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孟二人并肩而行,边走边聊起试题与答题思路。
途经街市,耳边不断传来议论声——“秦国凌云阁”“书生封侯”“武举夺魁”之类话语此起彼伏。
狄仁杰听得一头雾水,皱眉问道:“凌云阁?武举?这些人究竟在说何事?”
孟郊轻笑:“你竟还不知?那位娶了大唐长公主的秦太子,近日建了一座凌云阁。”
“凡为秦国立下功勋者,不论文武,皆可登阁留名,万世传颂。如今广纳贤才,天下豪杰纷纷奔赴秦国,只为搏这一身荣耀。”
他顿了顿,仰头感慨:“那位秦太子,的确非常人所能及。”
“男儿当持吴钩出,踏破山河万里途;试上凌云阁中望,几人白衣封列侯?”
这首诗一出,气势如虹,仿佛刀锋划开长空。
孟郊轻声吟罢,不禁抚掌而笑:“我那首‘春风得意马蹄疾’,比起这等豪情,简直如同小儿涂鸦。”
狄仁杰默然片刻,眼中泛起波澜,与孟郊并肩而行,一路低语不绝,直至客栈门前方止步。
扶苏在秦所建凌云阁,已如风过江面,涟漪扩散至唐国腹地。
此阁非殿非庙,却比金銮更引人注目。它象征着一条前所未有的通天之路——不论出身,唯才是举。
文武两科取士,虽新鲜却不稀奇,可凌云阁的存在,却如星火燎原,点燃了无数寒门子弟的胸中烈焰。
春闱尚未放榜,民间热议早已转向那座传说中的高阁。
中原列国之中,唯有秦国为天下庶民敞开宫门。
在那里,没有门第的铜墙铁壁,没有世族的暗中掣肘。只要手中有才、身上有胆,便能登堂入室,执掌权柄。
他国朝堂之上,衮衮诸公,十之八九皆出自名门望族。
反观秦廷,白起起于行伍,王翦出身寒微,蒙武亦无显赫家世。三人皆凭战功步步登峰,终成国之柱石。
文臣之中,卫鞅本是卫国旁支,苏秦游说未果时曾寄食于人,张仪落魄洛阳,李斯初来咸阳不过布衣一介。
如今这些人,哪一个不是执印掌机要,言出而山河动?
凌云阁之所以震动天下,并非因其楼高,而在其背后所立的规矩——以功代阀,以才易位。
百骑司快马加鞭,将四方密奏呈入大明宫。
李世民原本端坐御前,听闻文武举之事仅是淡然一笑。待见到“凌云阁”三字,却猛然起身,手中简报被狠狠捏作一团。
“扶苏此举,不在选贤,而在夺心。”
他的声音低沉如雷滚过殿宇,眉宇间浮起久违的警觉。
杜如晦立于阶下,缓缓开口:“陛下,秦设凌云,意在聚才。然我大唐根基稳固,英才尽归麾下,不必因此动摇。”
“秦与宋之间的战火恐怕又要燃起,秦国已无充裕时日去从容布局,眼下所作所为,不过是徒劳挣扎。”
“一国之兴衰,岂会因几人出众便立刻扭转?”
杜如晦此言字字沉实。
国力的积累如同滴水穿石,需年复一年地沉淀。
纵然秦国夺取了燕云十六州,但尚未真正将其纳入血脉,根基未稳,民心未附。
提及此事,李世民眉头紧锁,心头郁结难平。
“赵构那庸才,我大唐刚断了与秦的盟约,如此良机摆在眼前,他竟按兵不动,错失反攻燕云的时机!”
“如今秦国有条不紊地巩固疆土,倒要看看他们日后如何破局。”
李世民话语中透着怒意。
这些日子,宋国频频试探,暗中挑拨唐、秦两国关系。
他岂会看不出宋国那点小心思?
那些举动,在他眼中形同儿戏。
最令他难以接受的是,宋国在秦唐联盟破裂、秦国无力再战之际,非但没有乘势出击,反而选择休战!
这难道不是荒谬至极?
非要等秦国站稳脚跟、恢复元气后再开战?
李世民心中对赵构的轻蔑已达顶点。
与这般人物同处天下,实乃明君之耻!
一番愤慨之后,他的思绪忽然转到了远在秦国的李丽质身上。
不知那孩子如今境况如何。
按时间推算,她应当已经降生,或许连满月酒都已办过。
可那个不省心的女儿,竟连一封报平安的书信也未寄来。
念及此处,李世民心头更添烦闷。
正思虑间,魏征步入御书房,手中握着一份榜单,神色振奋,躬身道:“陛下,今岁春闱结果已定!”
话音落下,满室目光齐聚而来。
春闱乃国之重典,是选拔贤才的唯一正途,举国上下无不关注。
而此次榜单格外引人瞩目,只因有人听闻,女子武媚娘曾女扮男装赴考!
“呈上来。”
李世民压下杂绪,从魏征手中接过榜单,然而只扫一眼,便瞳孔骤缩,满脸震惊。
榜首之名赫然写着:武顺。
正是武媚娘应试所用之化名!
“她……竟夺魁首?”
李世民猛然抬头,望向魏征,声音里满是惊疑。
殿内诸臣闻言皆面露诧异,神情与帝王一般无二。
所有人第一念头皆是:莫非有误?
难道榜单出了差池?
魏征似早料到此景,从容自袖中取出一卷考文,双手捧上。
“榜单绝无疏漏,此乃武司正亲笔答卷,请陛下细览。”
“参与阅卷的翰林院二十位学士中,有十六人一致认为此卷应居榜首。虽诗词略显平常,然策论与经义堪称精妙绝伦!”
“其所陈七条政见,皆切中我大唐当下时弊,条理清晰,具极强实务价值,可立即施行。”
“以此卷之才识,列会试第一,实至名归。”
魏征言辞坚定,神情肃穆,毫无虚饰之意。
李世民与众臣逐一细读此卷,阅后无不面露惊异,心中震撼难平。
“竟出自女子之手,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其见识远超常人。”
长孙无忌低语感叹,目光凝重。
房玄龄与杜如晦亦默默颔首,心服口服。
二人皆觉,此卷不仅当列榜首,更足以问鼎状元之位。
但最终定夺,仍需天子亲裁。
毕竟会试排名仅为初选,真正决出前三甲,尚须殿前应对,由皇帝亲自点定状元、榜眼、探花,并授予进士出身。
“此女确属罕见奇才。”
李世民目光灼灼,嘴角微扬,满是欣赏之意。
此时杜如晦谨慎开口:“陛下,若真拟立武司正为状元,则其女子身份必暴露于天下……”
话音未落,李世民当即回应:“何须隐瞒?我大唐诞生首位女状元,乃千古盛事,值得昭告四海!”
“女子未必逊于男子,贤能之才,未必尽出于须眉,或更有过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