,更是为了两个民族之间的和平 —— 只要蛮族不再因为饥荒而入侵大夏,边境的百姓就能过上安稳日子,他的养父母,也能在吴店村安安稳稳地生活。
雪还在下,可叶青云的心里,却像灶膛里的火苗一样,温暖而明亮。他看着桌上的豆腐,又摸了摸怀里的玉佩,知道自己做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未来的日子,他要把豆腐生意做好,要守护好养父母,也要守护好这份跨越民族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