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扶苏心中,凌云阁不止容纳文臣,所有为国征战、立下战功的将领,也都将位列其中。他要用这一座高阁,聚拢天下英才,让四海之志皆归于秦。
话音落下,他转身望向张仪:“右相,官学之事进展如何?民间反响怎样?”
此事他交由张仪全权操办,自己只掌方向,不涉细务。
“目前已从列国延请诸多饱学之士,并在各郡县广设小学。”
“专收六岁以上孩童入学,由地方官府供给饭食,学制四年。”
张仪躬身答道,语气沉稳。一场关乎未来的教化大计,已在无声中铺展。
“每隔半年就要考核一次,通不过的直接除名……”
张仪正向扶苏陈述官学设立的构想。
话音未落,扶苏立即摆手制止:“不可。小学乃是启蒙之始,绝不允许淘汰孩童。”
“不论资质如何,每名蒙童都必须完成四年的基础学习。这是开启民智的起点,也是国家教育的根本。”
“今后各地办学成效将纳入县令政绩考评,每年核查一次。”
扶苏语气坚定,神情肃然,足见他对教育大计的重视程度。
他深知,强国之路离不开科学与教化。
在技术层面,他已设立冶造局,广纳能工巧匠,短时间内便使秦国工艺突飞猛进,成果斐然。
而教育虽难立竿见影,却是国运昌隆的根基所在。
小学仅是开端,之后还需建立中学、大学,循序渐进建设完整体系。
即便耗资巨大,即便需数代人接续努力,也绝不能半途而废。
他环视群臣,缓缓开口:“孤清楚,这条路不易走。”
“但它是我大秦千秋万代的基石。哪怕孤此生无法竟全功,后继者也必须延续到底。”
“有些事,若无人起头去做,就永远不会有结果。孤早说过,唯有百姓明理启智,人才方能源源不断涌现。”
“更重要的是,我大秦不需要只会吟风弄月、空谈诗文的书生。”
“我们需要的是能治国安邦、务实干事的栋梁之材!”
“教材编纂必须贴近实际,唐宋旧制可作借鉴,但不可照搬。我大秦当自辟新途!”
扶苏言辞凛然,字字如铁。
那份决绝之心,震撼了在场每一位大臣。
众人听罢,心潮澎湃,热血奔涌,其激昂之情,竟比此前听闻凌云阁筹建之时更甚。
大秦万世基业,竟要从他们手中拉开序幕!
“臣谨遵圣命。”
张仪深吸一口气,郑重领命。
扶苏颔首,随后与诸臣详议各项细则,终将制度定案。
……
扶苏下令兴建凌云阁以聚天下英才之事,迅速推进。
虽楼宇尚未动工,人选却已尘埃落定。
凌云阁分三层,登阁标准逐级而上。
商鞅、张仪、白起、王翦、蒙武等元勋重臣,毫无争议位列最高层。
章邯、蒙恬、王贲等人居于次席,名列第二层。
另有不少军功卓着的将领,亦因战功达标,荣登第一层榜单。
虽处底层,已是莫大荣耀。
这些消息陆续公之于众。
紧随其后发布的,是本次科举录取名单。
榜单揭晓那天,咸阳街头巷尾议论纷纷。甲乙两榜之上,十之八九皆为燕云士子姓名,秦地学子见状,心头如被重石压住。他们并不质疑朝廷裁决有失公允,只是心中憋着一股气难以平息。
自家设立的科考,金榜题名者却多是昔日宋土之人?这叫什么道理!尽管燕云已属大秦版图,可许多秦人仍视其民为外乡客。这般局面,自然激起千层浪。
可成绩既定,再愤懑也无力更改。
没过几日,宫中又传出新令:文举之后,将另开武举,广招民间英杰,择优送入大秦王家军事学院深造。
待文武两榜尘埃落定,所有入选者将齐聚太极殿前,由天子亲试,决出文武状元。
更令人振奋的是——凌云阁即将设立!
何人可入?
唯有立下赫赫功业的文臣武将,方能登阁留名,受后世香火供奉,青史永镌。
三层高阁,步步通天,正如其名——直上云霄!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有人轻声吟诵,声音渐响,“此诗出自太子扶苏之手,真乃豪气干云!”
“这才是帝王气象!”
“我辈生于此时,岂能甘居田舍?当策马疆场,建不世之功!”
“文举落榜又如何?还有武举在前!”
“走!报名去!”
秦地青年无不血脉贲张,刀剑在侧,壮志在胸,哪还顾得上先前的失落?人人眼中燃起烈火,仿佛前途已铺满金光。
燕云之地亦震动不已。
“我志本在九霄,今日终见登天之阶!”
“封侯拜相不再是梦,书生亦可佩虎符!”
“若有一日画像悬于凌云阁,死亦无憾!”
“悔不曾早赴文场!如今武途新开,断不能再迟!”
“功名利禄且不论,单是身后留名,便值得倾尽一生!”
“大秦之势如朝阳初升,远胜暮气沉沉之宋!”
“观望已无必要,明日我就启程应试!”
“同去!他日凌云阁上,必有我一席之地!”
“凌云阁把酒言欢,焉能无我?”
“我也要去争那书生万户侯!”
消息如风过野,席卷燕云山川。朝中隐士、林下才俊,纷纷动身而出。
一首《凌云》诗,竟似惊雷炸破长夜,唤醒无数沉寂抱负。
大秦不只寻贤,更为天下人搭起阶梯。志在高峰者,皆可拾级而上。
胸怀壮志之士,心中总有一股难以抑制的热忱!国与国之间的界限仿佛不再重要,无数人将目光投向了那片蒸蒸日上的土地——秦国。
此时的秦国,道路四通八达,机遇遍地,正是建功立业的最佳时机!
这股风潮迅速席卷中原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