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集团的会议室里,百叶窗拉得半开,阳光透过缝隙落在摊开的伦理委员会记录上,2023年的那页纸边缘已经起了毛,上面用红笔标注着“需警惕代际认知断层”“防止过度虚拟依赖”——这些当年被视为“远期风险”的预警,如今成了压在桌案上的现实。
林曦把记录推到会议桌中央,指尖停在“认知断层”四个字上:“之前我们总想着让技术覆盖更多人,却忘了问‘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技术’。王爷爷看不懂孙子的恐龙,苏晓觉得现实的咖啡没味道,这些不是他们的问题,是我们的技术走得太急,没等一等那些跟不上的人。”
话音刚落,产品总监就皱了眉:“如果放慢推广节奏,甚至缩减部分数字功能,用户活跃度肯定会跌。‘灵境’现在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信息密度,要是减了……”
“但我们不能用密度换伦理风险。”秦涯打断他,调出一份数据报表,屏幕上红色曲线显示“现实失焦”相关咨询量三个月涨了40%,“技术没有减速键,但我们可以装‘调速档’。比如给不同人群做分层设计,而不是一刀切。”
林曦点头,点开早已准备好的方案ppt,首页标题是“真实锚点计划”。她指着第一条“轻模式”解释:“针对老一辈和抵触复杂数字层的用户,去掉所有装饰性特效,只保留最实用的功能——比如王爷爷修自行车,‘灵境’只显示扳手型号和基础步骤,不用投射1985年的教程,也不用加虚拟动画,让他能看懂、能用得上。”
第二条“现实唤醒机制”则对准了苏晓这样的用户:“当系统检测到用户连续使用‘灵境’超过两小时,会自动弹出‘现实提醒’——可能是窗外的晚霞实景,可能是手边咖啡的温度感应提示,甚至会建议‘去摸一摸真实的树叶’。我们不是要剥夺虚拟体验,而是要提醒大家,数字是叠加层,不是替代品。”
最关键的第三条,是“共建委员会”——林曦特意把“真实阵线”的温和派学者李教授的名字加在了名单里:“我们不再是单向输出技术,而是邀请反对者一起讨论边界。比如‘摘镜日’,我们可以官方支持,甚至提供线下活动场地,让用户自己选择什么时候用技术,什么时候回归现实。”
会议结束时,夕阳已经漫过桌面。林曦拿起手机,给养老院的负责人发了条消息,问能不能安排王爷爷和小远来公司测试“轻模式”。手机屏幕亮着,她忽然想起第一次戴AR眼镜时的场景——那时她看到的不是炫酷的特效,而是奶奶在虚拟厨房里教她煮面,奶奶的手穿过数字灶台,却好像真的能碰到她的手背。
“我们一开始想缝合现实与梦想,却差点忘了,梦想的根,得扎在现实里。”林曦对着窗外说,秦涯走过来,指着楼下——几个戴AR眼镜的年轻人正围着一位卖糖葫芦的老人,有人试着用“轻模式”调出糖葫芦的制作流程,老人笑着凑过去,第一次主动问:“这玩意儿,能让我看看我儿子在外地开的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