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香料之谜
子时的太医院静得瘆人,药气凝成白雾在梁间游走。朱允明将铜兽香炉转向寅位,炉中沉香屑忽爆出星火,映得他满面皱纹如沟壑纵横。
“赤晶石遇热则显真性。”老院判以银匙挑起些许如意房中所获香灰,撒入炉中。青烟腾起竟泛出诡谲紫晕,在空中扭结成如意云纹状。
裴远疾退三步掩鼻:“烟中有毒!”
“非毒,乃惑。”朱允明眸中映着紫烟,“此物名‘相思缠’,以南洋迷迭香辅以赤晶粉炼制。久闻之令人多梦盗汗,终至心神溃散。”他忽然切开块沉香木芯,“看这浸染之状,少说熏了三月有余。”
凌云鹤捻起灰烬中未燃尽的暗红颗粒:“与贵妃药中赤晶屑同源。”
“何止同源。”朱允明从药柜顶层请出檀木匣,内里绒布托着块鸡血石般的矿石,“这才是滇南赤晶原石。”又取来贵妃药渣中的碎屑对比,“而这些都是经过提纯的精炼物——药性烈十倍不止。”
烛火噼啪一跳。老院判忽然用镊子夹起香灰中极细的金丝:“瞧这个,倭国舶来的‘金缕香’,专用于延缓燃烧。”他指向香炉中盘旋不散的紫烟,“正因掺了此物,相思缠才能彻夜缓燃,叫人无处可避。”
窗外忽传来瓦片轻响。裴远闪身而出,拎着个青衣小太监回来——那人耳孔淌着血,显是被人灭口未遂。
“是尚公公的人...”小太监瘫软在地,“命我每旬往如意房中送新香...”
凌云鹤剖开太监鞋底,赭红色泥土簌簌落下,混着些许银亮铁屑——与冷宫所见完全一致。
朱允明忽然“咦”了一声,将香灰撒入清水,油花竟聚成奇异图案:“蓖麻油!唯有宣府军镇用此法提纯赤晶石!”
更漏声碎,众人凝视图案时,那小太监突然抽搐起来。裴远掐住其下颌防止咬舌,却见对方舌底压着片金箔,刻着三山烈火纹。
“龙虎山的辟邪符...”朱允明颤声,“含此物者可抗迷香,难怪他能出入如意房中无恙。”
凌云鹤忽将香灰倾在宣纸上,墨迹竟渐渐显形——是张宫苑图,标注着各殿熏香更换时辰,永寿宫处画着朱圈:每夜戌时三刻。
“戌时三刻正是贵妃安寝时。”裴远握紧刀柄,“有人算准了时辰用香。”
忽闻凄厉猫叫。黑猫窜过窗台撞翻药杵,杵头沾着的香灰遇残留药汁,霎时腾起绿火!火中现出蝇头小字:“腊月廿三,魂归处”。
朱允明扑灭绿火,掌心灼出血泡:“硝石粉...有人早在药杵上做了手脚!”
凌云鹤凝视地上猫爪印——沾着的香灰竟显出胭脂色。他倏然抬头:“如意是否惯用胭脂?”
“岂止惯用!”朱允明猛地推开药柜暗格,捧出个妆奁,“这是她存在老夫这儿的遗物。”奁中胭脂盒鲜红欲滴,盒底刻着“内织染局监造”。
裴远以刀尖挑开胭脂,内里絮着红艾碎叶:“宣府军镇的红艾,怎会在此?”
窗外骤起喧嚣。东厂番子提灯涌入院门,尚铭的尖嗓刺破夜色:“咱家接到密报,太医院私藏巫蛊厌胜之物!”
混乱中凌云鹤迅速藏起香灰图,朱允明却突然按住他手腕,往掌心塞入个油纸包:“这是如意最后送来的香样,老夫验出有...”
话未说完,老院判突然瞪大眼睛倒地,后心插着根细如牛毛的银针——针尾缀着米粒大的珍珠。
“珍珠针...”尚铭踏入门槛冷笑,“果然是西厂的手段。”
凌云鹤攥紧油纸包,触感潮湿黏腻。借俯身探查之机嗅闻,竟是蓖麻油混合着血腥气。
裴远突然劈开药柜暗格,内里滚出个巫毒人偶,心口钉着七根珍珠针——人偶服饰与冷宫所见如出一辙,但衣料却是新贡的苏杭暗花绫。
“人赃并获!”尚铭厉喝,“给咱家拿下!”
番子涌上前时,凌云鹤忽然将香灰撒向烛台。紫烟爆燃中,他看清人偶衣角绣着极小字迹:丙申年腊月廿三。
“且慢。”他举起油纸包,“此物若遇火,整个太医院都会炸上天——内里填满了硝石与赤晶粉。”
众人僵持间,窗外忽然飘入《霓裳羽衣曲》的琵琶声。弦音裂帛处,有个女声凄然唱道:“...香销魂断处,犹系旧罗裙...”
尚铭面色骤变:“是、是吴嫔的嗓音...”
趁隙凌云鹤疾退至后堂,展开油纸包:里面哪是火药,分明是簇新鲜红艾,缠着缕灰白长发——与冷宫井中所获白发完全一致。
裴远斩断窗棂:“是从御药库方向传来的歌声!”
二人追出时,见个绯衣乐伎抱着琵琶消失在御药库重檐间。库门洞开着,地上散落着新贡的沉香木箱,每个箱盖都印着三山烈火纹。
凌云鹤撬开箱板,内里沉香木皆被浸透蓖麻油,混着赤晶石碎屑幽光闪烁。
“好大的手笔。”他碾碎块沉香,“这些若分发各宫,整个紫禁城都要陷入癫狂。”
裴远从梁上取下个机关铜雀,雀喙正对下方药箱:“是延时火装置,本应在卯时点燃。”
铜雀机括内塞着张黄符,朱砂画着奇门遁甲阵,阵眼处写着万贵妃生辰八字。
远处传来尚铭的怒喝:“封锁宫门!给咱家搜!”
凌云鹤将黄符迎向曙光,墨迹竟渐变成胭脂色——与如意胭脂盒同色。
“原来如此。”他轻声道,“有人要借熏香之便,布一场焚宫大火。”
晨钟震落檐角霜花,宫巷深处忽现轿影。汪直的声音随风飘来:“先生可知,昨夜西厂抄了龙虎山在京丹房——可巧搜出些有趣账本。”
一册账本抛到凌云鹤脚下,页面大开处记载着:成化十四年三月,收尚铭贿银千两,售赤晶石三百斤。
抬首时西厂轿舆已远去,唯余笑声在巷中回荡:“这深宫啊,从来都是香销魂断处...”