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盾”系统的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林墨的统筹下,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技术团队被整合进来,开始将金融数据、网络流量、舆情热点、供应链信息、甚至部分公开的地缘政治动态,尝试进行融合分析。目标是在海量信息中,建立起能够识别“混合威胁”模式的行为图谱。
然而,整合的过程充满挑战。数据格式不一、安全标准不同、部门壁垒依然存在,模型的构建也远比单纯的金融风控复杂得多。“金盾”的骨架初步搭建,但其“神经网络”还远未达到灵敏高效的程度。
就在林墨团队埋头攻坚时,“智库A”及其操控下的“普罗米修斯”残存力量,已经悄然改变了策略。连续在金融和环保领域的失败,让他们意识到正面强攻难以奏效,转而采取了更隐蔽、更具渗透性的方式。
攻击的矛头,指向了“数据”本身。
这一次,没有大规模的做空,没有骇人听闻的环保指控。危机以一种近乎无声的方式,在“金盾”系统尚未完全覆盖的边缘地带爆发。
首先出现问题的是滨城几家接入了“风眼”系统(“金盾”前身)试运行的地方商业银行。它们的部分企业客户,开始反馈收到极其精准的诈骗电话或邮件。对方不仅能准确报出企业名称、近期贷款金额,甚至能说出企业与银行客户经理沟通的某些细节。虽然尚未造成直接资金损失,但引发了客户对银行数据安全的严重担忧和投诉。
几乎同时,赵工团队在复核“风眼”系统产生的部分区域性经济预测报告时,发现了一些微小的、但逻辑上不应存在的偏差。这些偏差分散在数十份不同领域的报告中,单独看无足轻重,但如果被有心人汇总分析,可能会推导出关于区域产业政策调整、或特定行业扶持力度的错误结论。
“有人在尝试污染我们的数据源,或者……窃取经过我们系统初步加工后的‘情报产品’。”赵工向林墨汇报时,脸色难看。对手没有攻击系统核心,而是在源头和输出端做文章,手段更为阴险。
林墨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金盾”系统的价值在于其分析和预测能力,如果输入的数据被污染,或者输出的结论被窃取并歪曲利用,那么这套系统非但不能成为盾牌,反而可能成为敌人制造混乱的工具。
“启动数据清洗和溯源程序!彻查所有异常数据的来源,是内部泄露,还是外部入侵?”林墨下令,“同时,提升所有输出报告的密级和访问权限,加入数字水印和追踪码!”
苏晴在境外,也捕捉到了与此相关的异常动向。
她发现,几家与“智库A”存在若即若离关系的“商业咨询公司”和“市场研究机构”,近期发布的几份关于中国区域经济的分析报告,其内部逻辑和数据引用,与“风眼”系统那些出现偏差的报告存在高度相似性,但结论却被刻意引导向悲观和唱衰。
“他们在窃取我们的‘半成品’,进行恶意加工后,再向国际市场释放,以此影响投资者信心和国际舆论。”苏晴判断,“这是一种成本更低、风险更小,但同样具有破坏力的‘数据毒化’攻击。”
更令人不安的是,她通过特殊渠道获知,“智库A”正在积极招募和联络一些在数据科学、人工智能伦理以及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华裔专家和学者,许以重利,试图获取更深度的、关于中国数据处理流程和关键基础设施依赖性的“知识”。
“他们的目标可能不仅仅是短期扰乱,”苏晴警告林墨,“他们可能在为下一次更精准、更致命的攻击收集‘坐标’。数据,就是新时代的弹药。”
面对这种弥漫性的、非传统的攻击,林墨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敌人不再以集中的资金或明确的舆论形态出现,而是化整为零,渗透在数据的海洋里。
他在“金盾”系统建设指挥部召开了紧急会议。
“同志们,我们面临的是一场‘数据暗礁’下的战争。”林墨扫视着与会的各方代表,“敌人正在试图污染我们的水源(数据源),窥探我们的图纸(分析模型),甚至利用我们的砖石(输出报告)来建造攻击我们自己的武器。‘金盾’系统必须在防御物理攻击和金融攻击的同时,具备强大的‘数据免疫’和‘反情报’能力!”
他提出了新的建设重点:
1. 构建“可信数据链”: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对接入“金盾”系统的核心数据来源进行存证和溯源,确保数据从产生到使用的全程可追溯、不可篡改。
2. 部署“AI对抗算法”:在模型中引入能够识别数据异常注入、抵抗“投毒攻击”的机制,并能够主动生成诱饵数据,反向追踪窃密者。
3. 建立“输出审计与反制通道”:对所有对外输出的分析报告进行严格的合规与真实性审计,并建立快速通道,一旦发现报告被恶意歪曲利用,能第一时间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澄清和反制。
会议结束后,林墨独自留在指挥中心。屏幕上,“金盾”系统的架构图复杂而精密,但他知道,最危险的敌人往往来自系统最微小的缝隙和最基础的假设。
他接通了与李老的保密线路,简要汇报了最新情况。
“数据安全,是金融安全乃至更广泛国家安全的基础。”李老的声音沉稳,“你的判断和应对是正确的。‘智库A’很狡猾,他们在寻找我们的‘阿喀琉斯之踵’。‘金盾’系统必须快,但更要稳。必要时,可以启用‘深蓝’项目提供的支持。”
“深蓝”项目?林墨记下了这个新的代号。看来,国家层面为了应对这类新型威胁,早已布局了更深层的后手。
放下电话,林墨望向窗外。城市的灯火之下,无形的数据洪流奔涌不息。他知道,他与“智库A”的较量,已经进入了争夺“制数据权”的更微观、也更关键的层面。下一轮攻防的胜负,可能将取决于谁能更有效地驾驭和守护这片数字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